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芬
摘要: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有效融合的基本流程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實踐探究、發(fā)現方法→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總結升華、學好數學。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展示生活情境、呈現問題情境。實踐探究的流程為:猜測演示、確定目標→初步感受、發(fā)現方法→動手操作、驗證方法→靈活運用、遷移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圖形與幾何;有效融合;基本流程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p>
信息技術的融合為“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拓展了廣闊的空間,許多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涉及的夢想變?yōu)楝F實,筆下原本靜止的平面圖形被插上信息技術這個想象的翅膀,于是變得鮮活起來了。在大量的課例研究中,我嘗試總結了信息技術和“圖形與幾何”有效融合的基本流程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實踐探究、發(fā)現方法→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總結升華、學好數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科中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動態(tài)化,做到圖文并茂,給學生以充分的視覺、聽覺感受,把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充分調動起來,為后面的學習打好情感基礎。
(一)展示生活情境
聯系生活,用課件演示生活中的物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并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幾何圖形。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課件出示小明的房間,有表面是長方形的床、茶幾、寫字臺,表面是正方形的餐桌、床頭柜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平行四邊形”“梯形”“圓柱的認識”等這類課型,都可以從生活實際場景引入,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二)呈現問題情境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的主線,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由“問題引路”并讓它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學生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隨時體驗成功的愉悅。例如,“圓柱的認識”。電腦演示“米老鼠和唐老鴉”中米老鼠躲在圓柱形滾筒里四處奔跑、滾動、嬉戲的場面。畫外音質疑:米老鼠躲在一個怎樣神奇的小屋里,為什么跑得這樣快?
二、實踐探究、發(fā)現方法
探究性學習亦稱發(fā)現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fā)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
(一)基本流程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流程為:猜測演示、確定目標→初步感受、發(fā)現方法→動手操作、驗證方法→靈活運用、遷移方法。
1.猜測演示、確定目標。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tǒng)一認識,使后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首先請學生猜猜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系;然后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關系。
2.初步感受、發(fā)現方法。在任何一種發(fā)現活動中,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滲透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fā)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結合課件,讓學生說說每排擺的個數和長有什么關系?擺的排數和寬有什么關系?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動手操作、驗證方法。教師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表。讓學生說說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是什么關系?匯報的同時師生總結得出結論:長方形面積等于長乘寬。
4.靈活運用、遷移方法。教師要依托練習題,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完成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既能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又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突破教學難點的策略
1.演示直觀到抽象。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zhèn)洌绻處熐‘數丶右赃\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出示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數學書”,利用多媒體CAI課件的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角的形狀,抽象出幾何角。電腦上同時閃爍三種角的頂點,然后閃爍三個角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2.演示形狀和位置關系。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學生無法想象以長方形的長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一周,所得的幾何圖形是什么,直觀教具演示也很難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時多媒體課件通過Flash動畫演示,顯現出長方形旋轉時的軌跡,從而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迅速找出問題的答案。
3.揭示知識形成過程。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當圓被平分成無數份時,拼成的就是長方形這一“極限”思想時,學生難以理解。當借助了計算機使圓從平分成16份到32份、64份……時,學生就會看到一個逐漸變成長方形的過程,這是傳統(tǒng)方法無法實現的。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在學生經歷了疑問、辨析、釋疑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教師合理選擇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拓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目的。
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用小明家的情境圖引入,因此練習的設計應與課前引入相呼應,讓學生計算一下小明家床單的面積,正方形餐桌面的面積。既能讓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能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四、總結升華、學好數學
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基礎,教師提前將這種轉化的思想滲透給學生。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那么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它們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以后接著探究。
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課堂,直觀明了、學生易懂,具有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特點,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求知欲,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感知、理解、記憶,從感性到理性升華的過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