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孟亞明,回婭冬
(1.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社會科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1;2.河北北方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哲學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探析
——兼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王秀娟1,孟亞明1,回婭冬2
(1.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社會科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1;2.河北北方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類思維水平發(fā)展的龍頭代表,明確指出了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在哲學體系中的客觀地位。這是建立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根基,也是掌握辯證方法的控制原點。但是在理解與傳播這一重大思想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卻有意無意地使哲學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的關系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就是將基本問題過分地夸張了??茖W地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地位,正確地處理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的關系,對于運用辯證思維的銳利武器,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有著啟迪性的作用。
哲學基本問題;哲學非基本問題;邏輯關系
哲學從哪里開始,這和一部文學作品怎樣開頭的意義是不同的。一部小說無論從哪里寫起,最終都會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命運與品質(zhì)。但是哲學的開篇立論就是思想的直接運動,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迂回曲折,欲揚故抑。哲學的這種敘述特征,完全由它的思想體系的邏輯結(jié)構(gòu)來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應該而且只能從“基本問題”開始,這是規(guī)則也是常識。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長期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把這種邏輯結(jié)構(gòu)變成了思想本身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這種偏執(zhí)性理解,其消極效果不可低估。
宇宙中萬事萬物歸根結(jié)底都統(tǒng)一于客觀實在。所謂客觀,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或者說在人之外。這種客觀實在也叫作物質(zhì),它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本質(zhì),是一切運動和現(xiàn)象的實際載體。正因為它演化出了人類,有了精神現(xiàn)象,這才產(chǎn)生了哲學問題。精神現(xiàn)象或者思維現(xiàn)象不同于物質(zhì)運動和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地方在于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可以回顧過去,也可以展望未來。
人類思維運動的目的性和能動性表明它與客觀的物質(zhì)運動有著相當?shù)木嚯x。這種不可估量的差距讓人類產(chǎn)生了不可限量的想象空間,他們可以讓上帝支配一切,甚至可以讓世界重新產(chǎn)生。當然,這種思想的成熟性和想像的豐富性是有一個成長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跨越性環(huán)節(jié)都會有一系列哲學的解釋,久而久之,這些解釋也會產(chǎn)生矛盾,因為它們都是離物質(zhì)現(xiàn)象越來越遠的思維形式。為了還原世界真相,也是為了對自身的發(fā)展有所助益,人類便不斷返回到有關存在的問題,就是說,所有的哲學都要研究存在論,哲學史上也叫本體論。雖然恩格斯指出:“在我們的視野范圍之外,存在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人類的視野范圍之內(nèi),存在還是一般地被理解為客觀存在。這樣,一切哲學派別就建立了一個討論的共同基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先接觸的就是:唯物主義認為物質(zhì)是第一位的,意識是第二位的,而唯心主義則相反。對于這個第一和第二,往往就拿眼前的實物來打比方:這只茶杯,是先有這個實體,還是先有這個實體的觀念?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回答不同。如果按照這種時間順序來解釋第一和第二的問題,則不能說明,在這個茶杯制作之前所畫出的圖紙是不是思維第一。
實際上,唯心主義所謂思維第一,它只是邏輯在先的意思。各種具體物態(tài)都是變動不居的,只有抽象出來的概念是穩(wěn)定牢固的。只是當這種觀點把思維的作用強調(diào)到超出了它應有的范圍和層次時,就十分有害了。但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解釋第一第二的問題,就等于給唯心主義扣上一頂不切實際的帽子,然后建立了兩大哲學陣營,這就難怪有人稱唯物主義為獨斷論了。
在哲學史上,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與思維和存在之間有無同一性,是哲學基本問題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但是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與宣傳中,更多地、而且在非常強調(diào)的意義上使用了前者,以至于它統(tǒng)攝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筆者認為,這樣的狀態(tài)既不符合哲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馬克思雖然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但是從《存在論》到《本質(zhì)論》再到《概念論》,在《存在論》部分也是從“純有”開始,這樣的邏輯結(jié)構(gòu),應該是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參照。
按照現(xiàn)有傳統(tǒng)理論,哲學基本問題之所以是基本問題,或者寧可說它的第一個方面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為它一直貫穿著整個體系中的所有問題。例如:辯證法,要講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區(qū)分問題;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必須知道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真理觀上,要弄清內(nèi)容的客觀性;在歷史觀上,要懂得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此外,宗教的社會根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等問題,都是正確處理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的結(jié)果。
