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課題提出的背景進行了分析;闡述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介紹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驗研究過程。
關鍵詞:新課程;自主學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fā)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情操;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zhì)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然而,新課程改革至今,還有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jīng)]有轉(zhuǎn)變或沒有徹底轉(zhuǎn)變。課堂上運用的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式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顧學生的認識水平及理解能力,把現(xiàn)成的知識結(jié)論灌輸給學生,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教的結(jié)果不言而喻是一些學生聽不懂或者說似懂非懂,從而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研究、探索一種促進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仍是我們研究的重大課題。本人認為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是解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獨創(chuàng)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yè)”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所謂“先學”,就是先讓學生自學探究,即引導學生依據(jù)學習內(nèi)容,圍繞目標,自學思考題,獨立、認真地讀書、看書、操作、思考,從而對問題形成初步的認識;所謂“后教”,就是同學們合作探究,就相關疑難問題進行“兵教兵”,即相互啟發(fā),相互研討,會的同學幫助不會的同學,思維快的同學幫助思維慢的同學,通過互動,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所謂“當堂訓練”,就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運用上課所獲得的知識,解決類似的或更深一步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再實踐,再探究,鞏固、深化認識,形成能力[2]。一句話,“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質(zhì),就是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學,全過程讓學生自己讀,全過程讓學生自己思考,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對自主學習的研究不少,但對自主學習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以維果斯基為代表的維列魯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言語的自我指導過程,是個體利用內(nèi)部言語主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學習的過程[3]。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操作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本質(zhì)上是一種操作性行為,它是基于外部獎賞或懲罰而作出的一種應答性反應。主要包括三個子過程,即自我監(jiān)控、自我指導和自我強化。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則從行為、環(huán)境、個體的內(nèi)在因素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自主學習,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生基于學習行為的預期、計劃與行為現(xiàn)實之間的對比來對學習進行調(diào)節(jié)和控制的過程,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應三個子過程[4]。
盡管對自主學習的界定眾說紛紜,但都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策略性、持久性和自我調(diào)控性,強調(diào)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三、“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過程
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分六個步驟①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提出這堂課的自學要求;②教師指導學生自學;③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④檢驗學生自學的效果;⑤引導學生討論、更正; ⑥當堂訓練。
四、“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
(一)實驗目的
本實驗目的在于,通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實施,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實驗步驟
1.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等組實驗設計:選取贛州中學 2012 級高一年級二十個理科平行班中的兩個班(7 班、9 班)為實驗組,再選取與實驗組各方面基本條件相同的兩個班(8 班、10 班)為對照組進行對比實驗。實驗班從第一次月考之后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教學,對照班采用常規(guī)教學。為了更準確反映課題實踐研究的效果,我們通過學習興趣水平問卷和初步測試(第一次月考),獲取實驗前數(shù)據(jù)。實驗實施近 6個月后,又對學生學習興趣水平和學業(yè)水平進行復測。
2.實驗時間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
3.實驗控制
兩個班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nèi),都由同一名教師任教。實驗采用相同教學用書(高一年級《化學》必修,上冊,人教版)及參考用書。兩個班學生的基礎接近,其它情況非常相似。在實驗時,高一年級(7)、 (9)班教學用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高一年級(8)、 (10)班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4.測量工具
(1)學業(yè)水平測驗試卷
用于實驗研究過程中檢測學業(yè)成績情況。第一次月考試卷和實施實驗后的學業(yè)水平測試卷都是全校統(tǒng)考,且由教研室統(tǒng)一出題,所以試卷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保證。
(2)問卷調(diào)查
調(diào)查問卷以新課程所提倡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三維目標”為依據(jù),擬劃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并期望通過這三個維度來檢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效果。
(3)教師訪談
采用半開放式的訪談,主要想了解實驗班任課的化學教師對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看法,并提供意見。
(三)實驗結(jié)果分析
經(jīng)過六個月的實驗教學,通過對學生第一學期期末學習成績的分析和實驗后的問卷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研究者認為面向?qū)W生發(fā)展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對化學課教學有積極作用。實驗結(jié)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生不僅在化學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上比對照班要好,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表明該實驗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五、結(jié)語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自主、協(xié)作的學習環(huán)境,對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zhì)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
[2]顧彭飛.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理解與感悟[J]. 中學教學參考,2010.7.
[3]徐紅芬.洋思模式的審視與超越[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3.
[4] 龐維國. 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
作者簡歷
戴書淦,男,大學本科,學士學位,職稱:中教一級,江西省贛州中學。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