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政,王 曦
(1.四川師范大學 工會,四川 成都 610068;2.四川師范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構在對“人”的教育基礎之上的社會實踐活動,與人性、人的本質屬性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因此,只有對人進行更加深刻的了解與分析,對人的本質屬性進行更加準確地把握,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斷拓展新內容,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會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自身的價值。
所謂人性,是指人作為高級動物,與動物相區(qū)別開來的根本屬性及特點。而人的本質則是指在人的一般屬性中,最能代表和反映人的屬性的根本特征。因此,要探索人的本質的正確答案,必須以對人性的分析為基礎。
古往今來,人類在生存和發(fā)展中,一直都在審視和思考著人性,許多思想家都對這一問題做了不懈的探索,提出過不同的觀點。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以善惡作為研究人性的標準,提出了“性善論”、“性惡論”、“性二元論”、“性三品說”等等,但局限于階級利益的限制,最終沒能得出人的本質的真諦。西方思想家們從人性的解放中肯定了人的自然屬性,指出人具有“類本質”,卻將之引導到了抽象的人的本質上去,正如費爾巴哈所言: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具有“意志、情感、愛”等這樣的特質。誠然,人作為同類,擁有共同的某些特性,但離開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具體的社會生活去考察人的本質,是不能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的。
馬克思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歷史唯心主義者關于人的本質的錯誤觀點,在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從社會實踐出發(fā)把人的本質定義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這一論斷,將人的本質學說置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知識,并將之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區(qū)別開來,揭示了研究人的本質的正確方法:從現實的、實踐的、具有復雜社會關系的人出發(fā)去研究人的本質,從而為認識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首先,人具有自然屬性,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的前提。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具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保?]“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肉體、有自然力、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的存在物”[3],這說明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實體,這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其次,人具有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生活”[4],而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特性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結成的社會關系?,F實的人們?yōu)榱松?,必須進行勞動,而在勞動中總會與他人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隨著人類勞動實踐的不斷拓展和豐富,社會關系被逐漸豐富和完善起來,形成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物質關系以及政治關系、思想關系、法律關系等思想關系,他們交叉滲透,互為影響,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人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復雜有機體中的個體,離開社會,人就不成其為人。因此,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即使不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保?]
人的自然屬性體現的是生物意義的人,有滿足性欲、追求溫飽、尋求安全等生物性需求,但這些需要的滿足與動物有著天壤差別,必須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受著社會倫理及法律制度等的約束,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才能實現。也正是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的生物性,形成人所特有的心理、意識、觀念及行為規(guī)范和制度,并逐漸形成一定的物質關系和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正是由這些社會關系決定。在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被各種社會關系所制約、所規(guī)定。人總是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存在的,這正是人最普遍的本質。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由社會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系,以及由生產關系決定的政治關系、文化關系、倫理道德關系等也要因此發(fā)生變化。馬克思曾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fā)展而變化和改變的”[6],這說明,人的本質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tài)不同,結成的社會關系就不同,因此生活在不同社會關系時期的人的本質就有所差別。同樣,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會導致人的本質的變化。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總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受著這些社會關系的影響和制約。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只能走入抽象人性論的誤區(qū)。只有從客觀現實存在出發(fā),才能抓住人的真正本質。
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具有能動性,能夠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自然、社會以及本身的實踐活動。恩格斯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7]動物的勞動實質上是憑借生物本能在進行活動,純粹是適應自然的結果,而人的活動則是在長期的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成的自覺意識,是有目的、有意識改造自然的活動。正是由于人類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生產出自然界不曾有過而又滿足人們需要的事物,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但人類的這種能動性又不是無限的,在各種社會實踐中,人類還受制于人類自身、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存在受動性的一面。當人類的實踐活動改變環(huán)境時,體現出人的能動性;當環(huán)境等因素制約人的發(fā)展時,反映的是人類的受動性。因此,在現實社會中,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人類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客觀世界,又不能為所欲為地表現自己的自由意志。
馬克思在研究人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現實的人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包括對人所在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等等的分析和綜合,從而把握人的本質形成的現實基礎,揭示人的本質,得出了人的本質理論的正確結論,為我們科學認識人本身提供了正確的理論依據,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方法,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對現實的個人、現實的社會的關注是馬克思與以往哲學家們抽象地談論人性論的最本質的不同。馬克思認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生產關系中的人,只有將人置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確定其本質,并在此基礎上了解和把握人的思想特點和心理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當前,從學科建設、教師隊伍、科研經費等方面而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可謂不高,但實際效果卻不能令社會各界滿意,其原因值得深思。長期以來,由于我們片面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味強調以社會為本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屬點都是“社會”而不是“人”,忽視了對現實人性的關注與研究,過于強調人的“社會性”,忽視人的豐富多彩的“個性”;強調人的“可塑性”,忽視現實的人的“主體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們的思想實際脫節(jié),不能有效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8]?,F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仍然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培養(yǎng)個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實現,既要靠現實的人來實施,又要靠現實的人來接受,整個教育過程都離不開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人們對現實社會的各種需要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存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原始的基本關系’”。