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張老照片了,攝于1989年9月10日。攝在北京三元里我的家里。雖說年頭不算太長,但照片中的四分之二已先后作古,余下的兩位也七老九十了。
先從左側(cè)的第一位侯井天說起,這是山東省“黨史辦”的離休干部。卻是一位奇人。奇就奇在,這位離休干部,1958年因政治運動而下放北大荒勞動,與聶紺弩曾邂逅一面。只有一面之緣的他,讀了《散宜生詩》后,迷上了“聶紺弩”詩。不僅自己讀,而且買書送友人讀。讀不懂,就查字典,請教人。為了讓更多人讀懂“聶”詩,他試著解讀“聶”詩中的本事今典,聯(lián)系自身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冤假錯案,越讀越親近,越癡迷。又發(fā)現(xiàn)《散宜生詩》外,還有不少遺漏佚詩,由此走上了收集整理、注釋、集評“聶”詩的不歸路?;司拍臧氲臅r間,先后六次自費出版準印本《聶紺弩舊體詩全編》,一次又一次地增補,以可貴、可佩的“墨子精神”(程千帆語),因詩尋人,因人求詩詢事,求解聶詩的今典本事。他向有關(guān)人士發(fā)了無計其數(shù)的書信,把全部精力、財力(省吃儉用余下的工資),投入到征集、編著“聶體”詩的工程中。侯井天的這種“墨子精神”感動了諸多聶紺弩生前友人及聶詩研究者,大家紛紛致信鼓勵支持,獻計獻策,鼎力相助,幫助他釋疑解難,審稿改稿;最后感動了北京漢唐陽光出版公司的尚紅科先生,主動上門約稿,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發(fā)行了煌煌三卷本《聶紺弩舊體詩全編》注釋集評。這是目前能夠收集到的聶詩佚詩的最完備的版本了,共收詩640首,較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的《散宜生詩》,增加了佚詩近400首。從1990年首次編印600(500)冊準行本,到2009年山西人民版的5000冊首印本,整整花了20年。詩集能有如此大的發(fā)行量,也許聶翁生前怎么也想不到。出版后,網(wǎng)絡(luò)媒體讀者好評如潮,購書量猛增,大有洛陽紙貴之勢,侯井天被人贊譽為聶紺弩身后的第一知己,破解聶紺弩舊體詩的私家偵探。成為網(wǎng)絡(luò)名人,點擊率頻頻,可謂一書成名天下知。正當他大功告成,大家致電致信祝賀他功德圓滿之時,他卻含笑瞑目,追隨地下知己聶紺弩而去了,享年八十又六。
如果說,侯井天是聶詩的身后知己的話,那么照片左側(cè)第二位的陳鳳兮,該是聶詩的生前知音。陳鳳兮是誰?讀者也許會問。她是法國文學(xué)翻譯家金滿城的夫人,是老報人,還做過國民黨元老何香凝的秘書。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陳鳳兮就在上海認識聶紺弩、周穎夫婦了。三十年代,金滿城在南京《新民報》編《葫蘆》副刊,而聶紺弩則在《新京日報》編《雨花》副刊,窮編輯生活不富裕,兩家合租了一間大房,一隔為二,聶戲稱此房為“統(tǒng)艙”。當時聶、金在編余都喜歡寫詩,于是共同組織了一個“甚么詩社”,還出版了一個《甚么詩刊》。詩都是白話詩,內(nèi)容離不了抗日救國。陳鳳兮也參加了這個詩社,可以說,從三十年代起,陳鳳兮就是聶紺弩(白話新體詩)的讀者了。至于讀舊體聶詩,則是七十年代末。聶紺弩從山西獄中釋放回京以后了。據(jù)陳鳳兮在《淚倩封神三眼流》一文中回憶,有一次他問我:“滿城死后你寫了什么?”我答應(yīng)抄點(詩)給他看看,當他看了我在滿城祭日寫的七律后,覺得很奇怪。問:“你作詩?”我說:“滿城死后學(xué)寫的?!彼弧4稳赵俚剿視r,他拿出一疊詩,統(tǒng)名“近作”給我,詩后寫道:“最近諸作統(tǒng)希鳳兮大姐校正?!弊詈筮€用小字寫道:“尊詩拜讀,造詣之深,抒情之痛,均感驚詫。聞滿城兄仙逝后便欲以一詩見挽,因我對己事有無限感觸,方自嘲不暇,未能及者,今讀大作,遲早或可成一蕪章也。紺弩附白?!眱商旌?,他見面便交給我一首詩。題為“滿城老友六周年祭,讀鳳兮大姐悼亡夫作后作,”詩如下:
