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因此,打造高效愉悅課堂,讓語文課堂的討論更具實效,亦是語文教師為之奮斗與追尋的目標。
目前,討論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但是許多教師對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認識不夠,他們往往把復雜的問題、難題推給學生,在經(jīng)過一陣亂哄哄貌似熱烈的討論之后,教師登場亮相,明確答案。這種討論,缺乏對問題的解決過程的清醒認識,也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其結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討論才能更具實效呢?
一.創(chuàng)設寬松的討論氛圍
學生上課討論不積極,或者抱著完成任務的觀點敷衍了事,原因眾多。首先受社會習慣勢力的影響。他們從小生長在一個缺乏協(xié)商討論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上學后,又習慣于服從教師,圍繞著老師的權威轉(zhuǎn)圈子,甚至自己組織的活動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突然之間,給學生以民主,讓他們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必然感到茫然。其次受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的影響。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譬如在眾人面前腰帶斷了,對于一個內(nèi)向型性格的學生來說,很可能導致出現(xiàn)心理障礙。再次受班級風氣的影響,如果一群性格內(nèi)向、辦事沉穩(wěn)的孩子占班級主流,要想讓全班學生都瀟灑一回,掀起個小高潮,那是很難的事。
創(chuàng)設寬松的討論氛圍,能夠慢慢化解來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都能生龍活虎地跳出來,暢談自己的觀點感受,經(jīng)常在這樣的氛圍中協(xié)商討論,學生會慢慢形成自然。怎樣創(chuàng)設寬松的討論氛圍呢?首先教師要有寬容一切的心胸。學生畢竟是個孩子,他的思維,心理品質(zhì)還不成熟,所以經(jīng)常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錯了再改,即使有時學生嚴重沖撞了教師的尊嚴乃至價值觀,也應該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教師確實應該有師者風范。寬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一旦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必定義無反顧地“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讓每個孩子都說出自己的意見?!皩W習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認識層次不一,可每個人都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權力。“面向全體”是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先天素質(zhì)和生活環(huán)境,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深度、廣度,正是他們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的源泉。再次,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這是教師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絕好機會,又是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促其健康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脫出心理桎梏的學生會以加倍的活力投入到討論活動中去。最后把討論問題設計成一個過程,讓學生在討論活動中解決問題。有些教師,僅把討論當成完成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思想中,他們只是把討論看成是活躍課堂氣氛的一個點綴,這種膚淺的認識導致學生討論的低效率。討論是一個相互啟發(fā)、逐漸推進的過程,討論是一種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動力。
二.設置討論題目目的明確,難度適中
討論能否順利進行與設置題目有很大的關系。設置題目思路不清晰,該達到什么目標不明確,在對討論過程進行控制時,就很難把握好控制的尺度,如時間長短、討論是否需加深,如何引導討論進一步加深等問題。把握不好討論目標,即使有了討論結果,與期望結果不符,也很難進行下一步引導,或者把討論過程和其他的教學部分融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討論目的一般有探究問題,掌握基本技能和學科內(nèi)容,個人分工小組整合,發(fā)展社交技能等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方法,達到相應的目的。
運用討論這種學習方式達到目的明確了,接下來要設計好討論的題目。題目過于簡單,討論氣氛就“火”了;過難,就容易冷場,都說不出個所以然。設置題目要充分考慮討論的目的、要達到的程度。增廣見聞開拓視野性質(zhì)的,討論程度不易太深,只需彼此激發(fā)想象、聯(lián)想的火花就足夠了。開放性題目,既要求從縱深度上深掘下去,又要求從橫的方面上發(fā)散出去,討論程度,就單個話題來說應深入。就橫的發(fā)散方面看,不需太深。探究性題目,則是相互激發(fā)、相互交流的漸進過程,學生應在合作中進行深度討論、多次討論,最后達成共識。設置題目還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同樣的討論題目,放在不同的班級,結果可能大相徑庭。所以設置題目難度適宜,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學生既通過自身努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又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可極大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三.控制討論過程,發(fā)揮小組效應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制訂相應的討論目標,并設置出難度適宜的題目。討論之前,教師創(chuàng)設討論氛圍,但討論結果并不總是令人滿意。這是因為缺乏對討論過程的有效控制,沒發(fā)揮出小組成員應有的潛能。怎樣控制討論過程,充分發(fā)揮小組的集體效應呢?
