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敬芳
2013年江蘇省高考作文秉承濃郁的人文關懷特點,該材料作文立意不難,但是一部分立意準確的考生也沒有獲得高分,其主要原因是語言的枯燥,甚至連最基本的文從字順的要求都沒有達到,更談不上恰當?shù)剡\用多種表達方式,運用生動詞語、靈活句式,修辭手法和名言警句使得文句有意蘊。具體表現(xiàn)在:
1.表達不當,表達效果打折扣
因為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語言表達的精準、嚴謹。因此,在考試中沒有辦法做到語言的準確到位。因而在寫作中口語化、方言化的表達形式紛紛出現(xiàn)。他們在確定立意和行文思路之后就匆匆下筆,怎么想就怎么寫,沒有深思熟慮地把口頭語言、方言轉換成書面語言或文學語言表達,于是,作文中一些語句語義矛盾、邏輯混亂,語言低幼化或是過于寒磣的語言、缺少品位的語言層出不窮。在語言上不加錘煉,必將影響作文主題的表述或闡發(fā),從而影響作文得分。
2.試圖精彩,貼標簽適得其反
許多同學也意識到作文中語言表達的重要,也努力想得到語言方面的發(fā)展等級的分數(shù)。因此,他們在作文中也運用了一些“好詞好句”,引用一些詩詞、警句、典故來增添文采。但是沒有很好地把握語句的真正含義,于是出現(xiàn)生搬硬套、畫蛇添足的情形,結果不但不能給文章添彩,反而讓閱卷老師看出其語言的貧乏、庸俗等不足。另一方面,總是拾人牙慧的寫作有造成缺乏個性,沒有真情實感表現(xiàn)的作文,于是所用語言表現(xiàn)為堆砌辭藻后的別樣蒼白。如此,閱卷老師細評之后,仍是不會打出高分的。
一、表達不力原因淺析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學生作文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老師和學生個人等處找到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沒有重視,沒有養(yǎng)成良好語言表達、表述的習慣與能力。
1.缺少推敲錘煉意識,忽視生活感悟積累
唐人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句高度揭示語言生動形象來自千錘百煉的特點,然而,我們學生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卻敷衍了事,不求提高。流水賬式的記一兩件事情,沒有推敲錘煉語言的意識,表現(xiàn)在用詞馬虎、成句隨便,根本不去思考表達準確到位與否。這樣,在高考寫作中問題就會出現(xiàn)。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融入情感的語言自然就有意蘊、品位。如滿分作文《所有敏感都該被保護》是一篇記敘文,但是考生從自己生活中關心弱者寫起,從而感情真摯的表達自己的思考。如此,語言清麗之中透著情感,這些對生活感悟的語言具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2.淡化語言素材積累,缺少語言有效訓練
記敘文中對人事物描寫時,許多學生只會用幾個常見的詞語來形容,不會細描細繪,不能顯現(xiàn)描寫對象的“神”,這是因為學生在平時缺乏廣泛的涉獵和大量的積累,連教科書都不愿深入研讀,更不愿閱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而教師作文教學中重知識內容的傳授,輕視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中,較少的引導學生對作品語言的揣摩、賞析;如此,學生很難有很好的語言表達的習慣形成。
二、加強語文教學指導,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1.加強典范語言品讀,突出語言能力培養(yǎng)
我們在教學中應時時關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風格迥異的教材可以說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例。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品讀與體悟。如品味小說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思考記敘文中人物、事件的描寫中語言的運用;在詩歌學習中,體會凝練含蓄語言的效果,在議論文學習中思考語言表達的嚴謹與深刻。要加強學生仿寫的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讓學生內化、積累和嘗試運用語言,從而提高語言的運用意識與能力。當然,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讓他們做閱讀的有心人,要習慣多做摘抄、隨筆,不斷自我提高。
2.重視作文修改評價,在合作探究中提高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重視思路點撥,寫作技法引導。而在作文批改中因時間和精力所限,批改比較粗略。我們可以開展互評,讓同學們自己交流展示,互相評改作文。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多寫多改、相互交流的習慣,讓他們找出作文的差距,在比較中明白自己作文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針對高中生作文語言表達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他們對語言的學習、品味,通過形式多樣的作文教學,提高學生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他們在高考中作文語言表達才能“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