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央吉
在西藏地區(qū),漢語不僅是一門語言,而且是一種工具。隨著西藏火車的開通,交通的極大改善,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西藏與內(nèi)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交流日益活躍,其作用也越顯重要,加之在西藏,加強漢語教學不僅是藏族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西藏自治區(qū)穩(wěn)定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團結的需要。因此,在西藏拉薩地區(qū),能否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能否用普通話自如地表達思想,其意義深遠,對于西藏基礎教育來講,漢語教學仍處于重要的地位,從而給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扎實推進漢語基礎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一、藏族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基礎較差
從總體上來看,藏族學生的漢語基礎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在小學階段西藏就普及了雙語教學,但由于具體語境的影響,大多數(shù)藏族學生,尤其是來自農(nóng)牧區(qū)的學生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的基本上是藏語,由于父母學歷水平、漢語水平較低,不能有效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完成作業(yè),在家講漢語的態(tài)度不積極,家庭用語主要為藏語,漢語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因學生整體的語文基礎較差,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錯字連篇,語句不通,這讓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倍感頭疼,也使我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力求在日常課堂中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準。
2、興趣濃厚,但閱讀量少
盡管藏族學生基礎較差,但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藏族學生普遍對語文課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語文課相比較其它科目而言,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有吸引力,較為生動有趣。但在閱讀課中,卻很少有學生能夠仔細地品味,深刻體會其深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閱讀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往往難以實現(xiàn)對一些文章的較細通讀,這就需要老師能夠精心地關注到學生的“癥結所在”,并且能夠“對癥下藥”,不斷地調(diào)整好自己的教學策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注意轉變觀念
過去我們教師常遵循母語教學的路子,按照母語教學的方法,著重分析思想內(nèi)容,講解篇章結構,同時把寫放在首位?,F(xiàn)在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如何注重學生的各項言語技能,把字、詞、句的積累和掌握,以及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注意轉變,不要穿新鞋走老路,仍然使用過去的教法,一成不變地走下去。應該考慮到新的需要,盡快更新觀念把新的思想納入到教學工作中。
三、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1、教師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要想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認真?zhèn)湔n是其基礎和前提。要想實現(xiàn)有效備課,首先,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適合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教學過程。例如:《找春天》是一篇短文,語言優(yōu)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著娕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嫻熟地彈奏著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著秋千,興奮地叫著、笑著……文章呼喚著我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天無處不在。這類題材是低年級小學生最喜歡的,因為這些描寫大自然的課文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所遇到過的,所觀察過的,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因而低年級的孩子是多么希望表達??!學生讀著課文,會感覺自己就是那幾個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的孩子,體會到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發(fā)現(xiàn)春天的欣喜。其次,要敢于突破既定的課程框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假設性備課。例如:在教學時,一般來說教師往往是一步一步帶著學生聽、讀,分析,但這種“扶著走”的教學方式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設計讓學生自己探索、嘗試,但這并不意味教師可以放手不管,反而是要求教師要想得更多、更遠。因此,只有認真鉆研新課程和熟悉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實情情況選擇、增加、補充一些材料,從而達到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這樣的備課一定行之有效。
2、教師在課堂上要扎實有效地開展聽、說、讀、寫的訓練。
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就要推進聽、說、讀、寫的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準備的習慣,包括對知識的預習;課中積極思考,積極參與的習慣;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力求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等。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奥牎笔钦n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活動。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注意聽課,專心聽課,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課;“說”是學生能夠用詞語學一句話;“讀”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表達出來,讀出來,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課時我用生動的朗讀來感化學生,還經(jīng)常讓學生進行課文朗讀比賽、朗讀古詩;“寫”是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與發(fā)揮。但在最初階段,必須是教師做一些引導,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會會慢慢從被動變?yōu)橹鲃?,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3、加強作文片斷教學,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藏族民族學生最怕寫作文,因為他們多數(shù)難以寫好作文。其實,生活在西藏拉薩,自有它的特色,有寫不盡的內(nèi)容與主題,只是由于學生對寫作有一種畏懼感而不愿寫,久而久之,惡性循環(huán)造成他們寫作能力低下。針對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中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提高寫作興趣,多表揚、少批評。興趣是成功的老師,信心是遠航的風帆。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圖畫結合的形式要求寫作文,對于學生而言,圖畫可以引起他們的關注度,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第二,把日常的生活場景在課堂上表演,然后指導學生記錄下來,就成為一篇不錯的片斷作文。比如,選幾個學生扮演一家人,表演一下上工或進行某種勞作等。學生們看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頓時消除畏難情緒,興趣盈然,你一言我一語,下筆有物,描寫具體。教師也及時發(fā)現(xiàn)一句成功的話就給予表揚,增強學生的信心,學生寫作信心陪增。
4、運用靈活的教學,教會學生能舉一反三,多效運用
語文課注重實踐運用,且綜合性,和生活結合得很緊密,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多的應該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常以結合自身生活或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舉實例加以解決。因此我們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閱讀指導、課堂討論、課堂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敢于說,樂于說,讓語文課堂變成最佳的表達場所。
總之,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學習氛圍,我在此只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了一些體會。今后在教學中還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 何榮.作文教學:究竟該教給學生什么[J].讀與寫(教學學刊),2010(09)
[2] 李維.兒童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性.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