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張明健 何 怡 李 陸
患者女性,81歲。2009年2月發(fā)現左側乳頭上方3 cm×4 cm大小包塊。針吸細胞學檢查示“左側”乳腺浸潤性癌。2009年2月17日行左側乳腺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診斷為:①“左”乳腺浸潤性大汗腺癌,乳頭底部見癌組織侵犯,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內上象限、內下象限及底部切緣未見癌;腫瘤免疫組化示:PR陰性、ER陰性、c-erbB-2陰性。②左腋窩淋巴結轉移性乳腺癌(7/7);分期為pT2N2M0(ⅢA期)。術后行1個周期多西紫杉醇(40 mg靜脈滴入,第1、8、15天)+卡培他濱(3 g/日,分3次口服;第1~14天)方案化療。因為老年女性,合并有心率不齊,故術后未行切口及胸壁放療,僅行左側腋窩及左鎖骨上放療(劑量分別為6MV-X DT 50 Gy及DT 40 Gy)。2009年12月發(fā)現左側胸壁切口周圍皮膚增厚變硬,并出現多個大小不等結節(jié),約2 cm×2 cm,行胸壁結節(jié)活檢,病理診斷為“左乳房切口皮膚隆起”組織為乳腺大汗腺癌,考慮為皮膚侵犯。行4個周期化療,方案“多西紫杉醇60 mg靜脈滴入,第1、8天,順鉑50 mg靜脈滴入,第2、3天,每3~4周為1療程”,行左側胸壁放療(劑量6MV-X DT 40 Gy,10Mev電子線DT 20 Gy),放療結束時間為2010年6月4日。治療后胸壁結節(jié)消失。2010年10月胸壁結節(jié)再發(fā),伴皮膚增厚、發(fā)紅及皮溫輕度增高,面積逐漸增大,遍布整個胸壁,部分結節(jié)破潰。取皮膚組織活檢,病理診斷為:“前胸壁”皮膚附件惡性腫瘤,免疫組化示CK(+)、CKH(+)、EMA(+)、CEA(-)、CKL(-)、ER(-)、PR(-),診斷為皮脂腺癌。行2周期化療,方案“吉西他濱1.2 g 靜脈滴入,第1、8、15天;順鉑50 mg 靜脈滴入,第2、3天”。2011年3月8日至2011年4月15日再次行胸壁放療,10MeV電子線DT 30 Gy。2011年7月采用單藥替吉奧(100 mg/日,分2次口服;第1~14天,停14天重復)化療4周期,胸壁結節(jié)縮小,潰爛及皮膚增厚發(fā)紅現象有所改善。2012年2月胸壁結節(jié)再次增多并潰爛,且右側腋窩及左鎖骨上出現淋巴結腫大。再次取胸壁結節(jié)送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活檢病理診斷為:“左胸壁”皮膚表皮及真皮組織中見癌組織浸潤,符合來自乳腺癌,免疫組化AEI/AE3(3+)、CK18(3+)、CK7(3+)、GCDFP15(1+)、Vimentin(-)、NSE(-)、S100(-)、SMA(-)、Ki-67(+約20%)。此后又改用單藥異環(huán)磷酰胺(1 g/日 靜脈滴入,第1~5天)化療1周期,多西紫杉醇(60 mg 靜脈滴入,第1、8天)+順鉑(30 mg 靜脈滴入, 第1~3天)方案化療1周期,均無效。后因病情惡化,出現惡液質,2012年7月25日死亡。
大汗腺癌主要是由大汗腺(頂泌汗腺)型細胞構成的惡性腫瘤,較少見,占乳腺癌的0.4%~4%[1],國內僅見散在報道[2-3]。通過長期大宗病例觀察,發(fā)現本類型癌預后欠佳。大汗腺癌具有惡性程度較高、淋巴轉移較早,發(fā)展較快的特點;大汗腺癌經治療,包括根治、仿根治術,加術后放療和化療,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59.38%和29.41%[4]。本例患者總生存期3年5個月,術后10個月即出現廣泛的皮膚侵犯,且在此過程中反反復復行放化療,有一定的療效,但控制時間短,復發(fā)快,皮膚侵犯廣,同時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偨Y影響該病例的預后因素:①首次就診時已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術后分期為pT2N2M0(ⅢA期);②術后病理報告提示有乳頭底部侵犯,腋窩淋巴結轉移(7/7),免疫組化結果示PR、ER、c-erbB-2均為陰性,故內分泌治療無效;③因為老年高齡患者,合并有心率不齊,故術后未行切口及胸壁放療,僅行同側腋窩及鎖骨上放療;④術后僅行1周期多西紫杉醇+卡培他濱方案化療,出現胸壁皮膚侵犯后才再次行胸壁放療及反復多次化療。因此我們認為,乳腺大汗腺癌手術應盡早實施,對于術后分期晚(Ⅲ~Ⅳ期)的患者,應常規(guī)行手術區(qū)域及胸壁的放療,同時輔以4~6個周期化療,有條件者還可行基因檢測,指導化療藥物的選擇或是否采用靶向治療。對于乳腺大汗腺癌患者的治療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1] 龔西騟.乳腺大汗腺癌〔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1,17(1):75.
[2] 張 翀,田祖豪,高慶云,等.左側乳腺大汗腺癌一例〔J〕.江蘇醫(yī)藥,2003,29(7):507.
[3] 李 俊,張忠濤,屈 翔,等.乳腺大汗腺癌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9):819.
[4] 李樹玲主編.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