[9]可見,現實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基本范疇,是構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演進的現實基礎。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認真研究當前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給人們帶來的思想沖擊和心理影響,把握全球化、信息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等對人們思想造成的各種影響,著力研究人們的思想意識變化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需求,將對“現實的人”的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屬,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成為提高人們思想覺悟、建構理想信念、解決思想困惑、緩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有力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繼續(xù)發(fā)揮它的巨大價值和作用,從而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雖然強調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但并未否定人的自然屬性。馬克思早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曾深刻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情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瘪R克思不僅深刻揭示了人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指出人有物質需要,強調物質需要的滿足過程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指出“需要是……人類發(fā)展的動力”[10],“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11]。因此,尊重和滿足人的物質性需要,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既可以維持人類的生存,也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言:“人們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12],就現代生活而言,追求物質利益的滿足和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仍然是現代人的自然屬性的體現和需要,因為現實中的人類生活離不開物質需要的滿足,物質需要是人類的第一需要,物質利益是人的最基本的利益。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物質需要的合理性,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恩格斯也嚴厲地批判那種“苦修苦練的、禁絕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達克式的共產主義”[13]。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正視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訴求,盡可能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滿足人們正當的物質需要和基本物質利益需求,才能顯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價值。眾所周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那些特殊的年代,共產黨人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早在紅軍時期,毛澤東就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柴米油鹽問題……要使他們從這些問題出發(fā),了解我們提出的更高的任務,擁護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國去,接受我們的政治號召,為革命的勝利進行到底?!保?4]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之所以實效性不強,與十年內亂中思想政治教育只關心階級斗爭,一味按照理想人格去塑造人而不是關心人們的溫飽和精神需求有一定關系。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圍繞小康社會這個主題來展開,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是時代的主題之一。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這種趨勢將長期存在于我國的社會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成為促進人格完善、提升個體精神境界,協(xié)調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手段,必須將人放置于現實生活的場景中,堅持以人為本,切實關心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超越。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15]。人總是不斷的進行自我改造和自我發(fā)展。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生存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人的發(fā)展也必然更加完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人的本質的真正實現,即“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6]。同時,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人的解放過程,“人的解放就是人擺脫自然束縛,擺脫不合理的社會關系束縛,擺脫舊傳統(tǒng)、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自由地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本質力量”[17]。人能夠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去滿足自身的需要和發(fā)展,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具體表現,同時也孕育著人的新的本質力量。人在滿足生存和發(fā)展的勞動實踐活動中不斷地運用新的本質力量以便于進一步地占有自己的本質,最終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社會的和諧進步。馬克思將人的自由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二是人的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發(fā)展,三是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和全面發(fā)展,四是自由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人的精神勞動實踐活動之一,為人類追求自身的解放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內在的精神支柱,它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將“現實的人性”作為研究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正視人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超越,將以人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就是將個人的需要、自由、尊嚴、幸福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們追求幸福,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和手段。
現實生活中的人離不開衣、食、住、行等生存的基本資料,這些物質需求是人的自然屬性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關注教育對象的物質需求為起點,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需求觀。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8]可見,物質需求是人第一位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個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個人從事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精神需要是在物質需要滿足之后才產生的,“‘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19]。鄧小平同志也強調要重視物質需要,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原則,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保?0]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屬于精神需要的范疇,是在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正確地認識和了解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這就要求我們:
第一,正視需要的客觀性。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需要受到當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有些需要是可以滿足的,有些需要暫時還不能滿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盡最大努力滿足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引導其正確認識不可能實現的需要。
