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忠
“氣韻生動”是“六法”的核心,指藝術形象整體效果及美感的力量,是衡 量畫家作品的最重要的尺度,是中國畫根本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畫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要求,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作為中國傳統(tǒng)畫的最重要的理論,至今仍是繪畫創(chuàng)作和作品評鑒的標準。
一、“氣韻生動”的起源
中國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中寫道:“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yōu)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jié)。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氣韻生動”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傳神”的含義,即要求畫家以鮮明生動的形象充分表達出內在的精神氣質特征。如何達到“氣韻生動”這個理想,他提出五條途徑。第一是“骨法用筆”指能夠成功地顯示形的用筆方法。這不僅是線條勾勒是否得體的問題,還在于用筆技巧方式是否與客體精神面貌的表現(xiàn)相聯(lián)系。其次是“應物象形”,他雖重神輕筋認為過度地追求形似反更失真,但“形”在其批評論里仍有一定的地位。他要求的“應物象形”,是指能夠傳達物象之神的形。第三是“隨類賦彩”,指作品色彩的運用和提煉是否符合實際物象在色彩上的審美特征,是否有助于感情神韻的表達。第四是“經營位置”,即后來所說的布局,章法,構圖。最后是“傳移模寫”,指提高藝術表現(xiàn)力的方法,含義有二:一是臨摹前賢的作品,二是指對現(xiàn)實物象進行寫生。謝赫雖然沒有對“六法論”更詳盡的闡述,但由于涉及到中國畫的基本藝術的問題,并初步建立中國畫理論的基本架構,影響極為深遠被中國畫藝術家奉為圭臬,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之為“六法精論,萬古不移”,顯然并非夸張之言。在“六法論”中唯獨“氣韻生動”關于精神層次的概括,抽象并帶有神秘色彩難以把握;后世的諸多畫家和評論家認為它是超越其他五法之上的一項最高要求。認為它既是繪畫創(chuàng)作者的首要目的,又是鑒賞者對其作品評價的標準。
二、“氣韻生動”與深層次修養(yǎng)
郭若虛首先提出“氣韻非師”的概念,他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出:“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這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睆娬{“氣韻”這種東西“生而知之”,是人的天性。既是天性,則不可學,則不可教,靠嫻熟的技巧是不能得到的。唯有自身修煉,如其所說:“人品既己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己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有了高尚的人品,氣韻就會充盈畫作,氣韻既己高矣,自然生動傳神;所謂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從畫作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與否,反過來作畫者的人品高低,則決定書畫成就的高度。郭若虛的“人品畫作論”雖帶些封建文人的片面的思想色彩,但對于畫家獨特的精神氣質品鑒尤為重要,例如清初四僧之朱耷,性格倔強,放任,其畫作筆墨也放任恣縱;同為四僧之一的弘仁,畫作所體現(xiàn)的冷逸,沉靜,堅忍,正是他性格在畫上的表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畫領域有文人畫和畫工畫之分,區(qū)別在于“氣韻”是否生動,“氣韻”生動與否,取決于畫家修養(yǎng)的高低。那么“修養(yǎng)”何來?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評說:“今名畫工絕無,寫形狀略無精神。士夫以此為賤者之事,皆不屑為。殊不知胸中有萬卷書,目飽前代奇跡,又車轍馬跡半天下,方可下筆。此豈賤者之事哉?”所以只有通過讀書學習,體驗生活,體驗大自然,提高思想,道德,人品修養(yǎng),自然能開拓胸襟,超然于萬物之外,胸中有丘壑,才能完成傳神的作品。
“氣韻”固然重要,率真的畫面意境自然要追求,但一味追求“氣韻”,而忽視“形”的重要性,或者說只追求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而忽略繪畫基本功的訓練,這將必然造成中國畫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中國畫又稱文人畫,其實這應是兩個概念。中國古代文人畫家應該首先是畫家,其次才是文人。文學修養(yǎng)雖是每個國畫家的必修,但繪畫的基本功也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南宋吳龍翰說:“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再者如明代沈周,唐寅等人,無不是飽學之士,他們非但文學修養(yǎng)深厚且繪畫基本功也是極好的。倪瓚說:“余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彪m然這種“不求形似”的作畫方法可以得到自由作畫的樂趣,更容易抒情寄志,但是這種思想一旦被誤解濫用,失去了專業(yè)技巧的根基支持,則勢必對中國畫這個畫種的發(fā)展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
三、創(chuàng)作實踐與“氣韻生動”
從創(chuàng)作實踐的角度看,要真正將表現(xiàn)對象的氣韻或作者本人的精神體現(xiàn)在畫面上,除了理論上應當具有比較明確的自覺認識外,還應當具備比較熟練的傳達技巧和對中國畫基本創(chuàng)作工具的熟悉掌握。大致說來有三點極為重要。
第一,用筆用墨要生動,不可過于局促。畫家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時,在心態(tài)上就必須處于虛靜狀態(tài),盡量排除世俗雜念的干擾,以便專心致志,凝神靜氣地從事構思活動,細致地觀察表現(xiàn)對象的內在神韻,做到意在筆先,下筆時才能以神運筆,以氣運墨,而不至于被筆墨所役。
第二,對于中國畫而言,要創(chuàng)造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還應當充分調動各種藝術表現(xiàn)方法,技術手段,營造畫面氣氛,節(jié)奏和韻味。人們所說的“渲染氣氛”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也會利用,像襯染,擦染,渲染等多種名目,旨在增強畫面的體積感,空間感和厚重感。
第三,要注重取勢。根據(jù)表現(xiàn)對象的具體情況,在構圖方面有全盤的考慮;通過各種因素的安排布置,最大限度地增強畫面的氣勢。這一點,有些類似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的篇章結構,強調各局部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呼應,呈現(xiàn)對象的內在神韻和氣脈。
氣韻既是對象內在生命律動的生動再現(xiàn),同時也是畫家對生命律動的一種深刻審美感悟。中國畫之所以如此崇尚氣韻,與中國人獨特的生命意識和文化心理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前中國傳統(tǒng)繪畫只有適應時代發(fā)展、適應當前文化環(huán)境,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美術理論的精髓,并進行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使中國畫的發(fā)展走上繼承,創(chuàng)新的正確道路,使中國傳統(tǒng)畫種走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