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已經(jīng)得到廣泛開展,但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精神實質還沒徹底理解,目前還存在著耗時低效的問題。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對如何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有效性;途徑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研究性學習已經(jīng)成為絕大多數(shù)學校課程設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日漸深入地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該說,這是可喜的進步。然而,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還沒真正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目前的研究性學習仍然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如:部分學校的研究性學習為設置而設置,沒有落到實處;部分教師受自身素質局限不作為或亂作為等。那么,我們該如何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讓學生在這場學習方式的新變革中真正獲得自身素質的提高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膚淺思考:
一、定位要準確,目標要明確,要體現(xiàn)全體性原則
布魯姆曾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得到的目標是什么?!比绻覀儗ρ芯啃詫W習的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明確,必將與新課改理念背道而馳,又何來有效可言呢?筆者曾經(jīng)在一次教師培訓會上,聽過一位教師作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jīng)驗報告。這位教師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為了實現(xiàn)研究成果的最優(yōu)化,她到另一所一級達標校精心挑選了幾名高材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自然,其成果斐然,獲得大獎,教師談到此也很引以為傲。顯然,這位教師乃至安排這次經(jīng)驗報告的主辦方都把學生的研究成果視為研究性學習的最大追求和主要價值體現(xiàn),而沒有真正領會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內涵和國家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所在。事實上,有類似誤解發(fā)生的并非少數(shù),比如:當拿到學生提交的課題時,我們有些教師就會懷疑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擔心能否出成果等。
其實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不是專業(yè)研究人員,研究性學習也不能等同于課題研究。 “研究性學習”中“學習”是目的,“研究性”只是這種學習的性質與途徑。因此,從本質上講研究性學習其實是一種學習方式。國家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睆倪@個意義講,只要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改變了學習方式,鍛煉了能力,拓展了思維,提升了素質,就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的最大體現(xiàn)。當然,研究成果也應該學習成果的一部分,但我們不應該過分追求這個成果,把研究成果的優(yōu)劣,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作為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起點和終點。更不應該因此而出現(xiàn)前面的那位教師那種挑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情況,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一切的孩子,為孩子的一切”,教師要牢牢樹立起“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絕不能因為學生個體的差異,更不能因為自己的急功近利而剝奪部分學生的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否則,這不僅是與課改背道而馳,更是教育的倒退。
二、適時介入,因學而導,最大限度保證自主性原則。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傳遞知識為主,學生大多是被動地接受,因此學生學習常常缺乏主動性,也缺乏探究創(chuàng)造的欲望,對于知識常常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而《新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痹谶@里,學生的自主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理念在研究性學習中體現(xiàn)得尤其鮮明。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力量和主體作用,真正“還學于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從課題的選擇到可行性的論證;從資料的搜集到整理歸納;從問題的分析到觀點的形成,都應該最大限度地由學生主動自覺地去選擇,去摸索,去探究,去總結。讓知識、能力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主動求索中得以獲得,得以提高;使研究意識、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學生的主動參與與獨立思考中得到培養(yǎng)。
當然,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這對教師的個人素質、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里,明確指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擔當好這些角色,首先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具體到指導一個課題時,教師要先于學生對課題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充分了解所指導的學生的特點及個體差異,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需求有充分的預見性,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果以己昏昏而欲使人昭昭,豈不誤人子弟?其次是要求教師放低身段,彎下身子,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欣賞;不包辦,不代替,不支配。在學生出現(xiàn)困惑、偏差或錯誤的時候,適時介入,因學而導,用建議、商量的口吻跟學生對話交流,而不是用“你們應該···”“你們不能···”“你們給我···”這種命令性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因為學生只有在教師平等、善意、啟發(fā)式的引導中才能獲得探究的最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及創(chuàng)造性,同時又獲得了啟迪與幫助。另一方面,教師如果指導的越精細,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就越渺小,不但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三、 重視過程,合理設計,回歸生活,落實實踐性原則
既然教育價值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大追求,那么這種價值的實現(xiàn)就必須借助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才能得以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越豐富,越曲折,越扎實,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就越多,得到提升的能力也就越全面。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也是目標,正所謂“經(jīng)歷也是財富”。
而過程的本質就是“行動”二字,要讓學生動起來,“在做中學”(布魯納),并且要緊緊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們不希望學生成為只懂讀書的書呆子,而是要他們“回歸生活世界”,學會生存,并且生存得更有質量。《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里指出: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同時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這使得學生必須突破課堂、書本的局限,用全新的視角在自己最為熟悉的甚至是熟悉到漠視的生活中尋找素材,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將日常生活經(jīng)驗轉化為當下問題解決的基礎,又將自己解決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回饋生活,指導生活,從而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學生做課題研究時,教師應盡量引導他們“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 《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如《關于中學生作業(yè)問題的研究》、《城市寵物收容及救治調查研究》、《食堂飯菜的分析與對策研究》等課題都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有事可做、可思、可行。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睘榱俗寣W生的體驗更豐富,更深刻,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要合理設計指導方案,豐富探究過程。比如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走訪,問卷調查,上網(wǎng)等方法多渠道地收集材料;通過交流,辯論等方式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通過實驗,調查反饋等手段檢驗研究成果 。有了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習成效也必將更好。四、引進課堂,融入教學,實現(xiàn)教育功能最大化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課程,又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是一次學習活動,又不僅僅是一次活動。我們已經(jīng)遭受過太多的類似“三月來,四月走”的教育失效之痛,希望研究性學習不再重蹈覆轍,不再為設置而設置,為完成而完成,過后就什么都忘了,什么都丟了。在活動中積累的所有經(jīng)驗,形成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應該化為習慣融入到師生的教學、學習中去,在教學的主場——課堂中繼續(xù)發(fā)揮出其更深遠的影響。正如《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所說的那樣,要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那么,我們向著素質教育的目標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總之,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對學生,更是對教師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教師只有確實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充實自己,提高素質,才能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來。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
[3]《新語文課堂:探究教學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 孫春成著).
[4]《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 生成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鄭金洲 蔡楠榮編著).
[5]《語文有效教學 觀念·策略·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桂華著).
作者簡介:
鄭友花(1973--),女,福建省三明市人,閩江學院附中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