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張高平、張輝叔侄的冤案,近日得以平反。而類似的錯案,歷史上也發(fā)生過……。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一份自邊關發(fā)往朝廷的密函在傳遞過程中被人私自拆封,并塞入一封匿名信,朝廷徹查下來,獲悉是池州的“遞卒”(傳遞軍事信函的士兵)汪青“私啟遞筒”(密函裝于竹筒內再密封,稱為遞筒)。當時宋朝與金國在邊境對峙,汪青觸犯軍紀,“事關邊徼”,后果很嚴重,所以被判斬刑。誰知幾年后,“他卒事覺”,即發(fā)現(xiàn)原來是其他遞卒所為,朝廷這才知道汪青是被冤殺的。
冤案鑄成,真相大白,當然必須進行補救。宋朝的做法,跟現(xiàn)代司法制度并無二致。補救分為兩部分,一是給予“國家賠償”,孝宗“詔給青家衣糧十五年”,即由政府贍養(yǎng)汪青的妻小十五年。
二是追究法官的責任。在古代,法官錯判被稱為“出入人罪”,包括“故出人罪”(故意輕判或脫罪)、“失出人罪”(過失輕判或脫罪)、“故入人罪”(故意重判或捏罪)、“失入人罪”(因過失而輕罪重判或無罪獲刑)。宋人的司法理念是“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即“疑罪從無”,體現(xiàn)在法官問責上,宋代對“失出人罪”的處罰很輕,幾乎沒有懲罰,對“失入人罪”的處罰則很嚴厲,“失入一人有罰,失出百人無罪”。因為這一做法具有激勵法官輕判之弊,不利于“出公心為朝廷正法”,后來在臣僚的建議下,便改為“失出死罪五人比失入一人死”、“失出徒、流罪三人比失入一人”。但對“失入”的懲罰重于“失出”的傾向性,還是保留著,體現(xiàn)了宋朝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司法理念的堅持。
所謂“人命關天”,宋代對“失入人死罪”尤為重視,創(chuàng)設了中國法律史上第一個“失入人死罪法”,可惜的是,這一立法并未為后來的元明清繼承。按宋神宗年間的立法,凡失入人死罪者,如誤決三人,則負首要責任的法官“刺配千里外牢城”;如誤決二人,首要責任法官押赴“遠惡處編管”;如誤決一人,則送“千里外編管”;其他負有責任的法官,也要受撤職、降職等處罰;如果犯人未處決,則法官的責任可減輕一等。當然處罰最嚴厲的是“故入人罪”,以“全罪”論處,即以含冤者所受到的罪罰還論法官。
此外,宋代的法律又規(guī)定,“獄官有失入人死罪者,終身不復進用”;“法司人吏失出入徒罪二人以上、或兩次失出入徒罪一人,不許再差充法司”,意思是說,曾因過失而犯有“出入人罪”過失的官員,不得再擔任法官。宋仁宗時,刑部推薦一人當“詳覆官”(負責復核刑案的法官),仁宗記得他的姓名,說:此人曾因“失入人罪”,不得再遷官(升官),豈可任法吏?此外,推薦者皆處罰金。
回到前面的汪青案,當年的主審法官是池州太守趙粹中。趙粹中倒不是個糊涂官,他曾雪岳飛之冤,主政池州時,“郡政修舉,實惠及民”,雖不是“無懈可擊的神探”,卻也是一名好官,他對汪青案應該屬于誤判,是“失入人罪”。但按宋代的司法制度,即便是好官,即便是“失入”,也是要問責的,所以他因為這個案子“落職”,即被撤去官職,其他有牽連的官員也都受到程度不一的處分?!坝嘭熈P有差”。
這個冤案總算了結,卻不知冤死的汪青地下有知,是否能瞑目。畢竟,給予冤死者家屬的撫恤再優(yōu)厚、對法官的責任追究再嚴厲,都不能挽回冤死之人的生命了。所以,更為重要的,還是在司法制度設計上完善程序,盡最大程度減少冤案的發(fā)生。
● 摘自大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