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摘要】 顏淵這樣評價孔子的學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的確,一部《論語》實在是高深,難怪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今有東南亞各地掀起的“儒學”熱潮,國內(nèi)新課程標準改革也將《論語》作為高中語文課必選教材之一。本人恰逢第一輪教學,實屬是“摸著石頭過河”,幸而在摸索中漸漸找到了一點門路?!墩撜Z》教學須立足文本,由繁入簡,因簡而繁,細細的品味文言,方能真正讀懂《論語》,讀出自己心中“溫暖的孔子”(于丹語),讀出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時代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 : 孔子 思想 《論語》 教學
新課改后,高二增加選修《先秦諸子選讀》,《論語》是其中的開篇,作為一部幾千年來經(jīng)久不衰的儒家經(jīng)典,篇幅不過二十七篇,字數(shù)僅僅一萬一千多,卻包含著說不盡的奧妙。它可以用來修身,從古至今《論語》塑造了無數(shù)個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對這本書的解讀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來資政,宋代名臣趙普曾用半部《論語》來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論語》來治國;它更有資于教育教學,時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開始教學時我以為一定很艱澀,學生不愛學文言文,肯定會費一些力氣去講解。一件小事改變了我的想法,同時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在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我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不僅對問題認識多方位,多角度,而且分析到位。學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啟示人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臒o知。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也就是說,聰明人正視自己的無知。還有學生說,人在正視自己無知時不能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也有學生說,孔子曾這樣對弟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教會我們明禮守法,寬厚待人。所謂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其實就是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學生說,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抱有一顆寬容之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把自己的好惡強加于人,自己不想接受的也不要強迫別人接受。這樣,生活才能快樂,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等等。這節(jié)課不僅讓學生輕松學到了知識,而且在學生思想教育上也有了新突破。學生反響強烈,收獲頗多。同時更引發(fā)了我一些思考。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墩撜Z》作為記載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書,內(nèi)容豐富,思想精要而言簡意賅,涉及人類社會生活中立身行事,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學習與成就君子人格的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兩千多年以來,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zhì)和精神面貌有深遠影響,五四運動以后,仍然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著作,在世界范圍內(nèi)受到重視。近年來,《論語》被公認為是素質(zhì)教育的首選教材。
高中生在思想上還沒有成熟,正有很大的可塑性。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世、為人治學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何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悔乎?”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思想有指導意義,對教師的教育行為也有深遠的影響。
語文課堂,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德、行、智的責任,讓學生擁有高尚純潔的品行,良好的審美素質(zhì),這一切,都可以借助于文章的欣賞與指導,所以,《論語》等諸子百家的文章精華就成了首選,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上,讓它們擔當起教化眾生,知道品行的責任當之無愧。顏淵這樣評價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钡拇_,一部《論語》實在是高深,難怪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兩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還能令今人受益匪淺,這不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就個人的一點教學淺見,我認為還應該在語文課堂上加強對經(jīng)典論著的選讀,使學生在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華文化同時,更多的受到思想的熏陶,塑造人格,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質(zhì),向大語文的目標大跨步前行。尤其在學生入學之初,進行這樣的教育很有必要。想要成才先要成人,這份共同的認知可以借助這樣的文化經(jīng)典實現(xiàn),何樂而不為呢?
恰逢第一次新教程改革,對一些問題也尚屬“摸著石頭過河”對文言文的教學有了這么一點點的認識,希望語文課堂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空間,能在素質(zhì)教育中走在前列,給學生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也為人才的培養(yǎng)盡到身為教師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