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X大學為例,調查分析了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的民族思想觀念,對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 高層次骨干人才 民族思想觀念 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戴岳(1969- ),男,貴州銅仁人,貴陽學院教育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學校德育、教育社會學。(貴州 貴陽 550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重點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動機影響因素——以貴州高校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ZD06)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062-02
一、研究背景
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優(yōu)秀人才,對提高民族素質、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少數民族地區(q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在有關高校開辦高校民族班、預科班。1989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扶貧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努力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提高了,就可以更快地把經濟搞上去,一定要重視并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雹?0年代末,黨和國家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為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2004年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的意見》,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采用特殊政策措施招收少數民族學生,以改善少數民族地區(qū)人才層次結構、提升少數民族人才存量綜合水平。自2006開始正式實施“少數民族骨干計劃”以來,全國已經有4000名碩士、2400名博士畢業(yè)。
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第一學年集中到教育部指定的培訓基地接受基礎強化培訓,為培養(yǎng)造就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定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具有較高科學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奠定基礎。經過強化培訓后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的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是否達到預期的培養(yǎng)目標,針對民族思想觀念如何做好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緊迫問題。
二、調查結果
本次研究對X大學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基礎強化班的28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82份,回收問卷248份,有效回收率達87.94%。問卷包括民族觀、民族心理情感、民族意識、對民族政策態(tài)度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為進行差異分析,調查劃分了學生的性別、婚否、工作與否、家庭收入等類別。除問卷調查以外,還輔以座談、訪談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采用SPSS19.0進行了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
(一)民族思想觀念的總體狀況
1.民族觀。民族觀是指對民族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調查發(fā)現,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90.2%的學生認為應該保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關于本民族的歷史,47.3%的學生表示很了解,32.8%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不了解的僅為8.6%。在個人和國家的問題上,有75.1%的學生認同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82.5%的學生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需要各民族強大的凝聚力,80.1%的學生認為祖國的繁榮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形成的,79.4%的學生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離不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2.民族心理情感。民族情感表現為對本民族及成員的認同、熱愛和信任,并以此來審視其他民族。62.5%的學生表示讀研之前對其他民族有一定的了解,共同生活學習一年更加深了認識。86.2%的學生認為與其他民族同學的交往是非常融洽的。當被問及與其他同學看待問題發(fā)生了分歧怎么辦時,100%的學生覺得應求同存異。骨干班的學生民族自尊心很強,普遍認為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互相尊重、平等對待,100%的學生認為應該相互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在被問及現實情況與設想目標發(fā)生沖突應怎樣解決時,79.8%的學生選擇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10.2%的學生選擇了按原定目標堅持不懈,屈從于現實的僅10%。關于下列哪些情況讓你焦慮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未來發(fā)展,占32.4%,排在第二位的是經濟狀況,占22.8%,后面依次是學習壓力、家庭因素、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和生活適應能力。另外,少數民族地區(qū)與發(fā)達地區(qū)存在的發(fā)展差距,也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失衡。
3.民族意識。民族意識的內涵,首先是人們對自己歸屬于某個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其次是人們對本民族生活、發(fā)展、興衰、榮辱、權利、得失等諸方面的認識、關切和維護。②76.8%的學生明確反對“本民族是最優(yōu)秀的民族”的觀點,80.3%的學生崇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杰出人物。在被問及促進民族地區(qū)繁榮的首選方式是什么時,73%的學生認為應該是教育投資。在回答“您畢業(yè)后愿意從事什么工作為家鄉(xiāng)建設出力”時,選擇從事教育工作的占57.8%,選擇行政黨務工作的占20.9%,選擇企業(yè)工作的占6.8%,選擇科研工作的占8.7%,選擇其他的占5.8% 。70%的學生認為畢業(yè)后回生源地工作將促進地區(qū)的發(fā)展。有75.4%的學生完全贊同“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應以國家利益為先”,有7.3%的學生表示不贊成,有6.8%的認為“說不清”。
