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瑞
摘 要:大學時期是學生各個方面逐漸成熟與完善的關鍵時期,處在大學階段的學生身負學習重任,而且還面臨著諸如戀愛、就業(yè)等壓力,假如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很有可能會給學生到來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與學生個人的成長密切相關之外,還關系著民族素質,直接影響著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有二:加強個別心理輔導;加強團體心理咨詢。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083-02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持續(xù)下,個體能夠保持生命的活力,具有相對積極的內(nèi)心體驗,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使得個人身心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穩(wěn)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tài)、自信好強、獨立堅強、敢作敢當?shù)挠職?,以及活躍的思想等人格特征。換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必須要能夠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心理結構,要能夠在各種環(huán)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
(一)個性特征
一個人的心理面貌集中反映在他的個性上,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色彩濃厚、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與心理特點的總和。個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以及做事的風格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通常會表現(xiàn)出情緒不穩(wěn)定、神經(jīng)質等現(xiàn)象,并且心理問題越嚴重,表現(xiàn)出的特征越明顯。相關調查顯示,個性越穩(wěn)定的學生,越不容易出現(xiàn)心理方面的問題。同樣,性格開朗、外向型的個性能夠有效減少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幾率,而情緒缺乏穩(wěn)定性、相對倔強的個性則會增加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幾率。與此同時,掩飾性維度將個體對社會的認可程度有效反映出來,掩飾性越高的個體,對于社會認可的需求也就越高,這些個體在為人處事方面也就比較全面地考慮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即面臨著較小的社會壓力,心理問題也就比較小。因此,個性特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應對方式
所謂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進行緊張精神的擺脫時,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素質。應對方式對個體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對方式屬于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對壓力與后果的嚴重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應對方式與大學生的身心癥狀有著密切相關,積極應對能夠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應對的作用恰恰相反。與此同時,情感應對方式也與學生的心理狀況相關,諸如逃避等消極應對方式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身體功能、社會功能等降低;諸如勇敢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則很有可能會提高身體功能,使得人際關系得到改善。因此,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問題,避免心理問題的發(fā)生;而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夠將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好,還有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幾率。
(三)心理素質
當代大學生的閱歷比較淺,社會經(jīng)驗嚴重不足,而且有大量的獨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同時缺乏正確的認識,很有可能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潮的影響,進而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害怕失敗,當面對較大的挫折時,往往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也有一些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導致的個體形態(tài)相貌差異,不能夠正確認識,進而出現(xiàn)心理失衡現(xiàn)象。實踐證明,自尊水平較高的學生比較自信,更能夠得到大家的信任;自尊水平較低的學生,具有多樣性的破壞行為,往往對好朋友表達的感情不給予相信。
(四)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好的大學生能夠合理安排學習工作,主動調節(jié)學習情緒,將學習的壓力放在適度水平。大學是學生由以往的學習階段進入到創(chuàng)造階段的過渡時期,在探索性與專業(yè)性方面都有所增強。與此同時,大學校園還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競爭非常激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適應不了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逐漸出現(xiàn)了焦慮和抑郁等現(xiàn)象,而與中學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大學老師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課本往往只是輔助而已。很多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無法接受這種變化,進而逐漸出現(xiàn)了消極的心理。同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大學生就業(yè)逐漸市場化,傳統(tǒng)包分配的就業(yè)模式早已被摒棄。此外,大學生的數(shù)量飛速增長,很多學生面對壓力逐漸失去了信心,這也是導致學生抑郁、焦慮的原因之一。
(五)生活習慣
大學生生活習慣的好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體育鍛煉被廣泛認為是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此同時,由于受到時間的允許,以及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日益增多,進而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焦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計算機網(wǎng)絡的影響。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越來越高的不良心理健康發(fā)生率逐漸引起了社會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研究表面,心理健康水平低是當前影響大學生學習成績、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退學率日益增高等問題的重要原因。心理問題嚴重的大學生甚至出現(xiàn)了自殺的行為現(xiàn)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逐漸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的任務。
(一)加強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輔導屬于常見的心理干預方式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的輔導方式之一。加強個別心理輔導的著重點是矯質性目標,其屬于心理障礙干預的關鍵性手段。心理障礙干預的主要方式包括認知療法、放松療法、森田療法,以及領悟療法等。通過有效的個別心理輔導方法,能夠進一步將心理問題行為矯正,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大學生的退學率,以及自殺率等。
(二)加強團體心理咨詢
所謂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心理咨詢活動。團體咨詢具體指通過對社會實際情景中的人際交往進行模擬,促進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觀察、認知,以及探討、調整等方式來使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得到改善,日漸學習新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最終使得良好的適應過程得以發(fā)展。在心理咨詢的團體活動中,通過發(fā)揮集體的力量,以及有效的心理咨詢,定能夠科學解決大學生共有的心理障礙,進而實現(xiàn)每一個大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適應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得大學生健康成長。
面對當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團體心理咨詢措施。有的大學通過對松弛與認知行為技巧的團體咨詢活動進行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待活動結束之后,接受團體心理咨詢治療的學生在焦慮水平、壓力水平,以及悲觀程度上都有效降低。實踐證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團體訓練,不僅能夠使得大學生的抑郁與焦慮狀態(tài)得到改善,而且還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與此同時,通過采用認知療法進行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能夠使得就有神經(jīng)質傾向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因此,團體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不僅能夠及時有效地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夠有效解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促進大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大學生活,使得神經(jīng)質傾向得到有效矯正,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此外,從事團體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還必須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yè)能力,由于心理咨詢屬于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與學校,所以從事心理咨詢的教師與醫(yī)生多只是經(jīng)過短期的培訓而已。
1.心理教育
各大高校在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活動時,可以展開科學心理教育,諸如每個月進行一次心理知識講座,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心理健康節(jié)活動。同時,還可以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到大學生的必修課中,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2.心理預防
各大高校要在每一屆新生入校之后都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而且要定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諸如問卷、測試等調查,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要及時給予矯正,通過談話等方式預防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3.心理訓練
各大高校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健康人格的科學培養(yǎng),適度調節(jié)情緒,逐漸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樹立自尊、自主、自強的意識。實踐證明,進行了心理訓練之后,大學生在強迫、抑郁、焦慮等方面的癥狀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的大學通過將感情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分析,以及社會心理學等課程作為選修課在教學中落實,結果顯示學生在強迫、抑郁,以及心理焦慮等方面的表現(xiàn)比接受課程教學之前好很多,教學結果非常樂觀。因此,心理訓練在高校心理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提高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批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國家的發(fā)展做貢獻。
三、總結
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棟梁之才,在各大高校都在擴招的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小覷,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因素,更有生活環(huán)境、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面對諸多大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必須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才,滿足社會、國家發(fā)展的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賈維鵬,楊占全,閆莉琴,劉力麗,高顯蘭,岳彩玉,韓利元.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3.15,(6).
[2]王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26(4).
[3]舒曼,袁愛清,徐紫云,徐朝亮.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因素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6).
[4]陳華.527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4).
[5]張付全,唐秋萍.醫(yī)科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
[6]祝曉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創(chuàng)新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7).
[7]馬利,劉巍.10年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的meta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8,(3).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