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萍
【摘要】高血壓是目前最常見的疾病,是心腦血管病的最危險的影響因素。其主要并發(fā)獲癥有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可明顯減少腦卒中及心臟病事件,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壓者,不對這人群的血壓干預,則會發(fā)展為高血壓病。將影響工作及生活,再往大說將影響家庭及社會。
【關鍵詞】中青年;高血壓;單純舒張壓;升高與遺傳
【中圖分類號】R54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256-02
引言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zhì)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Hg,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Hg;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xiàn)血壓雖未達到上述水平,亦應診斷為高血壓病。高血壓有的遺傳傾向,據(jù)調(diào)查,75%的高血壓患者具有遺傳素質(zhì),一般生活事件中緊張刺激情緒變化,對有遺傳傾向的中青年人,較易導致高血壓。
1資料與方法
對于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健康體檢中選取100例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年齡36—45歲,平均38.5歲,有高血壓家族史,測量血壓單純舒張壓升高(90—110mmHg)有20例,占20%;單純收縮壓升高(140—145mmHg)有5例,占5%;舒張壓與收縮壓同時升高有10例,占10%。以上血壓升高調(diào)查父母之一或父母均有高血壓,只有2例血壓正常;父母無高血壓者有8例血壓升高。余55人血壓均在正常范圍,占55%。
同時抽取,年齡36—45歲,平均38.5歲,有高血壓家族史75例,測量血壓單純舒張壓升高(90—110mmHg)有32例,占42.6%;同等年齡組無高血壓家族史75例,測量血壓單純舒張壓升高(90—110mmHg)有10例,占13.3%。
以上均排除先天性腎上腺皮質(zhì)醇增生、下丘腦垂體功能低下及分泌雄激素的腫瘤等疾病。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中青年高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75例中單純舒張壓升高(90—110mmHg)占42.6%,無高血壓家族史75例中單純舒張壓升高(90—110mmHg)占13.3%。
3討論
高血壓的病因高血壓分兩類,及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高血壓。高血壓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單一因素起主要作用,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因素有(1)心理因素,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競爭的激烈,現(xiàn)代人面臨著生存壓力、競爭壓力、社會壓力等,而長期的緊張心理是血壓升高的因素。(2)不良因素,高血壓發(fā)病率與超體重、食鹽偏多、缺少運動及大量吸煙等因素有關,現(xiàn)在中青年人為了工作都有吸煙、飲酒、飲咖啡及高熱量、高脂肪、高鈉鹽的飲食習慣(3)社會環(huán)境應激因素及人格特點。(4)遺傳因素。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遺傳與高血壓有密切關系,發(fā)現(xiàn)中青年初發(fā)單純舒張壓升高的高血壓與家族性相關。國外研究也表明,家庭中有高血壓病患者,其后代患病率為32.4%,而無高血壓病患者的家庭,其后代患病率僅為9.3%。國內(nèi)學者調(diào)查研究父母都有高血壓的,其30歲以上的子女中,43.7%也有高血壓;父母之一有高血壓的,其子女約1/3可能發(fā)病。
4策略
對于中青年高血壓及未患高血壓的人來講,遺傳因素是很難改變的,所以預防高血壓發(fā)生及發(fā)展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采取健康教育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 對中青年高血壓者,群體與個體教育相結合,舉辦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宣傳高血壓的危害。對高血壓患者及有危險因素(肥胖、吸煙、飲酒、生活不規(guī)律等)的中青年人給予健康指導,中青年人的健康生活知識,樹立健康生活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個體化健康指導方案,并定期檢查。
健康的生活方式:(1)膳食、低鹽(食鹽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g)、低脂(少吃動物內(nèi)臟、油膩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低糖、高維生素、適量高蛋白飲食。保持理想體重(體重指數(shù)《24);(2)體育活動是預防和制約高血壓的措施,可選擇步行、慢跑、游泳、騎馬、爬樓、登山、球類、健身等有氧代謝運動。
參考文獻
[1]葛秦生,主編.臨床生殖內(nèi)分泌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79-381.
[2]VecchioneC,AretiniA,MaffeiA,etal.Cooperationbetweeninsulinandleptininthemodulationofvasculartone.Hypertension,2003,42:166-170.
[3]ItohK,ImaiK,MasudaT,etal.Relationshipbetweenchangesinserumleptinlevelsandbloodpressureafterweightloss.HypertensRes,2002,25:88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