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
【摘 要】由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教師一直處于兩難的境地:一、信息技術教材陳舊與學生對信息技術過高期待的矛盾不可調和;二、學生的城鄉(xiāng)差異明顯,個體差異性大;三、信息技術課的學科定位隸屬于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實際運用中學科的交叉眾多,學生獲取信息,掌握信息技術的渠道多種多樣,因此,信息技術的教學不居一格。因為沒有固定模版可以參照,信息技術教師如果故步自封,那離誤人子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然而在長期的探索和教學實踐中,一直有幾個問題困擾著筆者,其一,信息技術學科的科學定位?其二,信息技術的課程意識和教學意識亟待明確?其三,信息技術課從哪里來,今后的發(fā)展后是什么樣子。
【關鍵詞】大信息教育、遠程互助學習、情景模擬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2-0260-02
筆者從大學畢業(yè)以來,一直擔任一線的信息教學工作,至今已經十年有余。在長期課堂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到:學生喜歡電腦,但不喜歡信息技術課,因而信息技術課自然而然成了上網課,教室成了網吧,老師隨即發(fā)生了角色轉換成了網吧老板。面對這樣的尷尬境地,信息技術課到底該怎么上?
要使這個問題有一個圓滿的解決,或者說在信息教育方面有所建樹的話,首先對信息技術學科要重新定位。然而,定位的準確性取決于看問題的高度、深度和遠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劉吉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基本上是學校課堂教育,可以稱作是一種狹隘的“教育”。它已無法與社會、時代相適應。我們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從而建立起相應的大教育體系。大教育,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的“四個走出”: 走出灌注、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出年齡。②拋磚引玉,我們要對信息教育的認識同樣提高到大信息教育的高度,強化信息教育的工具性、淡化它自身的學科色彩,充分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少老師對淡化信息技術的學科色彩還有顧慮,或者說不甘心,似乎淡化學科色彩信息技術教師就會淡出歷史舞臺。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從本質上講和語文、外語、數學一樣,是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工具學科。因為任何一門學科在備課、教學時,不同程度的都會涉及到信息搜索、傳輸、下載、整理各種技巧的運用。基于這樣一個特點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了解信息技術、學習信息技術、運用信息技術都是可行的,因此我們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可以從我們認為可能的任何角度切入,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具體、更切合實際。
根據劉吉院長的大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切實貫徹“四個走出”,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立足課堂尋求教學模式的改變。信息技術是一門運用性、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工具學科。通常情況下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授、演示和學生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大大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相反助長了學生的惰性。教師教學仿佛教官練兵一樣,給學生模擬的環(huán)境越真實、給學生創(chuàng)設的困難越具體,對學生的成長越有利。筆者根據近些教學和實踐、提出了三種信息技術課的三種課堂模型,忘大家批評斧正:
一、 遠程互助學習模型的建立:
模型建立的初衷:任教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有QQ號,并且相當多數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聊天,對于學生的興趣我們不能一味的抹殺,或者“談網絡色變”;而是因該因勢利導,逐步轉變學生對網絡的片面認識。
1、知識儲備:
A、電子郵件的發(fā)送;
B、資源管理器:文件管理和路徑知識;
C、聊天工具的使用、遠程協助、抓圖、文件發(fā)送技巧;
D、Flsah文件輸出和存盤。
2、情境模擬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由于各種原因而缺課,怎樣通過遠程網絡給缺課的同學補課。
3、教學過程:
A、分組:學生分成AB組,組與組之間同學兩兩自由組合形成遠程學習小組;
B、時空分離:利用學校多機房特點,將AB組同學分別置于兩個機房,多時空、多任務進行教學;
C、任務驅動④:賦予AB不同任務,前10分鐘A組同學認真學會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和制作要領;同時,B組同學,完成一則80個字的請假條,完成后發(fā)送給A組的搭檔代為請假;
D、學生互助學習: AB組學生在20分鐘內,通過互聯網的交互工具進行互助學習,A組同學負責教會B組同學今天的教學內容。
E、民主意識培養(yǎng):最后5分鐘收攏全部同學,師生共同點評得失。
4、教學反思:
遠程互助學習,盡管同學都付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任務完成情況仍然是參差不齊的,但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是需要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長期磨合的,一種方法的運用成效并不一定僅僅體現在信息技術本身的學習上,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都是大有益處的。
二、 體驗式教學模型的建立
信息技術的傳授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論、多花哨的制作過程,關鍵在于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找準一個切入點。在教與學中逐漸融入教師的教育觀念,讓學生體味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1、知識儲備:
A、資源管理器,文件管理和路徑知識;
B、文字排版處理;
C、網絡搜索、資源整合;
2、情景設置:
我們周圍生活環(huán)境,由于人類活動加劇,原來玩耍嬉戲的思蒙河邊,現在變得臭氣熏天,原來清澈見底的思蒙河水,現在變得渾濁不堪,原來河邊隨處可見的魚蝦不見了,水鳥飛走了。思蒙河怎么了,我們對她做了什么?……
3、教學過程:
A、任務驅動:思蒙河的流域分布是怎么樣的?那些廠礦、村民直接或間接使用河水?目前思蒙河水的污染到底怎么樣了?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整改措施?
B、分組: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6個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看哪個組提出的整改的建議更切合實際、更具體、更有效;
C、社會調查:利用周末兩天的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學生充分接觸社會,走近工廠、走近農家、走近田間地頭、走近專家學者,充分的信賴學生、相信學生,筆者相信只要有所經歷就會有所成長。
D:資料整合:利用2節(jié)上課時間,充分利用網絡進行驗證,難點重點查詢。最后形成社會調查報告;
E、調查答辯:利用1節(jié)課時間進行小組整改方案答辯,接受全班同學質詢,最后評出優(yōu)勝。
4、教學反思⑤:
體驗式教學的提出是要盡量彌補在常規(guī)教學實踐中,課堂和社會實踐相脫節(jié)的矛盾。但是在具體操作中有相當的難度,不僅僅需要任課教師付出比十倍的精力和時間,更需要老師要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我們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已經超出了一個通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和要求。
三、 討論式教學模型的建立
這種模式教學常用于高中或成人教學中,在設計這種模型時,教師必須首先擺正心態(tài),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并不是權威和新聞發(fā)言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民主氛圍,讓學生的思想火花充分地碰撞、交鋒,讓學習變得有趣而輕松。
1、 知識儲備:
A、資源管理器,文件管理和路徑知識;
B、文字排版處理;
C、網絡搜索、資源整合;
D、powerpoint制作技巧。
2、問題設置:
在暑假教育局開展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我擔任其中一個點的講師。同為教師,我并不是什么專家,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跟老師一本正經的做報告。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我采取了討論式教學,讓(轉下頁)
4、 教學反思:
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而且每人都有閃光點,讓每個個體都參與教學活動中來,充分感受課堂教學過程帶來的快樂。
以上根據筆者的課堂實踐,提出了高中信息技術課三種模型。高中新課程課改剛剛起步,而且僅僅從我一人的角度出發(fā),肯定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忘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 《網絡科技時代》2006年 第5期
[2] 劉吉.按照“三個面向”改革中國教育[N].文匯報,1998-09-04(8)
[3]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4] 《任務驅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驅動力》《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1年第04期,作者: 顧明霞
[5] 《反思“教學反思”》《中國教育報》2005年9月6日第7版
[6] 《頭腦風暴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及其注意要點》,《繼續(xù)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