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教育是促進學生心靈、行為、語言、體態(tài)良好發(fā)展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生道德與智慧等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感受、想象、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教學;培養(yǎng)能力
語文教學資源點多面廣,包羅萬象,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挖掘教育資源,多角度、多層次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審美能力的提升,進而推動學生良好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打破語文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束縛,從塑造、建構學生審美心理結構入手,突出審美教育主渠道作用,強化審美實踐活動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一、明確審美含義,確立審美教育目標
審美教育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tài),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由此可見,結合初中學生美育教育實際,通過引領感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及聯(lián)想能力、審美情感及審美能力,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心理結構建構、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挖掘資源內涵,培養(yǎng)審美感受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渠道。語文教學資源通過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提升并指導生活,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通過語言感受、形象分析進一步挖掘教育資源內涵,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1. 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
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激發(fā)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體會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2.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
魯迅《故鄉(xiāng)》語言片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跨下逃走了?!边@里的“藍”“綠”“黃”三色交相輝映,作者運用明麗的色調描繪了一幅藍天、碧海、沙灘、圓月、一望無際的瓜田美景,構成一幅優(yōu)美的月夜田園圖。這既對一位勇敢機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現(xiàn)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xiāng)的象征。教師可通過對景物、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感受美、感知美、感悟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三、強化主題意識,培養(yǎng)審美想象能力
教學可結合學生審美經驗,通過分析課文、闡釋問題、提出問題,強化主題,啟發(fā)學生進行“勾聯(lián)”“嫁接”和“回憶和聯(lián)想”,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快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宜抓住課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題的,反復出現(xiàn)或突出表現(xiàn)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焦點的關鍵,誘導學生闡發(fā)、品味。
四、縱橫開拓延伸,培養(yǎng)審美理解能力
語文教材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包含內容豐富,文章情感真摯,多角度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層次表達作者的審美傾向。有的表達贊美與純真,有的鞭笞丑惡與黑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深入教材,走出教材,聯(lián)系生活實際,啟發(f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如讀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全城的官員和百姓都跟隨太守出獵,要看當年的孫權那樣彎弓射殺猛虎,真是盛況空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顯示出蘇軾那英武豪邁的氣概,保衛(wèi)祖國邊境的信心和力量。當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作者這種豪邁的雄心壯志時,作者的情感已經進入讀者的內心世界,激發(fā)起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欲,達到了審美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
審美目標一旦確立,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聯(lián)想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在某種程度上是綜合進行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獨立發(fā)展的。在感知感悟的過程中,它們相互交替,相輔相成,螺旋上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施中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要結合具體的文本資料,全方位進行引領。這樣,學生在感知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建構起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受到美的熏陶與教育,其良好的審美人格就能進一步得到完善與提升。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