恩格斯說:“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象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哲學家依照他們?nèi)绾位卮疬@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除此之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它們在這里也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被使用。”[1]220為什么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源于“狹隘而愚昧的觀念”?就是因為古代科學技術(shù)落后,人們還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精神現(xiàn)象。按照現(xiàn)在的科技水平,人們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不會認為自然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或人死之后靈魂繼續(xù)生活。當然,由于精神現(xiàn)象與物質(zhì)現(xiàn)象的不同特點,又加上有限人生對無限時空的“無奈”和“以有限求無限”的心量,把精神的東西看作永恒對象,這樣的思想也決不是少數(shù)。說這是唯心主義肯定沒錯,或者把一些不系統(tǒng)的、夾雜著各式各樣地方色彩和怪誕儀式的事物也提高到哲學層次,這也沒有什么關系。然而,在哲學領域,在知識界,這一傳習則可以引導人們走入誤區(qū)。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只在本體論上是有意義的,超出這個源頭性的問題,它們“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它們在這里也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被使用”。這本來是恩格斯對哲學基本問題所作的合理限定,但長期以來卻被“理性地”、“選擇性地”篩選掉了。
現(xiàn)在的教科書認為:物質(zhì)和運動是不可分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zhì)會導致形而上學;設想無物質(zhì)的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這后一種命題只有靠思辨才能出現(xiàn),而且有邏輯矛盾,因為運動的定義就指向了“宇宙間一切變化和過程”,沒有可比的對象,怎么知道是變化呢?就連前一命題也已經(jīng)不會出現(xiàn)了,生活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當講到時間空間的絕對性時,就要批判牛頓的形而上學時空觀,而這里所主張的時空絕對性就是指它的客觀性,它是運動著的物質(zhì)的存在形式,物質(zhì)是客觀實在,它的存在形式當然也是客觀實在的。而實際上,與牛頓時空觀相對的或者不如說具有升級作用的只有相對論??梢哉f相對性也是客觀的。認識論上的唯物論就是支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唯心主義先驗論天才論。現(xiàn)實社會競爭的事實不會產(chǎn)生真正的天才論。
在真理觀上也有值得討論的問題。批判“有用就是真理”,其依據(jù)就是它直接違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主觀唯心主義在真理觀上的表現(xiàn)。然后就強調(diào)真理的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有超階級性、超群眾性、超權(quán)威性,這是真理觀上的唯物論。這些關系本身當然毫無疑問,但是在這里更應該突出兩點:一是真理的辯證性,即真理的發(fā)展;二是真理的價值性,即真理的人性化。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否是180°,這要看時空的具體角度,是平面還是曲面或者馬鞍面。況且,任何一門科學中的定理和規(guī)律,人們都把它們稱為真理,這就容易使真理庸俗化。愛因斯坦的質(zhì)能關系式可以叫作真理,因為它代表了一種觀念上的革命;但是畢達哥拉斯的勾股定理就沒必要稱為真理,因為它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空間的數(shù)量關系。萬有引力可稱為真理,水往低處流就夠不上真理。如果把真理的范圍定得太寬,“對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都包括在內(nèi),真理自身的價值就會降低?!秶H歌》歌詞中寫道:滿腔的熱血已經(jīng)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這里的真理不會是關于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不會是關于電流電壓正負電子等的正確認識,它只能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大道理。因此,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哲學的對立,與其說是認識論上的對立,不如說是價值觀上的對立。
從另一個角度看,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去接受檢驗;量變是質(zhì)變的必要準備,質(zhì)變是量變的必然結(jié)果;對立的兩極相互轉(zhuǎn)化;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等等,這些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并沒有什么制約性,但是把這一切關系都歸結(jié)為: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這無疑是在框定一個范圍,這個范圍的中心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也就是哲學基本問題。實際上,這種忌憚有所多余。有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科學性做保證,再復雜的問題也會得到合理的解釋。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有一個很怪的現(xiàn)象:大家都承認馬克思一生的兩大貢獻就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唯物史觀是他在哲學上的獨創(chuàng)。但是在這個大前提下,還是有不少人指責馬克思是見物不見人,這與指責唯物史觀為經(jīng)濟決定論的做法,其性質(zhì)是一樣的。認真思考,這種曲解仍有來自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可以說是錯誤地處理了這個問題與其它問題關系的結(jié)果。
在唯物史觀領域,第一個出現(xiàn)的就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并且指出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歷史觀上的反映。對于社會存在,又必須全面地定義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的內(nèi)涵,一直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這些都是在“客觀地”描述人類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對社會實踐主體的詳細分析”,自然有著“見物不見人”的表象。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馬克思并沒有建立這樣一套歷史觀體系。他在《資本論》序言當中指出:“在淺薄的人看來,這種形態(tài)的分析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瑣細的事情。它所考究的,誠然是一些瑣細的事情,不過和顯微鏡下的解剖,是做的一樣的瑣細的事情。”[2]10當然,只要是悉心閱讀《資本論》的人,不會也不可能是淺薄的人,他必然看到從商品開始的一系列社會現(xiàn)象都附著在活生生的人的行動上??梢哉f,如果讀這部作品有著“見物不見人”的感覺,那就是連一點皮毛也沒有讀進去。只有為了“體現(xiàn)”哲學基本問題,才把唯物史觀建構(gòu)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如果拿《資本論》與《國富論》做一點比較,亞當·斯密的敘述完全采取了紀實和舉證適當加評論的模式,在這個廣大的舞臺上,有著數(shù)不清的各色人等,然而他們就如同《物種起源》中各類動植物的出場,是直接被請到臺上去的。馬克思不是這種模式,他寫的人物都是用抽象力過濾了的經(jīng)濟人,如果說西方經(jīng)濟學展開的前提是假設的經(jīng)濟人,那么在馬克思這里則是實體經(jīng)濟人的出現(xiàn)。因此,讀《資本論》必須要首先理解清馬克思在序言中聲明的研究方法和心路歷程,否則是不得要領的。