什么詩社什么詩,你畫“葫蘆”我發(fā)癡。
你我相交五十載,輸贏何止百盤棋。
《新民報副刊》文學(xué),商務(wù)印書館女兒。
八寶山前紅百合,怨天風(fēng)雨吊來遲。
聶詩中的“輸贏何止百盤棋”。是說紺弩和滿城除了文字之交外,還都是棋迷,只要有空就在一起殺棋。金滿城死后,陳鳳兮又接上滿城的班,陪病中的聶紺弩下棋。
除了下棋,陳鳳兮還幫助聶紺弩用毛筆謄抄詩稿,聶最初回憶出來的《北荒草》,就是由她抄寫油印,而在友人中流傳的?!度荨分杏胁簧僭娖?,都留下了她的清秀工整的筆跡,而她也正是在抄讀的過程中,成了聶詩的知音。
聶紺弩逝世后,她含淚寫下了一副至痛的挽聯(lián):
新聞記,古典編,雜文寫,無冕南冠,白發(fā)生還,散木豈不材。瘦骨嶙峋,絕塞挑燈題野草;
史詩作,狂熱問,浩歌寒,盛世頹齡,青春煥發(fā),故交傷永別。千秋曠代,騷壇刮目看奇花。
聶紺弩比陳風(fēng)兮大兩歲,卻以風(fēng)兮大姐相稱,可見對這位知音的敬重。陳風(fēng)兮逝于2003年,享年九十八歲。
鳳兮大姐右側(cè)是羅孚先生。羅孚又是何許人也?他是香港的老報人、老作家,曾任《大公報》副總編輯、《新晚報》總編輯。他是聶紺弩的老友,四十年代相識于桂林,五十年代在香港兩家不同的報刊(羅在《大公報》編副刊,聶任《文匯報》主筆),同為中共在港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效力,是同行,又是同志。但兩人交往較多,則是在七十年代末,聶紺弩平反,當上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當時羅孚也作為香港新聞界的政協(xié)委員出席了第六屆政協(xié)會議。兩位政協(xié)委員在雅寶路空軍招待所的一間房間——聶紺弩因病,只能躺在床上參加會議,友人相見,也只能到他的房間會面。在這次會面時,聶紺弩將一疊《三草》詩稿交給了羅孚,托他到香港復(fù)印幾份(當年復(fù)印機在京城尚未普及)。羅孚讀完聶紺弩的《三草》詩稿,愛不釋手,決定自掏腰包,改復(fù)印為鉛印,1981年以“野草”出版社的名義出版,祝賀聶紺弩的八十壽辰。香港版的《三草》傳到京城次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決定為聶紺弩出詩集,他趁機增加“第四草”,取書名為《散宜生詩》出版。
《散宜生詩》出版前夕,胡喬木在胡繩那里,看到了香港出的《三草》,驚為天人,一定要去看望躺在床上的聶紺弩。當他得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要出增訂而成的《散宜生詩》,就毛遂自薦,一定要寫序。由此引出“胡序”中的一段“空前絕后的奇花”贊語,為廣為流傳《散宜生詩》,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追本溯源,羅孚在香港首次出版《三草》功不可沒。
