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華東交通大學 外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接受美學視角下涉外導游詞審美意象再現(xiàn)研究
吳 敏
(華東交通大學 外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涉外導游詞是中國旅游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媒介,涉外導游詞的創(chuàng)作不能將游客作為被動信息的接受者,需要激發(fā)他們的期待視野,樹立游客的中心地位,這也是接受美學的主要理念。試在分析接受美學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探討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再現(xiàn)的策略。
接受美學;涉外導游詞;審美意象
2011年我國旅游業(yè)三大市場繼續(xù)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入境旅游人數(shù)1.35 億人次,較2010 年增長1%;入境過夜旅游人數(shù)5,758 萬人次,較2010 年增長 3.5%;旅游外匯收入484.6 億美元,較2010 年增長5.8%。據(jù)世界旅游組織(UNWTO)預測,到2020 年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入境人數(shù)可達1.37 億人次,占世界市場份額為8.6%。我國作為入境旅游市場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越來越多的境外游客會選擇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此時,對提高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水平的研究愈顯重要。接受美學為涉外導游詞中審美意象的處理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和視角。
國內(nèi)外學術界已有學者就接受美學視角來探討旅游翻譯,比如:李曉紅(2009)在接受美學視域下探討旅游漢英翻譯的審美再現(xiàn);陳春平(2010)從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讀者關照看平遙景點名稱的翻譯;朱兵艷,劉士祥,姚立佳(2012)從接受美學視角分析的海南旅游景點翻譯策略等等。但是從接受美學視角來進行旅游翻譯或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構建的研究還是冰山一角。本文試圖用接受美學來分析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意象再現(xiàn)。
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稱“接受理論”,它是一種文學理論,也是一種美學理論。它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國康斯坦茨學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爾(Wolfgang Iser)。兩位教授借鑒、引申并提出了許多關于接受美學的重要概念,如“期待視野”“效果史”“未定點”等(王岳川,1998)。
姚斯認為,“任何一個讀者,在其閱讀具體的作品之前,都已處在具備一種先在理解結構和先在知識框架的狀態(tài),這種先在理解就是文學的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Hans Robert Jauss ,1989:143)。境外游客原先的趣味、愛好、素養(yǎng)、期待等閱讀經(jīng)驗以及社會人生經(jīng)驗構成隱形的思維定式或先在結構影響著對涉外導游詞的理解。期待視野是游客理解和闡釋作品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前提。從導游詞創(chuàng)作的角度而言,它總是要激發(fā)境外游客開放某種特定的接受趨向,喚醒游客以往閱讀記憶,即喚起一種期待。
接受美學的重大突破是確立讀者的中心地位。認為文本的意義是通過讀者的閱讀活動發(fā)掘出來的,而文本中隱藏著許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和闡析。所謂空白,是文本中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標明的預設編碼。這些“空白”能夠發(fā)揮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吸引讀者。該理論認為讀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文學歷史能動的創(chuàng)立者。根據(jù)接受美學的觀點,閱讀譯本的過程不是譯者與譯本單向向讀者灌輸形象和意義,不是讀者被動地接受的過程,而是讀者積極地介入與參與譯本、譯者形成辯證的對話關系(秦洪武,1999)。
在這種視角下,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是一個由源旅游資料、導游、涉外導游詞、境外游客組成的創(chuàng)作——作品——接受的雙向互動過程。導游是源旅游資料的讀者,即接受者;又是源旅游資料的闡釋者,即二度創(chuàng)作者。導游的前理解在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游必須充分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文化屬性、模式方面的差別。同時導游對源旅游資料和涉外導游詞有很強的語感,具備很高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對于雙語中或明或暗的語言美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涉外(英文)導游詞是指涉外導游員在旅行途中或旅游景區(qū)景點向境外游客(本文特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入境旅游者)介紹旅行情況、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一種口頭表達語言,是我國涉外導游員開展解說工作時運用的基本導游語言類型之一。涉外導游詞主要包括書面導游詞和口語導游詞兩類,無論哪一類導游詞,都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1.引言及慣用語。主要包括歡迎詞和歡送詞等。其中涉外導游歡迎詞包括代表所在的旅行社、本人和司機歡迎外國游客光臨本地;作自我介紹、介紹所屬單位和司機;表達提供服務的誠摯愿望;預祝旅途愉快和順利等。歡送詞的內(nèi)容一般包括:回顧旅游活動,感謝大家的合作;表達友誼和惜別之情;誠懇征求旅游者對接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期待與游客的再次相逢;表達美好的祝愿等。
2.整體介紹。主要是對所參觀游覽的目的地整體概況和行程安排用精煉的語句作整體介紹,讓外國游客對游覽景點、線路、時間安排和活動內(nèi)容有初步了解,知道游覽什么和如何游覽。
