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6月27-30日,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成功訪問了中國。樸槿惠打破常規(guī),沒有將日本作為其就任后出訪的第二站而選擇了中國,這引起了廣泛關注與猜測。樸訪華的另一個重要看點是,陪同樸槿惠訪華的有多達71名經貿方面的巨頭。這個堪稱龐大、超豪華的經濟使團規(guī)模,遠超2008年李明博訪問中國時的36人,也超今年5月份樸槿惠訪美時帶的52人。
韓國輿論捕捉到了上述微妙變化,并據此認為韓國政府對主要外交對象國的重要性將發(fā)生變化,昔日的“美國、日本、中國”順序將被“美國、中國、日本”取代。
韓國內更有人主張,中韓建交21年來,中國日益成為了韓國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隨著中國成為G2之一,世界即將進入了“中國時代”,為因應這個“中國時代”的到來,韓國就是在與美國和中國之間,也要保持“均衡外交”。事實上,近年來韓國外交領域也日益將中國作為其最重要的外交核心伙伴。從韓國政府下面措施可知端倪。
首先,在外交通商部增加涉華事務機構,培養(yǎng)更多的了解中國(知中)、利用中國(用中)的“中國通”。
直到2010年底,韓國外交通商部下只有一個負責對華事務的中國課(科),僅有8名工作人員(助理人員不算)。而專司美國事務的有三個課,26名工作人員。韓國外交部內連日本課也有兩個。外交通商部2000多名職員中,只有85名人會講漢語。
韓國媒體抱怨說,在韓國“中國通”少之又少。在外交通商部高層和總統(tǒng)身邊,只有“美國通”和“日本通”,卻沒有“中國通”。韓中建交以后進入外交通商部的“中國通”,目前剛剛晉升為中層(司局級)干部。
韓國輿論認為,韓中建交已超過20年,韓國負責對華事務的外交人員少,漢語水平低不可思議。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美國、日本的偏好長期持續(xù),從而導致中國問題精英外交官嚴重短缺。
韓國外交通商部的當務之急的是增高對華外交機構,擴充對華事務人員。2010年底,在韓國外交部所屬的外交安保研究院設立了一個中國研究中心,以前韓國駐華大使擔任中心主任,該研究中心是外交安保研究院中第一個以單一國家為名的研究機關。
2011年1月,韓國外交部組建了中國局勢分析小組與監(jiān)測小組。分析小組由研究中國國內政治、對外關系、經濟等的5名專家(碩士和博士)組成,將會發(fā)布相關的各種報告。監(jiān)測小組則由7名專家組成,將搜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輿論相關信息,集中應對中國的對韓情緒。這兩個小組的設立,使外交通商部內從事涉華事務的職員達到20多名。
其次,大幅提高對華外交經費。在2010年,韓國外交部用于中國課的預算只有3.9億韓元,到2011年,猛增到30億韓元,增加了6.7倍!這令美國課和日本課的官員好生嫉妒。
第三,不斷增加韓國駐華總領事館數(shù)量。
據韓媒報道,從韓國駐外使、領館數(shù)字,駐外外交官人數(shù)看來,中國的外交地位正在超過美國和日本。
截至2012年1月,韓國在中國設立的使、領館共有10個。這一數(shù)字與韓國在日本設立的使、領館數(shù)字相同,與韓國駐美使、領館的數(shù)字相差無幾(13個)。從1992年中韓建交后,基本上每隔2-3年韓國就在中國新增設一個駐華總領館。
韓國在中、美、日三國工作的外交官人數(shù)也在發(fā)生變化。據稱,特別是最近派駐中國的外交官人數(shù)已超過派駐美國和日本的工作人員數(shù)量。但目前總人數(shù)規(guī)模順序仍為“美、中、日”。
韓國外交通商部內目前仍是“北美派”占主流,隨著這次樸槿惠訪華的成功,有韓國媒體預測,“中國派”有望向“北美派”的主流地位發(fā)起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