4.民族政策的態(tài)度。調查表明,眾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明確地認識到個人成長離不開國家的現行民族政策,特別是與讀書升學密切相關的降分錄取、民族加分、優(yōu)先錄取的招生優(yōu)惠政策。70.2%的學生對我國的民族政策持滿意態(tài)度,關注黨的民族政策,愛國熱情高漲。對于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68.1%的學生認為對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和進步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當問及如何理解“高層次骨干”這個概念時,54.4%的學生表示骨干計劃是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棟梁,11.3%的表示骨干計劃與一般研究生無區(qū)別,只有7.0%的認為不能稱其為骨干。在問到大幅降分錄取與“骨干”稱謂的矛盾時,64.1%的學生認為可以讓更多優(yōu)秀民族人才接受更好的教育,55.3%的學生認為是對少數民族人才的照顧,認為是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政策的一部分的占57.3% ,也23.5%的學生認為骨干人才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在談到對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的初衷時,超過50%的學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認為自身基礎差、報考可以降分錄取的占40.6%,49.2%的學生認為可以免交學費,6.3%的學生認為門檻低、容易混文憑,還有43.2%的學生是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
(二)民族思想意識的差異性分析
為了考察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的民族思想觀念是否存在性別、婚否、工作與否、家庭收入上的差異性,我們對數據進行了方差分析。在民族觀上,已婚學生與未婚學生、在職學生與非在職學生存在著差異,但不明顯。民族心理情感方面,在心理焦慮、心理平衡的問題上,家庭收入情況有著很大的影響,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學生差異顯著(p=0.005<0.01)。在民族意識上,男生除了在英雄崇拜、服務家鄉(xiāng)兩個維度上高于女生,達到顯著水平(p=0.022<0.05),其他維度上不存在差異。在對民族政策的態(tài)度上,在職學生與非在職學生的差異極其顯著(p=0.000<0.01),已婚學生與未婚學生的差異也達到顯著水平(p=0.035<0.05),作進一步的Tukey法的子項檢驗,在職學生的得分高于非在職學生,已婚學生的得分高于未婚學生。
三、討論與分析
(一)調查分析
1.關于民族觀。少數民族骨干班學生有正確的民族觀、明顯的民族價值取向、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感。調查研究表明,骨干班學生對祖國的繁榮富強充滿強烈的自豪感,座談時很多人說,當獲悉我國神州9號飛船升空后,心中無比驕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民族認同,對祖國的繁榮富強充滿自豪感,同時也能正視本民族發(fā)展的不足和差距,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于開發(fā)西部絕大多數學生有著自覺意識,認為實施西部大開發(fā)主要依靠高素質的人才,關鍵在于教育的發(fā)展。但是,對于歷史遺留問題,部分學生還存在地方民族主義思想,偏重本民族的利益和榮譽。
2.關于民族心理情感。文化差異是導致民族心理差異的主要原因,少數民族骨干班的學生在文化認同上有很多相通之處,相互之間的交往比較融洽。學生熱愛本民族,但也不歧視其他民族。但是,由于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存在明顯差異,造成了教學上的困難。對課程安排設置表示非常滿意的只有4.5%,滿意的也只有47.2%。同時,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對學生民族心理的影響較大,容易造成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矛盾沖突。
3.關于民族意識。在民族意識上,少數民族骨干班學生都有比較正確的認知。一方面,來自民族聚居區(qū)的學生民族意識比非民族聚居區(qū)的學生強;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的特征,學生又有一種非正式的群體意識。絕大多數學生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贊同民族團結、政局穩(wěn)定是國家發(fā)展的前提,關注社會發(fā)展,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前途充滿信心。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政治問題淡薄、不關心,有非政治化的傾向。
4.關于民族政策的態(tài)度。從調查中了解到,我國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絕大多數學生對贊成現行的民族政策,認為有利于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區(qū)的各項事務,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對少數民族骨干政策的評價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是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和少數民族發(fā)展的人才和知識支持,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繁榮的宗旨。但是,也有些學生態(tài)度比較消極。
(二)建議
1.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學習,樹立科學的民族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幫助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思想意識,應系統(tǒng)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要讓學生熟悉各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對國家發(fā)展和強盛的重要性,增強國家觀念,激發(fā)愛國情感。
2.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要為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舉辦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講座,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同學之間的交往,使各民族學生密切關系,加深對其他民族的了解,營造各民族平等、團結、友好的良好氛圍,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創(chuàng)設象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人文景觀,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3.精心挑選教師,熟悉少數民族生活習性和文化習俗。少數民族碩士研究生對課程設置的不滿意,一方面源于教師教學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不熟悉。因此,從事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教育和管理的教師,必須研究各族學生的民族傳統(tǒng)和心理特征,尊重學生的語言文字和生活習慣。教師只有了解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理解學生的意愿和要求,才能深入學生之中,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4.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民族的團結。很多少數民族學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可以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文體活動,比如舉辦民族文化節(jié)、開展民族體育活動比賽,使他們充分地展示才華、發(fā)揮特長、增強自信。形式新穎、多姿多彩、民族特色濃郁的文體活動,既能豐富校園文化,展現學校的文化品位,又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增進民族的凝聚力。
[注釋]
①李德洙.中央第三代領導與少數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257.
②康春英.中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殊性及對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