3.重點講解。涉外導游在旅游過程中由于時間等客觀原因,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選擇重點進行講解,主要是對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景觀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境外游客對旅游景點和旅游文化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這是涉外導游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涉外導游詞的創(chuàng)作有基本的要求:重科學、顯特色、口語化、趣味性、重點突出、有針對性,同時要重視審美和品位。
首先,境外游客選擇我國作為旅游目的地,主要想來欣賞其中的自然美、人文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涉外導游既是旅游者的審美對象,又是旅游者審美行為的引導者和調(diào)節(jié)者,這些需要借助涉外導游詞的審美意象再現(xiàn)來實現(xiàn)。
其次,由于文化差異,以及生活閱歷、文化修養(yǎng)、情態(tài)意趣和審美經(jīng)驗的不同,境外游客的審美習慣不盡相同。這需要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結合外國游客的審美個性,針對不同的審美對象,進行審美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運用適當?shù)姆椒ㄒ龑Ф笳{(diào)節(jié)游客的審美行為。
由此看來,涉外導游詞是導游引導入境游客游覽觀光的講解詞,只有在掌握豐富資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科學系統(tǒng)的加工整理,把握審美意象的再現(xiàn),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豐富和完善, 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導游詞。在此,我們將“審美意象”定義為:涉外導游營造的感性形象與外國游客的心意狀態(tài)融合而成的蘊于胸中的具體形象。
接受美學啟示我們,進行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要盡量把握境外游客的能動性,應以游客為中心,游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前理解”和“期待視野”去闡釋、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導游應充分考慮受眾的語言習慣、文化心理和審美心理等諸多因素,充分調(diào)動讀者的審美體驗,使境外游客的審美體驗與源旅游資料和涉外導游的審美體驗融為一體,滿足他們的期待視野。
從此角度來看,涉外導游詞中審美意象的構建可以有兩種方式:寓言式意象和符號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通過旅游景點相關聯(lián)的一則故事(含史實、典故、人物、事件等)來直示一種哲學或觀念;符號式意象,不僅可以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術語去表達,還可以借助于具象型符號比如建筑、繪畫、雕塑、肢體語言等視覺藝術中不具有情節(jié)性的整體意象和單個意象來構建。導游員需要在掌握旅游景觀美的基礎上,遵循形式美、文化美和意象美的思路來進行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下面筆者就寓言式意象和符號式意象這兩方面探討審美意象再現(xiàn)的策略。
1.寓言式意象再現(xiàn)。
寓言式意象主要是通過旅游景點相關聯(lián)的一則故事(含史實、典故、人物、事件等)來直示一種哲學或觀念,主要的寓言式意象再現(xiàn)策略有如下幾種。
(1)虛實結合法。
“實”是指景物的實體、實物、史實、藝術價值等;“虛”是指與景點有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趣聞軼事等。涉外導游詞不能就事論事地介紹景物,而是要借題發(fā)揮,將典故、傳說與景物介紹有機結合,即編制故事情節(jié)的創(chuàng)作方法,利用所見景物使游客產(chǎn)生聯(lián)想,再現(xiàn)審美意象。導游詞的內(nèi)容要與所見景物和諧統(tǒng)一,使其情景交融。比如:“Tai Shan is not merely the mountain home of the Gods ,it is considered a deity itself and has been venerated by the Chinese as their most sacred peak since at least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 emperors of ancient China regarded Tai Shan as the actual son of the Emperor of Heaven, from whom they received their own authority to rule the people. The mountain functioned as a God who looked after the affairs of humans and who also acted as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humans to speak to God.”在描寫泰山景色之前,涉外導游詞中首先描寫如上一段,可以引導游客發(fā)揮想象,激活游客的思維,吸引外國游客欣賞我國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雄。
(2)仿擬套用法。
主要是將外國游客熟悉的句式、結構、成語、俗語、諺語或名人名言等改動個別詞或字,制造一種新的意境。比如:“just as the paradise in heaven, there are also Suzhou and Hangzhou on earth”來表述被譽為人間天堂的蘇杭,使用英文的常用結構“just as”,還用了對稱的“in heaven”和“on earth”,不僅具有結構對稱的句式美,而且更容易為外國游客所接受。
(3)語義交叉法。
語義交叉就是用巧妙的比喻、比擬等手法使表面意義和其所暗示的帶有一定雙關性的內(nèi)在意義構成交叉,使游客在領悟真正含義后發(fā)出會心的微笑。比如“you will be back tomorrow, so I will take you to take some photos of the band, and kiss Shanghai.”用kiss一詞將上海人格化了,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行為用在這里,多了幾份意境的創(chuàng)造,從而產(chǎn)生審美效果。
(4)類比襯托法。
類比襯托是以熟喻生,用游客熟悉或知名度大的事物與眼前的景物相互比較,使游客感到親切、形象和便于理解,達到類比旁通的創(chuàng)作手法。
