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寧
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局部應用治療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韋寧
牙周病是由多種厭氧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而慢性牙周炎則是牙周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成年人失牙主要原因的40%。筆者經長期觀察發(fā)現,單純采用機械的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療術(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因其難以徹底清除附著于深部牙周袋內和牙根表面組織的菌斑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不能達到理想的臨床療效。近年來隨著對牙周病病因和發(fā)生、發(fā)展的深入研究發(fā)現,局部采用抗生素緩釋藥物,對慢性牙周炎有顯著療效。本研究對患者受試牙牙周袋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局部治療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2—2012-08在本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82例,采用單盲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按治療方式不同分別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患者,每例患者再按奇偶象限隨機選取2顆患牙,每組共82顆患牙,164個受試牙周位點。治療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7~62歲,平均46.5歲;對照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25~64歲,平均48.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治療前各項牙周指標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納入標準:(1)所選患者左右或上下側至少各有1顆或2顆牙周炎患牙,口腔內存留牙數>18顆,并知情同意接受治療;(2)所選患牙牙周炎癥狀況類似:牙齦水腫、充血、疼痛、探診時有出血伴溢膿,至少有1個牙位點的牙周袋探診深度(PPD)≥6mm,X線片顯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根長的1/2<根長的2/3,并確定患牙有保留價值;(3)所選患者在治療前6個月內未接受過任何牙周局部治療;平時不使用含抑菌、抗菌及抗炎藥物的漱口水;(4)所選患者在治療前2周內未服用過抗生素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6個月內未服用過免疫調節(jié)劑以及避孕藥等?;颊吲懦龢藴剩海?)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史;(2)妊娠或哺乳期女性;(3)有四環(huán)素類藥物過敏史;(4)戴義齒、牙周夾板及牙合墊。
1.2 治療方法 首先對所有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宣教,并對所有受試牙均進行常規(guī)的牙周基礎治療,包括超聲齦上潔治術和SRP。兩組均先應用3%雙氧水和0.9%氯化鈉溶液反復交替沖洗牙周袋,隔濕、干燥處理后,治療組將2%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商品名:派麗奧,日本新時代株式會社生產,10mg/支)緩慢注入牙周袋內(每例患者單獨使用1支軟膏);對照組將復方碘甘油溶液(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g/L·支)導入牙周袋內至略溢出齦緣為止。告知患者在用藥后1h內不得喝水、漱口和進食。以上治療1次/周,共4次為1個療程,停藥2周后復查。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評定 對兩組患者受試牙治療前即基線水平和治療4周后、停藥2周后的菌斑指數(PLI)、出血指數(BI)、牙周附著水平(PAL)和PPD等各項臨床牙周指標進行檢查和記錄。PLI用Siless和Loe菌斑指數分度法測定[1],對牙周袋內的微生物進行取樣分析,BI用WHO牙周探針記錄,測量標準:0=探診無出血;1=探診無出血,但牙齦輕度水腫;2=探診有點狀出血;3=探診有線狀出血;4=探診時血自齦溝溢出;5=有牙齦自動出血。PAL依據Ship等[2]研究進行檢測,記錄以游離齦邊緣至膜齦聯合線的距離,即游離齦與附著齦寬度之和。PPD以mm為單位,計算齦溝底或牙周袋底至齦緣的距離。每顆受試牙分別測頰側近中、中央、遠中和腭側近中、中央、遠中6個位點并取其均值,比較治療前后牙周指標變化。
1.3.2 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 觀察患者受試牙有無局部刺激和疼痛。
1.4 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臨床主觀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牙齦疼痛、腫脹、出血等癥狀消失,膿腫或紅腫消退,牙周袋深度有明顯改善);客觀牙周指標:PPD減少≥2mm或恢復到正常值(≤3mm),BI減少≥1,PAL有改善或不變。有效:臨床主觀癥狀減輕(牙齦疼痛、腫脹、出血等癥狀有明顯減輕,膿腫或紅腫縮小,牙周袋深度無明顯改善);客觀牙周指標:PPD減少≥1mm,但<2 mm,BI減少≥1。無效:臨床主觀癥狀均無任何緩解或有加重(牙齦疼痛、腫脹、出血、膿腫和紅腫等癥狀都無明顯改善)。PLI、BI、PAL和PPD等客觀牙周指標均無改善或有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上述所有臨床檢查操作和指標記錄均由筆者獨立完成。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和組間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牙的分布情況 治療組41例患者,共82顆患牙,其中上頜前牙、前磨牙、磨牙分別為7、7、32顆,下頜前牙、前磨牙、磨牙分別為6、5、25顆;對照組41例患者,共82顆患牙,其中上頜前牙、前磨牙、磨牙分別為5、3、35顆,下頜前牙、前磨牙、磨牙分別為6、5、28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PLI的變化 基線時治療組與對照組的BI、PLI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經牙周基礎治療,兩組的BI、PLI均低于治療前基線水平(均P<0.05),治療組用藥4周后和停藥2周后BI、PLI均明顯低于與對照組(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BI和PLI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L、PPD的變化 基線時治療組與對照組的PAL、PPD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治療后兩組的PAL和PPD均較基線水平下降,其中治療組與基線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1):治療組用藥4周后和停藥2周后PAL明顯改善,PPD減低,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1),見表2。
