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伯
摘 要:一個不健康的孩子,就必將形成一個不健康的家庭;不健康的家庭必將導致不和諧的社會,“留守兒童”這一新時期經(jīng)濟社會的特殊群體的教育與管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管理
“留守兒童”這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改變著我們千百年來已經(jīng)形成的農(nóng)村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種一年田,不如進城打一月工。金錢的誘惑、生活的逼迫,使得這些年輕的父母毅然走進了城市,將土地、孩子……都交給了老人。他們成了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巨大力量,成了一批批時代的淘金者。他們有的常年在外一年到都頭也跟孩子見不上幾次面,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導致這些孩子情感困惑,行為疏管,生活缺少愛,逐漸變成了家庭、學校、社會的刺頭??粗@些孩子,家長恨鐵不成鋼,不成器,唉聲嘆氣;班主任、任課教師恨無良方。而這些孩子缺少父母關愛、溝通,憑著他們自己對生活、社會的觀察、體驗、我行我素,無所不為。留守兒童,是這一新時期下特殊的產(chǎn)物。在這一特殊的群體中,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情感出現(xiàn)空缺
這些孩子若有委屈,他們多想給親人,特別是爸爸、媽媽傾訴;他們生病、吃穿,多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呵護,但卻都不能如愿以償。對比伙伴,他們有一種自卑感,自覺不如他人,尤其在看到其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關心,心中更有一種失落感。有這樣一個孩子,因放學回家遲了,爺爺說了他兩句就賭氣外出,又哭又鬧,又喊爹,又叫娘,以死相脅,于是爺爺、奶奶惶恐不安,從此以后,孫子干什么,爺爺、奶奶不敢干涉。
二、生活無人監(jiān)管
由于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或出于其他原因,對孩子的生活監(jiān)管不力,導致這些孩子逐漸學會了說謊、騙錢、大手大腳。今天在爺爺、奶奶處說學校收費買資料,要10元到百十元不等,明天又要給遠方打工的爸爸、媽媽打電話要生活費、資料費,而爸爸、媽媽出于對孩子的愛,出于對孩子照顧不周的愧疚,大多也不聞不問,只是匯錢。孩子一旦錢到手,又是過生日聚會、或唱歌、抽煙、上網(wǎng)……對學校的制度漠視起來,對班主任、老師的管理逐漸冷淡,頭腦中享樂、玩耍、指責等,不規(guī)范、不道德的因素開始滋生,逐漸膨脹,最終導致逃學、打架,甚至犯罪。
三、教育出現(xiàn)真空
教育不到位,將導致這些孩子缺乏最起碼的“仁、義、禮、智、信”;如,見了長輩不問好,麻木不仁、無動于衷;在公眾場合要么孤僻不合群,要么出風頭,高聲喧嘩,表現(xiàn)出極不合眾的怪態(tài);缺乏最起碼的做人的教育。究其原因,就是爸、媽不在身邊,靠自己性子成長;還有一個孩子,從三歲半到六歲,幾年未見過爸、媽的面,爺爺奶奶盡管疼愛,但性格卻越來越孤僻,在人多處一言不發(fā)。
據(jù)調查,目前留守兒童主題十分突出,越是偏僻的農(nóng)村,問題越突出,留守兒童普遍占入學兒童的70%以上。某一學校共57人,其中留守兒童有48人。這是一個不小的群體,他們渴望父愛、母愛,渴望受到關注。有人感言:在某看管所里,85%的是農(nóng)民的孩子,這是多么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啊!究其原因,就是教師農(nóng)民的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失去了有效監(jiān)管。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孩子在冷淡無情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和美無動于衷的人,沒有細膩的情感,缺乏同情心,就會對人漠不關心,并從漠不關心發(fā)展到自私自利,發(fā)展到殘酷無情”。當今社會,留守兒童已成為社會問題之一,嚴重地影響著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一個不健康的孩子,就必將形成一個不健康的家庭;不健康的家庭必將導致不和諧的社會;而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目前,各地雖然建立了不同的“留守兒童學?!啊傲羰貎和摇?,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從不同的情況看,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徒有虛名,發(fā)揮的作用甚微,只是應酬檢查的招牌。這種現(xiàn)象越是在農(nóng)村,孩子們越是最需要的地方,這一主題也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各個監(jiān)管部門,應督促落實人力、財力,讓它真正地發(fā)揮作用。給留守兒童一點真心的關愛,一分真情的歡樂;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媒體的便利條件,給孩子們提供方便,讓他們過一段時間,聽聽爸、媽的聲音,看看爸、媽在異地工作的身影。政府應下大氣力,出臺優(yōu)惠政策,解決農(nóng)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異地學校應盡最大的努力,滿足農(nóng)民工子女在異地上學的問題。目前盡管國家制訂出了不少政策,解決農(nóng)民工子女就學難問題,但是,昂貴的供讀費或衛(wèi)生費等等,使農(nóng)民工子女仍“望學興嘆”,這一問題從根本上沒有得到解決。
注:本文為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DX〔2012〕GHB65)“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路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