l.小組設組長,負責討論組織,討論分工以及討論整合工作。
每個小組設討論組長1名,組長必須是學習較好的同學,以便有能力帶好小組其他同學的學習。組長的任務是組織小組成員迅速進入討論,維持討論紀律。遇到需分工的問題,根據(jù)學生能力和意愿進行分工。在其他組員缺乏整合能力的情況下,起示范帶頭作用。組長的設立避免了討論中互相推倭、挑輕怕重的現(xiàn)象。同時,組長又是普通的組員,他沒有什么特權,只能靠自身的權威力量約束他人。平等的地位使得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建立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基礎之上。
2.優(yōu)化大、小組組合,提高討論效率。
有些簡單問題,譬如開放性題目,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問題,需大組討論,即全班討論。這樣討論面廣,能讓全班同學清晰地看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解決過程,且過程容易調(diào)控。不足是參與的學生較少,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當遇到探究性問題,實踐性強的題目時,則不能大組展開討論,需小組成員分工進行,小組討論保證了參與的全面性,但討論的好壞與否取決于組長的管理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的質(zhì)量相對來說打了折扣。兩種討論形式交叉運用,能避免一些討論缺餡,大幅度地提高討論效率。
3.及時反饋討論情況,加強學生的責任感。
小組討論,學生有時責任心不強,不是全身心投入,因此討論的結果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教師應及時反饋討論問題,提問學生小組的討論情況,及時糾正。并且在課堂提問中引入競爭機制,比賽機制,讓全班的討論小組進行比賽,不記個人成績,只算小組成績,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責任感,做到與小組其他成員榮辱與共。同時,應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把討論也看成是一種學習。觀念轉(zhuǎn)變了,學生討論的責任心自然就增強了。
反饋討論的效果,要充分發(fā)揮導師的引導評價功能,還要關注學習困難生的討論效果。長此以往,自然受益頗多。
四.創(chuàng)造性開掘個人潛能,加深討論深度
l.將一個問題分成幾個部分,有分有合,合作解決。學生責任感不強,與他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小組內(nèi)的作用有重大關系。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在小組內(nèi)的作用,才能調(diào)動起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沒有討論時,將問題分成幾個部分,讓學生各司其職,能從內(nèi)部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2.適當引入辯論的形式。
在學生討論不積極時,可人為地將學生分成對立的兩方。圍繞問題展開爭論,這樣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但也容易流于浮躁的形式討論。初中學生自制力不太強,對于這種方式,應該有節(jié)制的使用。
3.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討論的答案不管對錯,學生要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才能保證討論有深度,不流于形式。在說出自己的理由時,鼓勵學生圍繞討論問題,結合課本內(nèi)容引經(jīng)據(jù)典,陳述自己的理由。不一定每一個問題都采取這種做法,像概括性的問題,但至少也要學生說出自己答案的來源,長期這樣做,就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力,加深討論時的深度。
4.恰當運用主問題教學設計。
在閱讀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化解文章重點和難點,能夠激活學生興趣和思考的重要提問或主問題。
例如我教學《狼》一文,就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A.展開想象,小組中復述《狼》的故事。
B.《狼》表現(xiàn)了屠戶和狼的斗爭,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張曲折。請舉例進行分析。
C.《狼》篇幅短小,結構緊湊,語言簡潔生動?!罢Z言簡潔生動”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D. 請你以“狡猾”與“機智”為話題,談談對《狼》這個故事的理解。
這樣,一線串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學生始終興致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狀態(tài)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欲求高效課堂,必須重視有效的討論。
張振富,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青島。責任編校: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