2.4 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用藥4周后,治療組患牙中顯效28顆,有效12顆,總有效率97.6%;對照組中顯效15顆,有效14顆,總有效率70.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13.3918,P<0.05)。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牙周炎是由附著在牙體上的菌斑和牙周袋內的細菌共同引起牙周支持組織感染性破壞的一種慢性疾病。早期、及時和適當的干預措施,可以防止急性炎癥的出現和穩(wěn)定慢性炎癥的進展。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牙周基礎治療包括潔治術和SRP,在一定程度上能去除局部齦上、齦下附著的菌斑、牙石和部分病變的牙骨質,但由于齦下非附著菌斑表面存在生物屏障,因此遠期療效甚微。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PAL和PPD的比較(mm)
經過不同抗生素對牙周炎可疑致病菌的抗菌效能的測定和篩選,發(fā)現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螺旋體、放線菌及厭氧菌均有強效的是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鹽酸米諾環(huán)素主要成份為二甲胺四環(huán)素,系第二代半合成的高效、速效、長效的四環(huán)素,其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抗革蘭陽性菌活性作用比四環(huán)素強2~4倍。其抑菌、殺菌的藥理作用是通過與核糖體30S亞基A位置的特異性結合,阻止氨基酞tRNA進入該位置,阻斷肽鏈的延長,從而抑制細菌或其他病原體的蛋白質合成。
口服鹽酸米諾環(huán)素,雖然吸收迅速,組織分布廣泛,濃度較高,但因全身用藥劑量大,作用緩慢,可出現菌群失調、消化道反應和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而在口腔病灶局部藥物濃度低,持續(xù)時間短,因此達不到滿意的療效。為了減少藥物的全身不良反應,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提高臨床療效,加強對致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理想的給藥方式應該是局部緩釋給藥。隨著對可降解性牙周復方緩釋藥物的研究逐漸深入,Goodson等[4]首次報道了四環(huán)素局部應用治療慢性牙周炎,通過將藥物置于牙周袋內,給藥后部分藥物鰲合在局部硬組織上,然后緩慢向周圍組織釋放,從而發(fā)揮長效抗菌作用。藥物能在局部持續(xù)形成高濃度狀態(tài)約達1周時間[5]。既往研究發(fā)現通過適宜的臨床給藥途徑,將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注入牙周袋內,利用其在局部緩慢釋放的特點,能有效降低齦溝液中膠原酶活性,阻止膠原酶對牙周組織的破壞[6],促進牙周韌帶細胞向成骨細胞轉化和增殖,使牙槽骨喪失速率減慢[7],能牢固地吸附于根面,并能使牙根表面脫鈣,刺激結締組織細胞在牙根表面遷移,使根面恢復生物相容性,有助于牙周新附著的形成,從而高效殺滅牙周袋中的細菌。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的各項牙周指標和臨床療效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對照組使用的復方碘甘油溶液,雖具有收斂殺菌作用明顯,藥物刺激性小等優(yōu)點[8],但由于其在牙周袋內停留的時間較短,難以保持一定的藥物濃度,所以長期殺菌效果不理想。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長效、易滲透等特點,治療牙周炎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鹽酸米諾環(huán)素具有局部濃度高、用藥劑量小、維持時間長、改善牙周炎癥療效顯著、方便安全、無異味、無刺激、無不良反應等特點,已被建議作為治療慢性牙周炎最有效的藥物之一,目前作為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的局部藥物,建議臨床上廣泛推廣和首選應用。
[1]岳松齡.口腔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255.
[2]Ship J A,Beck J D.T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 in health adult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6,81(3):281-290.
[3]傅曉幼,李國峰.三種藥物對牙周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3):611-613.
[4]GoodsonJM,GunsolleyJC,GrossiSG,etal.MinocyclineHClmicrospheres reduce red-complex bacteria in periodontal disease therapy[J].Periodontol,2007,78(8):1568-1579.
[5]沈玉芹,鮑士金.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2012,7(2):221-222.
[6]耿素芳,曹采方,陳治濱,等.鹽酸米諾四環(huán)素軟膏對齦溝液中膠原酶的影響[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35(5):336-339.
[7]吳勇,于曉霞,金燕,等.米諾環(huán)素對人體牙周韌帶礦化能力的影響[J].現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5,19(1):63-66.
[8]辛彩虹.派麗奧軟膏輔助慢性牙周炎的療效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7,17(9):535-536.
2013-07-12)
(本文編輯:胥昀)
315010 寧波市第一醫(yī)院口腔科
韋寧,E-mail:weining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