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摘 要: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利用好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是展開教學的前提。通過對一節(jié)示范課的賞析,感悟課堂教學的精彩源于對學生認知起點的把握。
關鍵詞:認知起點;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隨著“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始于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地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原有認識對學習的影響,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了解學情,把握起點”。
本人曾經觀摩過一節(jié)教學示范課,初中物理蘇教版八年級《透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堂課三維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脈絡清楚,教師循循善誘,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教學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充分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堂很成功的課。仔細回顧發(fā)現(xiàn),這些精彩都源于上課教師對學生認知起點的了解。
一、把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背踔猩膊焕?,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直接經驗、親身感受來獲取知識。
正是因為如此,這節(jié)課教師采取了“情境—問題—合作實驗—交流—小結”的教學模式,通過“找透鏡”“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探究凸、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測凸透鏡焦距”等多個學生活動和探究環(huán)節(jié),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主線,讓學生圍繞一定的學習問題展開討論,并結合教師的實驗演示,在師與生、生與生合作實驗的互動中,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掌握凸透鏡和凹透鏡的辨別,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測凸透鏡焦距的方法等。學習情境設置得恰到好處,師生互動頻繁,還通過“看”“摸”“照”這樣概括性的(板書),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讓學生感到愉快。整個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中尋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前概念,通過實驗解決學習難點
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就應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再讓他們充分發(fā)表意見,暴露已經存在于學生潛意識中的一些不正規(guī),甚至錯誤的認識,然后教師恰到好處地讓學生親歷實驗,用事實糾正學生頭腦中錯誤的經驗,從而接受正確的知識并產生認同感。
分析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學生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提問題進行了猜測,并發(fā)表自己的依據(jù)和見解。由于受到以前學習凸、凹面鏡時的影響,多數(shù)學生認為凸透鏡使光線發(fā)散,凹透鏡使光線會聚,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沒有立即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讓學生初步觀察實驗臺上教師自制的一個凸透鏡、一個凹透鏡二合一的水槽,引導學生找出異同點后,再利用光具座探究兩種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在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并總結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能力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了更好地說明凹透鏡、凸透鏡對光的作用,教師又利用實驗器材對三束光進行演示實驗(板書作圖),并要求學生看教材找出重點詞句作標識,突出教學的重點,把主光軸、焦點(虛焦點)、焦距等概念找出來,把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等內容予以強化,如何辨別兩種透鏡的光學作用這個難點就這樣解決了,而學生從中學到的東西要比教師直接告知的多很多。
三、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這節(jié)課貫穿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原則,在解決物理問題的同時,滲透了對環(huán)保意識的教育。具體表現(xiàn)在:
(1)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帶的近視眼鏡為什么會有這么神奇的作用?
(2)問題:水珠是透鏡嗎?裝了水的燒杯呢?裝了水的礦泉水瓶呢?
(3)延伸題的解決:一隊旅行者冒著-48℃的嚴寒跋涉,到了中午,當他們揀來了一堆的干草,準備生火做飯時卻發(fā)現(xiàn)打火機丟失了,怎么辦?
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討論、交流,想出了許多好的辦法,通過發(fā)散思維,學生很自然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問題,明白了冰透鏡及森林中不能丟棄瓶子的原因。這樣做可使學生感受更深刻,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更加到位。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在教學中只有先知道學生已經“有了什么”,通過課前認真?zhèn)湔n,對每一個問題與教學情景提前做好精心的預設,才能解決學生“學到什么”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課堂上悉心聆聽學生的認知,及時把握課堂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做到學與教的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陳子宜.找準認知起點實現(xiàn)有效構建.吉林教育2009(4):92.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爾勒市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