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現代社會對學生的成長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學生在成才的前提下先成人,成人也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而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恕V逃也剪敿{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如果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是目前一線思想品德教師迫切研究的問題。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為和諧能產生動力,提高效率,產生最佳效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教師必須對學生充分理解,對學生付出誠心誠意的愛,必須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tài)度,堅持以啟發(fā)誘導為主,對于毛病較重的學生要注意抓時機,不要直接地對學生進行批評,更禁止體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贊許,每一句鼓勵,每一個親善的目光,都能成為激發(fā)學生努力汲取知識的動力。學生則會在教師對他們最終會成才的暗示中不斷產生和增加自尊心、自信心,并努力校正自己的學習和品格行為,自覺地去完成各學科的學習任務,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梢?,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顧及到師生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要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huán)境。所以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yè)優(yōu)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記得在學習《學會與父母溝通》一課時曾問到 “你為你的爸爸媽媽做過什么”,一男生回答此問題時有些難為情,說不出口,我及時地用真誠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勵他,結果他終于勇氣十足地說出了心里話:“我覺得我為爸爸媽媽做得實在是太少了……”, 在說的同時還留下了眼淚,他的舉動感染了其他的同學,一女生趴在桌上失聲痛哭。這堂課使我和學生的心里都充滿了感動。我從中也感悟到:現在的學生有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他們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溝通。把課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場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發(fā)學生說真話,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憎、好惡之情,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喚起學生探索真理、積極向上的欲望是我們教師神圣的使命。再者教師在上課時微小的動作也能消除與學生間的距離。如布置學生分組討論后,我不是站在講臺冷眼旁觀,而是來到他們各小組,認真聽,參與其中,有必要時可以在組內發(fā)言;看到學生開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頭,暗示其改正;上課與學生談話時,要上身略有前傾。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是真心真意地對待他們,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二、把握學生心理,提高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每個學生帶著某種情緒來參加學習的,積極地如喜歡、愉快、滿意,消極的如緊張、煩躁。如果這種情緒是積極的,將會對學習起到推進作用,相反如果是消極的,將會起到副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該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況,積極引導,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記得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外面突然刮去大風,電閃雷鳴,一會就下起了大雨,教室里的同學立刻就騷動起。情緒不能穩(wěn)定,也不能專心聽課了,我沒有批評他們,想到孩子們的心理,我就大聲宣布:“同學們,我們欣賞雨景吧!”同學們就亮聲歡呼。幾分鐘后,我再引導學生回到課堂中來。此時我發(fā)現學生的積極性都比原先提高了很多。所以我每次備課,不僅認真鉆研教材,還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知識掌握的差異,透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尊重每個學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是上有提高。每位學生都看到自己在進步著,所以也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學生如果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就會樂此不疲,也就是說:“樂學之下無負擔”。
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多于實踐技能的學習。這樣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每況愈下,大多數對學習還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是家長、老師“威逼利誘”的結果。面對這樣的現實,教師“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前提是: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必須要引起學生的共鳴,若引不起學生的共鳴,我們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勞的,“言者有心,聽者無意,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正是沒有引起共鳴的寫照。引不起學生共鳴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所講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脫節(jié)。學生不想聽,不愿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覺得所學內容空洞、與生活實際無關。理論知識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究其本源,無一不是來源于生產實踐。
三、品德課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回歸生活
《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中指出: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和社會實際,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既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目的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經驗。聯(lián)系實際要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為原則,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們就會覺得教學內容具有真實感,有利于增強品德的說服和感染力。我們不妨舉一些身邊的例子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騰飛、學校面貌的變化、農村生活的改善等。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具體表現,結合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有目的的滲透品德教育。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tǒng)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fā),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yǎng)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四、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具有教材的時代性、內容的可變性、思維的抽象性和答案的多元化的特點,在現代教學中如果單純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出來的學生不是讀死書就是死讀書,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單一課堂教學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沖擊,并將被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取代。以個人電腦、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出現,為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成了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F代教學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遠遠超過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作用,它能使教學內容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由文字到聲音圖像,強化了形聲教學效果,可以創(chuàng)造超時空的課堂,同時也能將教學內容化深為淺、化難為易、化隱為明,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在推動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它將為實現教學的現代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