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新
品飲巖茶,一般都采用精雅的瓷質蓋碗或紫砂壺沖泡,而用建盞作為沖泡和品飲巖茶的工具卻從未嘗試過。對于建盞與巖茶關聯(lián)的認知,一直都只停留在文史資料中那段關于宋時文人士大夫斗茶場景的記述。在石老師的禪茶課上,百歲香茶與建盞的結合,讓人眼前一亮,它的口感、滋味以及身心的感受都迥異于蓋碗沖泡,讓人在這濁世中體會了一把完全不同的清幽脫俗。
●茶品:洋墩巖百歲香
●置茶量:3克
●器皿:建盞沖瀹品茗(孫建興先生作品),日本老鐵壺煮水
古樸渾重的建盞,因其釉料中富含鐵離子,能極好地軟化水質。而盞形的器形,使茶葉的自然形態(tài)能更好地展現(xiàn)。建盞的收邊,亦能更好地集聚茶氣。當然,日本老鐵壺亦是軟化水質的上佳之選。
沖瀹要求:沖泡每一盞茶,動作應極為認真輕柔。因為盞中的茶能感受到泡茶人的心。
第一步將老鐵壺中煮沸的開水緩緩注入建盞內,靜待30秒,使盞溫熱(以手捧盞能感覺到整個盞的溫熱為佳)。然后將水倒掉。
第二步將百歲香輕輕置于溫熱的盞內。細心觀察百歲香的干茶,條索青褐,微微泛白霜,尚均勻;帶著溫熱的干茶,香氣銳而濃長。
第三步雙手緊握老鐵壺,將經過老鐵壺軟化的沸水沿盞壁緩緩注入盞內。注水時,細致地觀察茶遇水時葉片一點點蘇醒的微妙變化。水注半盞,沒過葉片即可。此時,百歲香的特有的香氣愈發(fā)明顯起來。
悟韻
和著茶香的水氣升騰,雙手捧盞,俯首深深吸入一口茶香,感受茶香在體內的流動,然后徹底呼出體內的濁氣,感受心神的曠怡。分三口,將茶湯緩隉地喝入口中,每一口都要聽到自己下咽茶湯的聲音。在茶湯進入身體后,調勻呼吸,吸氣鼓起腹部,呼氣收緊腹部,均勻地呼吸三次,感受身體的微妙變化。
第一口茶湯入口,水中隱含花香,茶湯順滑、醇和;第二口,茶湯滋味順滑,更加醇厚;第三口茶湯滋味最為醇厚,毫無苦澀之感。
三口茶喝完后,再深深地呼吸三次。此時,滿嘴縈繞花香,口感和喉韻俱佳,飽滿且回甘明顯。第一盞茶結束時,茶葉在盞中已經呈現(xiàn)出最自然、最放松的姿態(tài)。再以相同的方式沖泡第二、三盞茶湯,并以相同的方式感受茶湯的滋味和身體的變化。百歲香的茶葉內質在第二盞時,完全釋放,故第二盞的茶湯最為醇厚,口感最為飽滿,身體對茶的感知也更加的清晰。一般認真喝完第二盞百歲香后,多數人會出現(xiàn)打嗝、頭部和后背出汗等身體變化。第三盞的茶湯則以甘甜為主,淡淡的茶味和著絲絲的清甜,任憑久浸亦不會出現(xiàn)苦澀感。三盞之后的茶,可自由沖泡品飲。無論以那種方式品飲,絲絲的清甜會持續(xù)良久,不見苦澀之感。
評賞
因為只有3克的置茶量,且是采用建盞浸泡的方式品飲,故此款百歲香到第三盞時茶味依然明顯,實屬難得?!耙赃@樣方式沖泡過很多茶,正巖的中足火巖茶、桐木關的金駿眉、古樹普洱的表現(xiàn)較好。唯獨這款洋墩巖的百歲香讓人記憶深刻,茶香入水,口感干凈醇和。尤其是舒展之后的葉底,如新生葉底般鮮活,充滿生機,讓人感動?!笔蠋熯@樣講這款百歲香。整個品茶的過程中,品茶者之間的交流甚少,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者一個眼神,便可說明一切。在第四盞茶湯喝完之后,饑餓的感覺便侵襲而來。
后記
一堂完整的禪茶課,就是一次清修的儀式。需要焚香靜氣,結合腹式呼吸、打坐、冥想等方式進行,總共需要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此次用建盞品百歲香,只能算是禪意的品茗,于禪茶深的修心之行尚有距離。但是,這一次獨特的經歷,讓我感受到,當身心疲憊時,尋一盞、覓一茶,就能摒除雜念、修心悟禪,靜享生命的美好時光。
(本文品鑒茶品由天潤萬和茶業(y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