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碩
摘要:縱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宋詞無疑是眾多文學瑰寶中的一枝奇葩。作為一種獨立的漢語詩體,其獨到的風格情趣和音律之美凝聚了宋詞三千多年悠久文化的結晶,因此英譯宋詞無疑促進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章著重闡述宋詞英譯的要點和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更好的翻譯古詞中的風雅情調。
關鍵詞:意境風格 ;“三美”理論 ;宋詞英譯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蓖鯂S心目中的宋詞,作為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別具一格,自成一體,雅俗共賞,成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唐詩并成為雙絕。詩之境闊,詞之言長,宋詞能言詩之不能言也,這同時增加了宋詞英譯的難度和廣度。
一、翻譯中的“三美論”
古詩詞翻譯的泰斗許淵沖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尤為重要,詩詞歌賦重在其意,無論言語運用多么精確到位,不能準確抓住其主旨和意境,就無法較好的翻譯宋詞。因此意美不僅是將詞中的意思翻譯出來,更要體現(xiàn)出一首詞所包含的藝術風格及風雅意境,更見翻譯家之功底。
音美次之,但往往比意美更難以把握。宋詞源于民間“曲子詞”,起初為文學和音樂的結合,因此在宋詞創(chuàng)作中,音律美是所有詞人所注重的部分。與唐詩相比,詞人比詩人更講求音律的音樂效果。對于譯者而言這就是一個難題,譯文與原文字數(shù)對等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一定要講求音美的形式,應當力求譯文與原文音調和諧,字音和字義需要相得益彰。比如婉約派宋詞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其名作《聲聲慢》全用賦體,沒有任何比喻排比的手段,著重從音韻的方面表現(xiàn)詞的風格和情趣,使讀者理解其哀怨婉轉的種種愁思,朗朗上口并深入人心。
詞中前半部分及其注重音律的變化,并且與當時初秋黃花落滿地,哀傷柔思百轉腸的意境緊密聯(lián)系,江蘇師范大學的穆詩雄先生運用雙聲翻譯方法,將原文中開頭的十四字疊印較好的翻譯出來,傳達出了黃昏細雨無可奈何的孤單意境,將原文中的音律美較好的體現(xiàn)了出來,達到一定程度的音美要求。
形美最次,即在翻譯過程中不求對等翻譯,只求字與字之間的翻譯美感,這也是在保證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錦上添花的翻譯手法。
二、宋詞英譯的風格與意境
宋詞英譯忌諱只重其形,不重其意,意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情境。王國維認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彼J為境界不僅是景與情的結合,而且應是從親身所見所聞中得到的真切感受。中國詩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對比、反襯、象征、渲染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極具情境效應,展示了意境的魅力,具有無限的美感。因此對于譯者而言,詞的意境與風格需要特別注意。白居易的《長相思》是描寫閨怨的佳作,上片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描述丈夫沿汴水入泗水離去時的場景,深深地不舍與眷戀,暗指少婦追隨自己的夫君順流而下,直至瓜洲渡口才依依別離。
下片寓情于景,思悠悠恨悠悠的深閨哀怨,這流水般綿遠悠長的思念,迫切盼望夫君歸來的思念之情何時方休?十分傳神,把少婦獨守空房苦苦盼望夫君歸來的閨怨之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宗白華先生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指出,人與世界的接觸,因為關系的層次不同,可分為五層境界:“為滿足生理和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在宋詞當中的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詞人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個特色充分體現(xiàn)在言簡意賅的唐詩宋詞中。而在英譯宋詞中如何盡可能原樣傳達出詩詞的意境是橫亙在譯者面前的難題。中國古詞的特色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極其有限的篇幅內,營造出獨特而令人難忘的意境,但想在英譯詩歌中達到對應的效果則絕非易事。因此譯者要以中心意境為本,以三美論為翻譯指導來研究宋詞英譯,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信達雅” 的翻譯準則,使宋詞被更多的人理解。
三、結語
通過對上述宋詞英譯的分析,使我們深刻感受到在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僅宋詞英譯這一項就需要廣大譯者們精雕細琢的去推敲和研究。若要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推向世界,不僅需要科學嚴謹?shù)姆g方法和才思泉涌的翻譯靈感,更加需要精益求精的翻譯態(tài)度和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想真正達到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的要求,實現(xiàn)美詞佳譯,雅俗共賞,對于廣大譯者而言實可謂任重而道遠也。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六論[M].中國翻譯出版公司,1991.
[2]張燕瑾.唐宋詞選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