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陽 (江西省彭澤縣中醫(yī)院 彭澤332626)
萬友生教授辛勤耕耘于杏苑60 余載,在中醫(yī)臨床各科尤其是內(nèi)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本文僅就其運用自擬方治療慢性肝炎、偏頭痛和心臟病的經(jīng)驗作一簡述,以飧讀者。
萬老認為,慢性肝病多傳脾,表現(xiàn)為虛實相兼而偏于氣虛之證居多,故多采用肝脾同治而側(cè)重補氣之法,如自制四逆異功湯。其中四逆散對肝病來說,既能疏解肝氣的郁結(jié),也能柔緩肝木的橫逆。即用柴胡以疏肝郁,枳實以平肝逆,白芍以柔肝,甘草以緩肝。柴胡和枳實一升一降,能使肝氣郁而不升者得升,肝氣逆而不降者得降,以行其春氣和暢之令。白芍配甘草即芍藥甘草湯,具有柔木和土以止痛的作用,萬老常用以治肝病脅痛,但如肝病傳脾,脾氣不足以主運化的,則應合用平補的異功散以益脾氣而助運化,才能奏效。此即先生所以自制四逆異功湯方的理由所在。
案例1. 李某,男,38 歲,1977 年12 月25 日初診。1977 年春患急性黃疸型肝炎,經(jīng)治黃疸消退,肝功能正常。但上班工作后,肝區(qū)時有隱痛,近時肝痛加劇,復查肝功能異常,黃疸指數(shù)9 單位,轉(zhuǎn)氨酶406 單位(正常值為100 單位)?,F(xiàn)癥:右脅悶痛,口苦而干渴,尿頻而黃短,大便不成形,寐差,納減,心胸煩熱而腳冷,舌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投以自擬四逆異功湯加味: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5g,甘草19g,黨參15g,白術(shù)10g,茯苓15g,陳皮10g,生牡蠣15g,五味子5g,麥芽15g,夜交藤15g,合歡皮15g。連服5 劑,諸癥見減,惟肝區(qū)痛依然。二診守上方再進7 劑,肝區(qū)痛仍未見減。三診守上方加入延胡索、川楝子各10g,淮山藥、蓮子各30g,再進7 劑,肝痛減輕,脈弦見退,復查黃疸指數(shù)正常,轉(zhuǎn)氨酶降至316 單位,但面目微腫,有時痰中帶血絲。四診守上方加入白茅根3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15g,再進7劑,肝痛靜則止而動則作,痰血止,寐安,食雖有味,但食后胃脘不適,腹脹矢氣。五診守上方去夜交藤、合歡皮、淮山藥、蓮子,加山楂15g,六曲、雞內(nèi)金各10g,再進7 劑,肝痛基本解除,面目消腫,但仍不饑而食少,時吐白色濃痰,大便先干后稀。六診仍用四逆異功湯加味:柴胡10 克,枳實10 克,白芍15 克,甘草10 克,黨參15 克,焦白術(shù)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陳皮10g,麥芽15g,雞內(nèi)金10g,白蔻仁5g,砂仁5g。續(xù)進12 劑,肝痛全除,復查轉(zhuǎn)氨酶恢復正常,精神眠食均佳,囑咐上方再進以鞏固療效。
按:本案患者為慢性肝炎,證屬肝脾不和、虛實相兼之證,治以肝脾同治而兼以補氣之法,用四逆異功湯隨癥加減而取效。
萬老認為,偏頭痛雖屬肝風致病,但肝風有陰陽之辨,不可混淆。本證多屬風陽恣肆、氣郁血瘀所致,治當柔肝熄風、解郁化瘀,自擬芍甘芎芷湯治療。該方由白芍、甘草、川芎、白芷4 味藥組成,方以芍藥甘草湯柔肝熄風為主,佐以川芎、白芷解郁化瘀。隨證加減,每獲良效。