造成唯物史觀見物不見人這一假象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長期以來被強行分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塊鋼鐵”之間的莫大差異。前者可以看作是對古典哲學的批判性改造,而后者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哲學與經(jīng)濟學的綜合性超越,也是對自己新世界觀的驗證和運用。在前一塊鋼鐵當中,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路跟隨他們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分析批判來實現(xiàn)的。講黑格爾又不能離開康德甚至更多人物,講費爾巴哈也不免聯(lián)系到18世紀法國哲學的主要人物等。在馬克思的筆下,人們幾乎看到了費爾巴哈與黑格爾對抗的場景。在這里,決不是見物不見人,倒是見人不見物了。批判性改造的工作只能如此,同時它又比綜合性超越容易很多。在這場思維的戰(zhàn)爭中,基本不受社會生活的限制,因為對手沒有真正降落到“市民社會”中來。
在后一塊鋼鐵當中,馬克思并沒有直接的理論對手。所有誤區(qū)都來自前面批判過的思維方法——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zhì)動因和經(jīng)濟根源。所有的證明只能運用現(xiàn)實的生活案例,為了說明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yè)的生產(chǎn)現(xiàn)狀,馬克思用了近19萬字的篇幅,這決不是生產(chǎn)力的內(nèi)涵和要素在一般意義上就能反映出來的。馬克思是把古典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的靈魂牽到這里來,從反面讓他們在事實中得到洗禮。
即便是從康德那里開始一直讀到費爾巴哈,總有他們的社會歷史觀,在那些地方,道德倫理善惡美丑之類的討論,可謂是見人再見人了。然而,這種人就是“在沒有圍繞自己旋轉(zhuǎn)以前總是圍繞人旋轉(zhuǎn)”中的那個人,他不是具體的真實的人。
如果僅僅說唯物史觀是在批判唯心史觀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這一說法是比較保守的,也沒有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這里應該強調(diào)的,不是對立,而是超越。所以像“唯物唯心是基本派別,兩大陣營,是黨派之爭”,這樣的傳統(tǒng)認識已經(jīng)不合時宜了,其原因仍在于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沒有真正把握住。只要抓住了實質(zhì),就可以堅定地說:人類解放學是對唯物史觀的超越,所以,后者只是向前者發(fā)展的一個過渡。
科學地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地位,正確地處理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的關系,對于運用其中辯證思維的銳利武器,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有著啟迪性的作用。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 張懋澤.黑格爾《小邏輯》一書摘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4] 教育部社政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達爾文.物種起源[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桂萍)
AnalysisofFundamentalandNon-FundamentalProblemsofPhilosophy——ConcurrentlyabouttheIntegrityofMarxism
WANG Xiu-juan1,MENG Ya-ming1,HUI Ya-dong2
(1.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2.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s the lea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inking level,Marxism indicates explicitly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objective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Marxism is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materialistic new world outlook and the control point of mastering dialectical methods.The paper finds,however,tha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publicizing this great though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questions and non-basic ones of philosophy loses its original valu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and that to some extent,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re much too exaggerated.Therefore, it is inspiring for us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mastering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scientifically,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questions and non-basic ones of philosophy correctly.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non-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logical relationship
B 01
A
2095-462X(2013)01-0072-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4.C.20130109.1024.009.html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3-01-09 10:24
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1 J 24)
王秀娟(1954-),女,河北武強人,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社會科學部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孟亞明(1969-),男,山西垣曲人,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哲學碩士,蘇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