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麗萍
【摘要】誠信作為一種底線道德已被當今社會大大忽視了,失信行為屢見不鮮,社會道德每況愈下。如何重建誠信,改善社會風氣,維護誠信者利益成為當前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誠信;底線;道德
一、誠信的內涵
在中國, 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道德經(jīng)》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另外,儒家的權威經(jīng)典《論語》中說:“人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中國先哲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把誠信作為立身處世和為政的根基。誠信一詞由“誠”和“信”兩個概念組成的。誠,指真誠、誠實;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誠”與“信”合起來作為一個科學的道德范疇,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現(xiàn)代化,無不凸顯著誠信的價值并要求踐履。我們可以把誠信定義為適應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要求的、同現(xiàn)代經(jīng)濟契約關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并繼承了傳統(tǒng)誠信美德的真誠無欺、信守諾言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關于誠信的內涵,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把握:
一是,在道德領域里面,誠信是一種人們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實踐中必須而且應當具有的真誠無欺、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信守然諾的行為品質,其基本要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二是,在經(jīng)濟領域里面,誠信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等的契約關系,重理輕情,體現(xiàn)了社會的公正,是一種責任和規(guī)范,是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在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誠信缺失是社會的詬病
中國社會轉型期這個大的時代背景, 社會誠信缺失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式多種多樣: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蘇丹紅”、“地溝油”等損害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買賣假證件、收購駕駛證分數(shù)、假文憑、假發(fā)票,考試作弊、論文造假,假球黑哨,葛蘭素史克行賄案、被告為減輕法律的制裁的失信行為,一些企業(yè)蓄意逃避銀行債務、相互之間拖欠貨款、財務信息嚴重失真,有的媒體為提高吸引力不惜刊發(fā)虛假報道,為謀取一己私利刊登不良廣告,政府部門不守承諾、權力尋租等等,可以說失信行為涉及到所有行業(yè)、領域。在中國失信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一是受我國傳統(tǒng)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忠于領導,討好上級;二是敢說真話沒有體制保障,上行下效;三是貪腐行為給當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四是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五是受市場經(jīng)濟逐利思維的影響,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難于樹立;六是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種種原因導致了當前社會容忍度越來越高,社會的某些發(fā)展背離了文明的軌道。
三、重建誠信的措施
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被社會越來越重視,鑒于當前問題的嚴重性,重建誠信應該首先加強外部環(huán)境機制的制約作用,通過外部力量的約束,維護誠信者的利益,從而逐漸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人生觀,誠信意識自覺養(yǎng)成。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國家立法部門要抓緊制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信用立法是誠信建設的外部機制,也是誠信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有強制性,沒有法律的支撐,任何失信行為都得不到相應的懲罰,誠信者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會加劇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不支持。美國關于信用方面的法律已經(jīng)有十多部,對社會的正常運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已經(jīng)30多年,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大踏步前進,法制進程卻相對緩慢,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背離。我國的立法部門要積極的行動起來,誠信立法應該進入倒計時,通過嚴格的法律制度懲罰失信者,增加失信者的違法成本,用法律制度讓我們的社會風氣快速的好起來。同時各類媒體和人民群眾也要督促立法機構加速出臺相關法律。
第二,建全誠信測試和評價管理體系。在當今信息化時代, 建立誠信測評管理體系, 是使信用評價準確可靠, 道德獎懲公正合理的客觀依據(jù)。其主要意義在于: 一是通過誠信測試系統(tǒng),可以使公共生活更加透明, 減少經(jīng)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 降低經(jīng)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風險與代價。二是, 通過誠信的評價管理體系, 可以增強人們的責任感、義務感和誠信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和誠實守信的人際關系,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健全誠信測試和評價管理體系任務艱巨,工作量龐大,當前我們急需由權威機構把政府和所有個人、企業(yè)和各類組織納入誠信測評系統(tǒng)。目前, 我國尚無專門的權威機構從事這項工作, 只是存在一些咨詢公司和問卷調查的網(wǎng)站做類似的零散工作,這對誠信建設是極為不利的。健全信用管理體系, 既對政府和企業(yè)的信用狀況進行調查、評估和記錄, 也對個人信用狀況進行記錄和存檔。通過對政府的信用狀況進行跟蹤記錄可以使我們的政府更加務實,更加清正廉明;對企業(yè)的信用狀況進行調查和登記, 將失信違約者列入“黑名單”,使失信違約者在日后的交易中必然付出代價, 由此約束其自覺地遵守誠信原則,從而激勵更多的企業(yè)打造真正的品牌;而對個人來講,誠實守信的良好記錄會使其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更多的自由選擇,而失信行為則意味著失去更多的生存空間。
第三,建立誠信教育機制。首先, 要抓好誠信的基礎性道德教育。作為基礎就要從小抓,從幼兒園開始開設誠信教育課,這種課要一直貫徹到大學止。使人們從小就認識到誠實守信是做人的起碼要求, 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同時, 可考慮在大學普遍開設信用管理專業(yè),為社會的誠信制度建設提供專門人才。其次, 注重職業(yè)道德建設, 規(guī)范行業(yè)培訓, 加強各行各業(yè)的誠信道德教育。使每個從業(yè)人員自覺做到誠實不欺、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誠正直。再次, 在社會誠信建設中, 還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載體, 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 努力營造一種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輿論氛圍, 強化人們的誠信意識, 不斷增強誠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滲透力, 以及誠信教育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第四,加強社會輿論監(jiān)督。無論是道德約束, 企業(yè)之間的相互約束, 還是法律強制約束, 都離不開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有效的實施輿論監(jiān)督, 必須要保證輿論的公正性、客觀性。需要完善誠信的舉報機制,使老百姓可以講,有地方去講,講出來有人辦、有人管,同時需要有獎勵在其中,鼓勵人們去關心,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誠信道德完全成為大家的事。
【參考文獻】
[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5).
[2]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管理[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1).
[3]杜振吉.論誠信的社會保障體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
[4]王進.中西方誠信觀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8.
[5]劉建民.中國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J].中國外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