案例2.黃某,女,39 歲,1973 年l 月1 日以偏頭痛就診?;计^痛已20 年,時左時右,牽引頭額,近且頭頂悶痛而麻木,時打哈欠,腦鳴,耳時閉氣,夜難入寐,寐亦多夢紛擾,食欲不振,脈弦而細。投以自擬芍甘芎芷湯加味:白芍30g,甘草15g,川芎10g,白芷15g,山楂肉、六曲、谷麥芽各15g,雞內(nèi)金10g,連服5 劑,頭痛不減。二診守上方加僵蠶、地龍各15g,再進5 劑,頭痛始稍見減。三診更加枸杞子、菊花、女貞子、旱蓮草各10g,黨參15g,續(xù)進5 劑,頭痛乃大減。四診頭痛基本消失,加生熟地、酸棗仁、柏子仁、淮山藥、蓮子各15g,堅持服至6 月間,頭痛基本痊愈。最后用芍藥甘草湯合杞菊地黃湯、四君子湯作丸劑以善后。
按:本例患者偏頭痛20 年,從其臨床表現(xiàn)來看,屬于久病而虛實夾雜,病情較重,故初用芍甘芎芷湯加味而效不顯,加用蟲類搜風則始見效,加用補虛之品則效顯,堅持長服則療效鞏固。可見對于病程較長的頑固性頭痛,用芍甘芎芷湯必須隨證加減并堅持長期服用,方能鞏固療效。
萬老認為,心臟病多見虛實錯雜、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為氣、血、陰、陽之虛,標實多為氣血阻滯、痰飲停聚。治療多用通補并行之法,以自擬丹絡(luò)蔞薤湯為主,配以治本之成方。該方由丹參、橘絡(luò)、絲瓜絡(luò)、全瓜蔞、薤白五味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豁痰蠲飲、行氣導滯、疏通經(jīng)絡(luò)的作用。性味中和,對各種心臟病血氣阻滯和痰飲停聚的心胸悶痛之實證,頗為適宜。臨床運用時,當根據(jù)本虛之不同而配以扶正之品。
案例3.陳某,男,65 歲,1975 年11 月26 日以胸悶心悸,氣喘就診?;脊谛牟『喜⒏哐獕盒孕呐K病多年,經(jīng)常胸悶心悸,氣喘。血壓常在160/100mmHg 左右,頭昏脹而沉重,耳鳴,目脹,腿軟,步履有飄浮感。腰酸痛,夜尿多,經(jīng)常失眠,晨起咽喉口舌干甚而渴喜熱飲,口淡而膩,納差,只能進軟食,不能進硬飯,食后脘腹作脹,時時矢氣而不暢,大便軟爛而不爽,舌紅有瘀斑而黃膩,脈結(jié)代而左弦右細不任按。投以自擬丹絡(luò)蔞薤湯加味:丹參30g,橘絡(luò)10g,絲瓜絡(luò)10g,瓜蔞皮15g,薤白10g,夜交藤15g,合歡皮15g,黨參15g,焦白術(shù)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5g,山楂15g,葛根15g,桑寄生30g,杜仲15g,續(xù)斷15g。12 月4 日二診:服上方5 劑,血壓降為140/80mmHg,頭部自覺輕松,夜能安寐,尿亦較少,食欲轉(zhuǎn)佳,脘腹脹減,矢氣通暢而次數(shù)減少,守上方再進。12 月9 日三診:再服上方5 劑,胸悶心悸明顯好轉(zhuǎn),血壓正常,睡眠安穩(wěn),胃納增加,腹脹漸除,大便通暢,矢氣減少,舌苔已退,左脈不弦,守上方再進。并囑用上方加酸棗仁、柏子仁、磁石、枸杞子各15g,菊花、鉤藤各10g,10 劑共熬成膏,長服以鞏固療效。1976 年3 月9 日四診:服上湯方和膏方后,胸悶心悸基本解除,寐安,納佳,能進干飯,舌上黃苔和瘀斑均已消失,耳鳴目脹減輕,但血壓尚不穩(wěn)定,守上湯方加珍珠粉1g、夏枯草10g、決明子15g、青木香10g,膏方照原再進。
按:本例患者為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性心臟病,證屬氣滯血瘀夾氣虛痰阻,治以行氣活血,健脾化痰,益氣助陽,用丹絡(luò)蔞薤湯加補氣藥為主而取顯效。
以上所舉病案數(shù)例,只是萬老運用經(jīng)驗方治療內(nèi)科疾病之一斑。然其臨證辨治之妙,自非拙筆所能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