第二,認識需要的多樣性。馬克思說:“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21],例如物質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等等。其中物質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教育對象的物質利益需求,只有滿足了教育對象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在思想意識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了解需要的可變性。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對象的需要也隨之變化,產生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時刻關注教育對象需求的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引導他們樹立合理的需求觀,以需要來調動人們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人的社會關系是復雜多變的,總體上看,社會關系包括物質關系與精神關系兩大類。其中,物質關系又包括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等等;精神關系又包括政治關系、法律關系、道德關系等等。所以人的本質是復雜的、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孤立的。[22]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性、社會性。
第一,內容的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會大背景下,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成果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所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第二,方法的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綜合運用了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汲取了多學科的方法為其所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自身方法的認識,在有效整合中實現了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了自身方法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第三,目標的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人。在現實社會中,人的思想和行為時刻受到各種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受著主客觀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的人,必須從多角度多方面對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綜合分析,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近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較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很大發(fā)展,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也越來越豐富,社會關系不斷復雜化,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西方資產階級的提倡個性解放,追求個人權利和利益的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市場經濟注重個人價值,追求個人利益的價值取向的影響,社會轉型期的新舊思想觀念沖突對人們思想的影響等等。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和思想沖突,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其綜合性教育功能,全面考察各種社會關系對人思想的影響,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根源,以便全方位地引導和調控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保?3]可見,人們的思想觀念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關系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發(fā)展的,原有的思想問題解決了,新的思想問題又產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立足于新的社會關系和思想實際,不斷改進教育方法。
一是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實踐過程,教育方法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首先,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種內容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同一種教育方法也可以用于多種不同的教育內容。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靈活選擇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效果。
二是要重視網絡媒體,加強輿論引導。隨著全球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已成為繼報刊雜志和廣播電視之后的重要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綜合運用多種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梢越iT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搭建起教育者與網民之間交流與溝通的橋梁,以便捷快速的途徑傳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圖、文、聲并茂的溝通形式也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加強網絡思想治教育陣地建設,發(fā)揮網絡溝通作用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三是由傳統(tǒng)灌輸說教式向啟發(fā)引導式轉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僵化,教育方法陳舊,教育任務被簡單歸結為傳道,即向人們灌輸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命令說教、強制注入的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制約了教育對象自我轉化、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因此,努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輸說教式向啟發(fā)引導式轉變迫在眉睫。啟發(fā)引導式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通過親身示范、正確引導、典型激勵等具體行為喚醒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引起情感共鳴,使教育對象由被動的接受教育信息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并自愿將所學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
四是由單一的課堂教育式向社會共育式轉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依靠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忽視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素質的影響,嚴重制約了受教育者接受新觀念、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由單一的課堂教育式向社會共育式轉變,形成學校與社會共育的合力型教育體系。人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之中,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中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因素來引導人們樹立高尚的思想品德??傊枷胝谓逃姆绞椒椒ㄒ浞煮w現靈活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完善以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從以上各論述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變得庸俗化了,人的利益、需求和個體價值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內容,而國家利益、社會價值、共同理想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似乎被淡化,實則不然。現代社會是一個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的社會,只有人們感受到被尊重,他們的切身利益通過黨和政府的努力得以實現,他們才會信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進而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政治思想觀念和道德導向,成為維護社會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和諧的中堅力量。
[1][3][18][19][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30,78-79,81,29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3.
[6][7][16][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9,216,123,326.
[8]雷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4-98.
[9]趙勇,王金情.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45
[10][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9.
[12][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17]李文成.追尋精神的家園——人類精神生產活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47.
[20]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2]雷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