馬 沛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
馬 沛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探討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方法 67 膽總管結石患者分為兩組,32 例行內鏡乳頭切開術(EST 組)、35 例行內鏡乳頭氣囊擴張術(EPBD 組)。觀察組間的手術時間、禁食天數(shù)、住院時間、結石清除率和并發(fā)癥的變化。結果 EST 組和 EPBD 組在手術時間、禁食天數(shù)、術后住院時間均無顯著差異(P> 0.05);EST 組和 EPBD 組結石一次清除率分別為 90.63% 和 94.29%,差異無統(tǒng) 計 學 意 義(P > 0.05);EST 組 術 后 并 發(fā) 癥 3 例(9.38%),EPBD 組 術 后 并 發(fā) 癥 2 例(5.71%), 差 異 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P < 0.05)。 結 論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
十二指腸鏡;膽總管結石;療效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間,我院采用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取得滿意療效。整理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間,將我院普外科就診膽總管結石患者67例分為三組,32例行內鏡乳頭切開術(EST組)、35例行內鏡乳頭氣囊擴張術(EPBD組)。EST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35~76歲,平均(59.8±13.2)歲;病程0.4~8年,平均(3.5±1.2)年;膽總管單發(fā)結石21例,多發(fā)結石11例。EPBD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37~79歲,平均(58.5±11.6)歲;病程1~9年,平均(3.7±1.6)年;膽總管單發(fā)結石22例,多發(fā)結石13例。全部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膽總管狹窄,經(jīng)B超或CT檢查及胰膽管造影(ERCP)確診。組間比較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病例入選標準:①結石直徑≤3cm;②單發(fā)膽總管結石,無并發(fā)結石;③無手術禁忌證,適宜內鏡治療。
1.2 方法
采用日產(chǎn)Olimpus JF-240型十二指腸鏡、德國產(chǎn)愛博高頻電刀,配件有鼻膽引流管、造影導管、弓形切開刀、針狀切開刀、取石網(wǎng)籃、取石球囊、斑馬導絲等。
EST組:先行ERCP檢查,明確膽管結石的數(shù)量、大小和分布。結石直徑>1cm的多采用EST治療。先切開乳頭括約肌,后網(wǎng)籃或球囊取石,必要時可機械碎石,術后鼻膽管引流。術后禁食24h,常規(guī)抗感染、補液治療。
EPBD組:先行ERCP檢查,明確膽管結石的數(shù)量、大小和分布。對<1cm膽總管結石一般采用EPBD治療。先由活檢孔插入導絲,沿導絲插入氣囊導管,導管達乳頭內,充盈氣囊,保持6~8個標準大氣壓,擴張越3min,擴張乳頭開口至1cm后施術。網(wǎng)籃或球囊取石,術后鼻膽管引流。術后禁食24h,常規(guī)抗感染、補液治療。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由SPSS12.0軟件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手術時間、禁食天數(shù)、住院時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結石一次清除率分別為90.63%和94.2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ST組術后并發(fā)癥3例(9.38%),EPBD組術后并發(fā)癥2例(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膽總管結石是普外科臨床常見病,病例約占膽石癥的20.1%[1]。十二指腸鏡微創(chuàng)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好、重復性好、成功率高等特點,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方法,大有取代常規(guī)外科開腹手術的趨勢。邵青龍等[2]報告EST治療安全有效,完全可以替代常規(guī)外科手術;鄭捷[3]認為十二指腸鏡對膽總管結石進行治療是一種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的方法。韋良宏等[4]報告十二指腸鏡微創(chuàng)治療膽總管結石安全、有效,且對患者心肺功能無明顯影響,可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
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膽管炎和結石嵌頓等。選擇結石較小的病例,手術切口小,術中取石徹底,無遺留,常規(guī)放置鼻膽管等措施都可以很好地降低并發(fā)癥。本研究中EST組患者2例術后并發(fā)急性輕型水腫性胰腺炎,這可能與術后反復插管、及胰管分支過度顯影有關。EPBD組患者1例術后并發(fā)膽管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碎石未徹底清理干凈,引起膽汁引流不暢造成的。經(jīng)積極抗感染對癥治療,均治愈。
在治療過程中,熟練操作內鏡,減少并發(fā)癥,是診治成功的關鍵。本研究中EST組術后并發(fā)癥3例(9.38%),EPBD組術后并發(fā)癥2例(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所有病例在微創(chuàng)治療中,均未出現(xiàn)出血、穿孔、甚至死亡等嚴重并發(fā)癥。說明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適合于各級醫(yī)院推廣應用。
[1]黃曉烽,周建波,楊增上.內鏡下乳頭肌切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J].河北醫(yī)學,2000,6(8):677-679.
[2]邵青龍,劉建輝,李全福,等.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7):778-779.
[3]鄭捷.經(jīng)十二指腸鏡治療合并乳頭旁憩室的膽總管結石106例臨床分析[J].內科,2012,7(1):34-35.
[4]韋良宏,陳鳳坤,陳海東,等.十二指腸鏡微創(chuàng)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5(3):211-213.
R657.4+2
:B
:1671-8194(2013)07-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