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明年3月份,中國樓市能走出任志強剛剛忽悠的又一波上漲行情,我將于明年兩會的開幕當天,在北京長安街裸奔10公里。 如果是相反的行情,請任志強先生在和您一起忽悠的媒體上公開道歉。”
2012年12月2日晚,深圳英聯不動產董事長郭建波在微博上立下賭約。微博一經發(fā)布,即引起業(yè)界高度關注。南都記者就此聯系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對方未作回應。但郭建波表示,無論任志強是否回應,自己都會堅持履行賭約。
幾個月后,這場鬧劇草草收場。
郭建波微博全文如下:
“公開致歉,官方數據出來了!中國3月平均房價同比上漲3.07%,的確屬于任志強去年底放言的暴漲。為了不給平安北京添亂,我自貼媒體裸圖踐約。作為一個房地產從業(yè)者和住房政策研究專家,我對自己的錯誤言論深感羞愧。此后,我當吸取教訓,認真學習,慎言多思。本人誠懇向大家致歉?!?/p>
什么叫“踐約”?即履行事先約定的事情。明眼人一望而知,當事人明顯偷換了概念,此裸奔非彼裸奔。何謂踐約,簡直是糟改,于是網上一片嘩然。
近年來,謝國忠、易憲容、牛刀等人為代表的“唱空派”和以任志強為首的“春天派”嘴仗打得激烈?!俺张伞睂耀@人心的同時,“春天派”的代表任志強則成為“全國人民最想揍的人”。 他多次預測房價上漲和發(fā)表“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等言論,曾被批“觸痛了買不起房的底層購房者”。
幾年過去了,“唱空派”的預測悉數落空,一應聽信者只能蒙受多掏購房款的損失或干脆失去了購買力。“信牛刀,住牛棚”等戲謔段子開始流傳于網絡,此話的前一句則是“信志強,住洋房”??磥砜瘴幢乜?,春也未必暖,眼下可能正是中國地產歷史上的霧霾天。
許多人還記得,2009年底至2010年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前,人們普遍寄予厚望。但出臺后,房地產價格非但沒有受到打壓,反而屢創(chuàng)新高。而《國五條》剛滿月即被指缺乏殺傷力,僅北京在執(zhí)行20%個稅,更像一個流產的嬰兒。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期,隨著多個城市“國五條”細則漸入“滿月”,樓市呈現量跌價滯、觀望情緒加重等特點。上海、深圳、重慶等7個地市雖然明確涉及20%個稅,但總體上都是對于中央《國五條》的重申,截至5月2日,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35個城市發(fā)布了各自的地方細則。其中,對于“國五條”爭議較大、影響較強的20%差額征稅政策,除北京有實施實例外,多地采取回避政策。甚至杭州、南京等多個地區(qū)出現“一句話”細則,僅提及將嚴格執(zhí)行國辦發(fā)〔2013〕17號文(即“新國五條”),并沒有明確提出要執(zhí)行房屋轉讓個人所得稅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
中國樓市為何屢調屢漲,屢漲屢調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如果將中國業(yè)已形成的樓市泡沫比作一只滾水四溢的大火鍋,那么,中國樓市調控的現狀就是——只見揚湯,不見抽薪。
近年來,樓市調控的揚湯之舉可謂多矣,止沸之效可謂差矣。首付比例提高、取消稅費優(yōu)惠、利息上浮、二手房交易20%的個稅,房地產稅呼聲漸起,越來越嚴格,越“計劃”和越“行政化”的限購辦法都是一瓢瓢潑向高房價滾湯的涼水,但是,房價非但不跌反而應聲而漲。
常識告訴我們,揚湯不成,應該考慮抽薪了。那么,什么是燒出樓市天價的釜底巨薪?就是連年飛漲的土地成本。地產名人任志強說過:“現在人們老是覺得房價貴,是因為現在房價有50%是政府的土地出讓金。”
政府在拍賣土地的過程中還有許多附加條件,譬如住宅小區(qū)內的商場、學校,甚至公共汽車站、派出所和居委會等配套公用設施,以及道路、市政綠地等通常都是由開發(fā)商來完成的,而開發(fā)商則理所當然地將以上公共投入資金全部加到房價里。
除了土地出讓金以外,多達幾十項的稅費也是政府的重要財政來源。一邊是對土地說了算的政府,一邊是名義上有、實際上沒有土地所有權支配權的購房者,高地價就有了產生的土壤,高地價導致政府富、百姓窮。富人優(yōu)先享受房地產的財富擴張效應,因房價大漲而財富增值,而買不起房的窮人更加貧困。富者恒富、窮者恒窮,房地產漸漸成為有權者和富人熱衷的一道盛宴,其中高昂的土地出讓金起到了助推作用,有了劫貧濟富之嫌。最近,有媒體根據官方數據粗略估計,2012年,政府和銀行從房地產市場獲得收入4.7917萬億元,占全年房地產業(yè)銷售額6.4萬億元的75%。如果把“75%”減掉一半,房價必然下降。
抽薪何其難也!我們看到,土地招、拍、掛這個一誕生就飽受詬病的東西,現在仍然被很多地方政府當作“神器”供奉著。它奠定著高房價的高基礎,也越發(fā)成為高懸在全社會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事實上,民眾監(jiān)督、財政公開則是權力血液透析的治療儀。
揚湯止沸不成,又不想釜底抽薪,那就盡量縮小鍋的尺寸吧,于是,限購應運而生。但限購出現了更大的問題,這里,開發(fā)商高價拿地緊鑼密鼓,已經中標、立項、開工的項目片刻不能停歇,現房又被限購了賣不出去。于是,斷裂的資金鏈、巨大的財務損失、不良資產、爛尾工程、買賣糾紛、訴訟案件像一大堆半生不熟的肉,沉積在火鍋里令人無法下箸。事實上,為限而限,罔顧其他,單打一不是一個好辦法,地產、法律、信貸、金融的相關問題必然相伴而生,既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也違背了和諧社會的初衷。
其實,有很多好的辦法可以抽薪止沸。比如停止招、拍、掛,實行定價準入機制,先制定出合理的和社會平均收入相匹配的房價,進而倒推出土地出讓金的含量和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利潤率。讓開發(fā)商按照科學的標準競標入圍,而非以往的“價高者得”,據此來約束政府和開發(fā)商的趨利性短期行為,民生自然落于實處。但由于以上“讓利于民”的辦法需要政府具有很強的“主動精神”和“放棄精神”,且目前又缺少必要的公眾財政監(jiān)督和制約,故實施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但這恰恰可以考量出政府執(zhí)政為民的真實度。房地產限購政策,難以根本解決高房價的問題。房價高的主要原因是由高昂的土地價格和繁雜的稅費制度所導致,而房地產利潤對房價的影響相對是次要的。目前政策只關注調控房地產利潤率,而不削減相關稅費,所以導致房價難以下降。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