不過,羅孚真正讀通“聶體詩”,我認為是在他“出事”被軟禁京城以后,也就是在“北京十年”期間。關(guān)于羅孚究竟出了什么事?羅孚沒有說,聶紺弩沒有問。但他心里十分明白,這是一樁說不明、道不白的無頭案(京城羅孚的許多朋友也是如此認識的)。聶紺弩五十年代初期在香港受命也做過各路人物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因此對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險惡風(fēng)浪心知肚明。更何況十年“文革”,他也被扣上過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wù)”的帽子。他與周穎商量后,讓人給羅孚送去了二千元錢,以解燃眉之急。二千元錢在當年不算小數(shù)??傻稚隙甑纳钯M。羅孚對友人雪中送炭的舉動,很是感激,卻又原封不動地讓人帶了回去,并附了一首詩:“人生窮達費沉吟,白首終難變此心。家有千金欣已足,何須更惠兩千金?!?/p>
北京十年,羅孚失去了香港黨內(nèi)外的一切職務(wù)和待遇,乃至公職。所幸有關(guān)當局對他還是法外開恩,他取名叫史林安,在京西雙榆樹安排了一套住房,雇了一個做飯的保姆,每月先發(fā)八十元后三百元的生活費:允許他可以在境內(nèi)會客訪客,也可以讓夫人來同居,但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匯報:可以訂閱報刊,可以寫作,但發(fā)表作品只能用假名。
北京十年,外松內(nèi)緊,羅孚失去了部分人身的自由,但卻砸碎了思想枷鎖,取得了心靈的自由。他請書家黃苗子為他寫了一副楹聯(lián):“閉門千古事,面壁十年書”??梢杂袝r間靜下心來讀書讀詩。讀過去想讀而沒有時間讀的詩書:可以靜下心來反思古往今來的歷史冤案,反思自己經(jīng)歷過的政治斗爭,反思自己思想轉(zhuǎn)變的歷程。他身處逆境后,對長期處在逆境中的老友聶紺弩,感同身受,從而對他的詩也加深了理解;他還利用訪客的機會,走訪友人,與友人一起解讀聶體奇詩。正是在閉門、面壁的環(huán)境下,他在侯井天1990年編注《聶紺弩舊體詩全編》第一稿準印本的基礎(chǔ)上,又動手編注了一部不同于侯注本又可以公開出版的《聶紺弩詩全編》,1992年在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出版。
與侯注本不同的是,其一,羅注本兼容并蓄,增收了聶自己編好了尚未能出版的新體詩集,取名為《山呼》。羅孚認為,聶紺弩最早是一位白話新體詩人,也是以新詩馳名詩壇,所以新詩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應(yīng)有一席地位;其二,侯注第一稿本繁而雜,而羅注削繁就簡,簡而明。其三,在今典本事的闡述上也較侯注深入透辟。盡管羅注較侯注有以上諸多優(yōu)點,但羅孚并沒有掠人之美,他在“后記”中坦誠:“全部箋注汲取了《聶紺弩舊體詩全編》中侯井天的注解甚多?!痹跁氖鹈希灿昧肆_孚等編注。(“等”中包括侯井天和郭雋杰,郭雋杰起了很大作用,“箋”——即作品背景說明——都是他做的,似應(yīng)提及。)(還應(yīng)提及的一點是,在搜集佚詩方面,羅孚也有較大貢獻,像《反省時作》等似乎他是唯一提供者。)
羅孚在聶紺弩生前編印了一部香港版的《三草》,又在他死后,編注了上海版的《聶紺弩詩全編》,與京版《散宜生詩》,及侯編注集評《聶紺弩舊體詩全集》,三足鼎立。成為聶紺弩有代表性的公開出版的詩集版本。由此可以說,羅孚既是聶詩的知音,也是聶紺弩的知己。
一幅老照片,牽出了諸多陳年往事和舊聞故事,有人也許要說: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三位聶紺弩生前死后的知音知己干卿何事?也就是說,與你又有什么關(guān)系?