例如:“Towering 841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Meiling Mountain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Xishan mountains. Covered with lots of green pines and bamboo plants, and with waterfalls, fountains and streams here and there, it is called ‘little Mt.Lushan’”.將南昌市的梅嶺比作小廬山,激發(fā)境外游客開放某種特定的接受趨向,喚醒游客以往的記憶,即喚起了一種期待。
再如:“Dali is a world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It is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Dali is widely claimed as ‘the Oriental Switzerland’, ‘the Chinese Geneva’ and ‘the Pearl on the Yunnan Plateau’”。通過對外國游客熟悉的景物進行類比襯托大理的美,喚起游客更大的期待,這樣游客并不是單向被灌輸了大理的形象和意義,而是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心理再現(xiàn)了審美意象。
2.符號式意象再現(xiàn)
符號式意象,不僅可以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術語去表達,還可以借助于具象型符號比如建筑、繪畫、雕塑、肢體語言等視覺藝術中不具有情節(jié)性的整體意象和單個意象來構建。
(1)具象型符號。
人們在審美賞景時離不開豐富而自由的想象,這是審美感受的樞紐。借助于具象型符號比如建筑、繪畫、雕塑、肢體語言等視覺藝術中不具有情節(jié)性的整體意象和單個意象可以來構建游客的想象思維,包括接近聯(lián)想、類比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和知覺想象。比如接近聯(lián)想:由秦始皇兵馬俑想到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盛況;類比聯(lián)想:看到綠色想到生命,看到殘陽想到暮年,看到一輪滿月想到合家團圓,看到長城想到威武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等等。知覺想象是指個體對于感性形象的事物經(jīng)過想象的加工后,使之成為發(fā)乎自然而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心理過程。
(2)抽象型概念。
抽象型概念主要使用抽象的概念或術語去表達或描繪景物,但同時也能使游客在內(nèi)心產(chǎn)生聯(lián)想,構建審美意象。比如:“Asoneofthefivecelebratedmountainsforitsuniquecharacteristicofincorporatingintoitselftheantiquity,grace,serenityofseclusion,riskandwondertoformamarvelousspectacleforsightseeing.”雖然就只有簡單幾個單詞:“antiquity,grace,serenityofseclusion,riskandwonder”,但是,它是我國五岳特征的高度概括,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需要游客結合先前的旅游知識、旅行閱歷以及人生經(jīng)驗等構成的隱形思維定式或先在結構來進行理解,這也屬于審美意象的構建和再現(xiàn)方式。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涉外導游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審美意象的再現(xiàn)過程。涉外導游員通過藝術化的語言和故事化的講解,參照游客的審美需求,運用相應的美學原理,化景物為情思,激發(fā)游客想象思維,使外國游客在怡然自得的游覽活動中得到審美的滿足。
[1]Jauss 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1989:143.
[2]秦洪武.讀者反應論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的意義[J].外國語,1999(1):48-54.
[3]李曉紅. 接受美學視域下旅游漢英翻譯的審美再現(xiàn)[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
[4]陳春平. 從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讀者關照看平遙景點名稱的翻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1).
[5]朱兵艷,劉士祥,姚立佳.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海南旅游景點翻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6]竇志萍.導游技巧與模擬導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AestheticImageReproductioninForeignConductingSpeechComposing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ofReception
Wu Min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Huadong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 is an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tourism culture. Foreign tourists can not be the passive receiver of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but they should be the centre of composing process, which is the main concept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main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Image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 composing.
Aesthetics of Reception;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aesthetic image
吳敏,碩士,講師,華東交通大學外語學院國際旅游專業(yè)。研究方向:旅游英語、旅游翻譯。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度立項項目“涉外導游詞創(chuàng)作中文化意象的傳遞與移情策略分析”,項目編號YY1207。
1672-6758(2013)01-0068-2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