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改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點。如何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出發(f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給定目標之間設置障礙,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做法。
一、置情設疑,疑中生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疑問和驚奇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產生認識世界的精神動力。因此在導入新課時要有設疑,讓學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疑中生思”,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如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①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學生解答:30÷(30÷10+30÷15)=6(天);②將“一段公路長30千米”改為“一段公路長60千米”,其他條件,問題不變,再讓學生列式解答:60÷(60÷10+60÷15)=6(天);③將“一段公路長30千米”改為“一段公路長480千米,其他條件、問題不變,再讓學生列式解答:480÷(480÷10+480÷15)=6(天)。通過計算,比較,同學們發(fā)現了問題,紛紛提出疑問:為什么修的公路長度不一樣,但最后的結果一樣呢?學生的思維處在探求緣由和如何解決狀態(tài)中。
二、猜想結果,激發(fā)欲望
在教學中,我常常運用遷移規(guī)律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讓學生猜一猜結果,猜猜解決方法以及看著課題猜猜學習的目標。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教師導的作用下,學習思維有方向、探索有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波利亞曾說過:“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之前,讓他們猜想該題的結果,或者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上的進展,他就不會打盹睡覺和搞小動作了?!?/p>
如在《圓柱體積計算》教學時,首先組織復習有關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其中有運用底面積乘以高的習題,目的是為誘發(fā)學生思考猜想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作鋪墊。然后教師拿出圓柱體教具,啟發(fā)學生:看到這圓柱,你想知道它的什么?在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又提出:圓柱體積可以怎樣計算?(底面積乘以高)用什么辦法來驗證?接著引導學生實驗操作,證實剛才猜想的正確性。這樣由猜想到驗證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研究問題與探索的問題過程,也使學生感受到從猜想到驗證這一成功的精神體驗,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和創(chuàng)新欲望。
三、運用范例,教會探究
弗賴登塔爾認為,教學就是讓學生“再發(fā)現的過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根據教材結構的特點,精選一個或幾個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學習內容作為范例,進行深入透徹的學習或專題研究,把它的來龍去脈都講清楚,講深講透。在探究過程中,教給學生諸如搜集證據,觀察現象、撰寫概述、使用儀器等方法。例如教學“能被2、3、5整除數的特征時,我把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作為范例進行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找出若干能被2整除的數(搜集資料);對這些數進行觀察,思考、分析,找出自己發(fā)現的規(guī)律、特征代入實際進行檢驗(驗證假設);用自己的話進行歸納,并形成結論(總結論總)。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這些進行科學探究的步驟、方法、途徑。對其余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運用這些步驟和方法,進行主動的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懂得搞科學研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這樣的過程就是在搞研究。
四、創(chuàng)造機會,形成能力
范例教學只是教給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關鍵還要去實踐,要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保證,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我在教學上例時,給學生3天時間,讓他們自己運用在范例教學中獲得的探究方法和步驟,大膽地去探究能被3、5 甚至7、9等數整除數的特征,打破課堂的界限,使課內課外一體化。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探究,也可以自由結合成探究小組,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互助精神。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的課題,也可以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指定某一課題(如對基礎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探究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探究能被3整數的特征;對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探究能被7整數的特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探究活動,都能進行探究活動,從而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形成探究的能力。
五、引導求異,探究創(chuàng)新
在教學實踐中,我時常讓學生根據一定條件和問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去思考問題,尋求多種解題方法,在學生“求同”思維的基礎上,鼓勵并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從同一組條件出發(fā),發(fā)射出多種解題思路(發(fā)散思維);從同一結論出發(fā)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給結論成立的論據(逆向思維);從知識間的聯系和區(qū)別去辨析它們之間的類屬關系(對比求異)。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一題多編,補問題、補條件等多種變換手段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靈活應用解題規(guī)律。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