要說關(guān)系,還真有一點,因為我也是聶詩的愛好者,說不上知音,但可說是“粉絲”,聶詩迷。不過,我與聶翁緣慳一面,迷上聶詩也是在聶翁故世后。1988年,聶翁的一部手抄詩冊《馬山集》,突然像出土文物一樣,從青島嶗山冒了出來,冒到尹瘦石先生手中,尹先生把消息告訴了我。作為一名《文藝報》記者,職業(yè)的敏感,使我覺得這冊六十年代初詩稿的分量,馬上趕到近鄰尹先生家中。尹先生把嶗山化名陳繼明的求教信讓我看了,他根據(jù)這部署名“疳翁”的詩冊,以及冊中的一首《題瘦石為繪小影》七律詩,判斷可能是聶紺弩的遺稿。于是在尹先生的協(xié)同下,分幾次致信將四十首詩稿序詩影印件要了過來。解讀詩中的今典本事,我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走訪了聶體贈答詩中的事主和有關(guān)人士,走訪了聶氏京城友人,初次嘗到了箋注“聶詩”本事今典的甘苦。1988年底,為了及早地把這個信息告訴讀者,我先后在上?!段膮R讀書周報》上,分兩期發(fā)表了《聶紺弩遺詩手稿尚存人間》的消息。這兩條消息驚動了聶詩的眾多愛好者,侯井天也聞訊寄信向我詢問《馬山集》的詳情。侯編注的第五稿印本中關(guān)于《馬山集》的箋注按語寫道:“《文藝報》包立民1988年12月31日給侯井天的信中說,‘《馬山集》至今尚在嶗山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手中。1989年3月17日,包又函侯,‘陳繼明已將39首詩抄錄尹瘦石,我又與史復(fù)(羅孚)先生核對《散宜生詩》及《三草》實際上只有十首是未見(發(fā)表)的?!?/p>
從侯井天摘錄我的兩封回信中,可以看出,侯井天是因追蹤失而復(fù)見的《馬山集》才與我通信相識的,我在信中還告訴他,為了核實《馬山集》所收40首詩稿(包括序詩),究竟有多少已發(fā)表于出版的《三草》、《散宜生詩》,“又與史復(fù)(羅孚)先生核對”,可見當年羅孚也對《馬山集》十分關(guān)注。我與羅孚相識,似乎還要早兩年,是陳(鳳兮)大姐告訴我說,羅孚自掏腰包,在香港為聶紺弩出版《三草》的事;也是她悄悄告訴我羅孚“出事”,蟄居在京城的事。后來又是經(jīng)過三聯(lián)書店的周建強(人稱四姑娘)告知羅孚的住所,才到雙榆樹走訪羅孚,談話內(nèi)容,三句不離“聶詩”。
再說侯井天為了追蹤《馬山集》,從我處獲悉詩稿藏在青島嶗山的一位不愿署真名的陳繼明手中,又順藤摸瓜從濟南風(fēng)塵仆仆趕到青島嶗山,于是又有了他與《馬山集》藏主陳繼明的書信往返。請看侯按:
“1987年(包按當為1989年)7月20日,青島嶗山縣陳繼明給侯井天的信中說:‘今春你還專程來嶗(山),因我外出學(xué)習(xí)未曾見面。關(guān)于《馬山集》的情況,不知您從何而知。這本詩集稿本,去年我曾向尹瘦石先生聯(lián)系過,經(jīng)尹老考證為聶紺弩先生生前稿本。謹將《馬山集》目錄抄錄給你。1989年9月12日,陳又函侯:‘本想將《馬山集》抄錄與你?;蚰艿侥闾幦ヒ惶恕D闳粲袝r間的話,是否來嶗一趟。1989年11月2日,陳又函侯:‘知你已到尹瘦石處。我給尹先生抄錄的《馬山集》詩,即《馬山集》的全部詩作,無一遺漏。因此,也無需再給你重抄了。擴印了幾張《馬山集》詩稿照片,奉寄給你,以為佐證。1995年7月15日,侯專程到青島李村找見陳繼明。陳贈侯《馬山集》手抄稿的復(fù)印件(陳繼明抄錄),欲見《馬山集》原件而未得?!保ň姾罹斓谖甯鍦视”尽堵櫧C弩舊體詩》編注)
我所以要不厭其煩地摘抄這些信件,是想讓讀者“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他為了搜集《馬山集》中未發(fā)表的佚詩(信中說是十首,實際上只有八首),他是如何多次與陳繼明和我通信。為了親眼看到手稿真跡,取得第一手的資料,他還自買火車票,二下青島嶗山。通過這個例子,可以體會到程千帆教授贊揚他的“墨子精神,毅力可佩”,也可領(lǐng)略他那“私家偵探”破案取證的嚴謹作風(fēng)。
聶翁在《散宜生詩》自序中說,寫詩是犯案,注詩是破案。所以他反對為他作注。后因胡喬木的指令,才不得已出了朱注(朱正注)本《散宜生詩》。侯井天從自身讀聶詩的種種困難,推而廣之,設(shè)身處地為讀者著想,決心出詳注本,不僅注古典,而且注今典,不僅注詩,還要注事,注人,注個“竹筒子倒豆子”一底朝天。所以有人稱譽他為《聶舊體詩全編》專職的“私家偵探”。如果侯井天的這個稱號可以成立的話,那么曾經(jīng)參與過偵破聶詩工作,編注過聶詩新舊體全編的羅孚,是否也可算一位兼職的聶詩私家偵探呢?至于我,只是參與過《馬山集》的偵破,撰寫了萬字“偵破”長文《馬山集失而復(fù)見始末記》(見《新文學(xué)史料》“1990年第一期)嘗試了破解聶詩艱難,而淺嘗輒止的業(yè)余偵探,玩票而已。
有意思的,1989年9月10日,我這位玩票的聶詩業(yè)余偵探卻邀約兩位職業(yè)(專職和兼職)偵探和陳鳳兮大姐首次在我家會面,照片收入了侯井天的《聶紺弩舊體詩全編》的第五、六兩部準行稿本,立此存照,存下了我與三位聶紺弩知音知己的會面鏡頭。
三位聶氏知音知己,以往從未謀過面,這是首次在我家中會面,自然有許多話要說,但中心話題,怕是探討聶氏六十年代失而復(fù)現(xiàn)的那十分神秘的手抄本《馬山集》。從前面侯井天摘抄的當年3月17日我給他的信中,可以推測,他這次北京之行的任務(wù)之一是,到尹瘦石家中閱抄陳繼明抄錄《馬山集》中的39首詩,同時來我處,核證10首未見發(fā)表的佚詩。想見羅孚,怕也是他向我提出來的要求。至于會面中究竟談了些什么,時過境遷,要不是侯井天細心周到,不但帶了相機來拍照,還留下了我與他的通信記錄,也許早就像云煙過眼,了然無痕吧!不知羅孚先生是否還有記憶?
最后,要說明的是,照片中最年長的是陳大姐,她是復(fù)旦上世紀二十年代勤工儉學(xué)的“苦學(xué)生”,而我則是復(fù)旦六十年代的后輩學(xué)子,相差四十年,理應(yīng)是我的老學(xué)長,她卻稱我為老同學(xué)。她住京城三里屯,與我交往較密,曾有多篇小文記述。我與侯井天、羅孚兩位先生天南地北,只因聶詩而結(jié)緣,雖然交游二十多年,但君子之交,尚無一文記述翰墨因緣。他倆都比我年長許多,侯長我十七歲。羅長我二十歲,幾乎相差一代人了,卻視我為忘年交,每有新著問世即相互贈。去年侯先生駕鶴西去,我尚無一文悼念。今年初秋,羅先生舊地重游,偕夫人枉顧京東新舍,帶來了中國翻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北京十年》、《燕山詩話》等七卷“羅孚文集”。捧著沉甸甸的七大本文集,凝視著九十高齡的羅先生,不由聯(lián)想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一段話:“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羨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闕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作為也?!绷_孚蟄居京城,閉門面壁,著書立說,出版了七卷本文集,禍耶,福耶?!
本文借老照片為題,一則記述我與侯、陳、羅三位先生結(jié)緣“聶詩”的交游;二則遙祭陳大姐、侯井天先生在天之靈:三則祝羅孚先生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