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云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隨著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和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的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開放大學建設的步伐進入了快車道。與之相適應,開放大學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評價模式、服務模式、運行機制以及平臺建設、資源建設、學科建設、科研發(fā)展等等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特別是科研如何在這一建設過程中起到引領、推動及促進作用,這是目前開放大學建設中科研工作的新命題與新使命。
(一)開放大學建設破浪起航
2010年7月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辦好開放大學”的宏偉目標。之后,“諸多地方政府在所制定的本地區(qū)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或在關于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中,幾乎都涉及‘依托廣播電視大學辦好開放大學’的思想?!?2012,王冰),開放大學正在由“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從實踐層面上講,根據(jù)《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國務院決定在部分省、市、學校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在“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試點項目中,將中央電大確定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的試點單位。與此同時,北京電大、上海電大等5所電大也相繼被教育部批準進行“開放大學建設”試點,至此,有關開放大學建設的探索正式拉開序幕。這之后,經過兩年的試點,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和上海開放大學在中央電大、北京電大、上海電大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開放大學的建設真正破浪起航。從理論層面上講,在“開放大學建設”試點項目正式啟動之前,就有學界人士在進行開放大學的研究,但是主要是從借鑒英國開放大學及世界上其他國家開放大學的角度去談。筆者在中國知網人文與社科學術文獻總庫中,以“開放大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2002年電大中期評估以來到2009年,共有429篇文獻,其中90%以上是有關國際比較的研究;而“開放大學建設”試點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從2010年到2012年8月底不到三年的時間中,卻產出了758篇。其中《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后的2011年,有關開放大學研究的文獻就有365篇,平均每天產出一篇,這說明,隨著開放大學建設在實踐層面上的推進,相關理論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更為深入的階段。
(二)科研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一所真正的大學,科研將對學校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引領、推動與促進作用,科研工作可以說是一切教學基本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先導力量和根本動力。一方面,隨著開放大學建設的破浪起航,有關開放大學體系的定位、功能、性質、體制、機制、教學、模式、學科、資源等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成為了擺在所有建設者面前不得不面對和需要研究探討的課題;另一方面,與電大對于科研的要求相比,開放大學建設對于整個系統(tǒng)的科研水平、科研氛圍、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科研服務教學的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別對于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來說,沒有強有力的科研支撐,許多建設中、發(fā)展中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也就更談不上去指導開放大學建設的實踐。因此說,科研之于開放大學建設更有一番重要的責任與使命。整個系統(tǒng)戰(zhàn)略轉型的歷史時刻使得科研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之上,開放大學的科研能跑多遠、能站多高、能產生多大的動能,取決于整個系統(tǒng)決策層的重視程度,也取決于全體科研教學人員的努力程度,更取決于科研主攻方向確立的科學程度。
(三)科研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空前緊密
一方面,《教育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相關部門已經為此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這為信息技術與科研的融合提供了切實的政策指導;另一方面,作為一所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大學,開放大學的建設要基于網絡,要基于對未來信息化環(huán)境的判斷與應用,更要促進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的深度融合。這就為開放大學的科研提供了廣泛而又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同時,隨著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深度融合的推進,科研工作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是勢所必然,E-research將是一種前景廣闊而意義深遠的研究。通過網絡開展的同行業(yè)間的協(xié)作研究將成為開放大學科研的一個新亮點。
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開放大學建設的歷史機遇與大的時代背景為開放大學的科研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是,在這一歷史的轉折時期,開放大學的科研也同樣面臨巨大而新的挑戰(zhàn)。
(一)“大學”建設的視角對開大科研提出新突破
對于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來講,教學和科研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大學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兩條腿。這兩條腿健康發(fā)展,便能支撐起一所大學真正科學、有序、合理的良性發(fā)展。一般來說,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是一所大學的根本任務和內在要求。目前開放大學的建設就是要在原來電大的基礎上真正建設一所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大學,這種“新”首先是其具有大學的真正屬性。而從大學的屬性出發(fā),開放大學建設必然而且應該更加重視和推進科研工作,使開放大學的科研在原來電大科研的基礎上有新突破。這種突破,應該著眼于三個方面:1.在研究的深度上要有所突破,這是開大科研不同于電大科研的最本質的地方;2.在研究的視域上應該有突破,不應僅僅局限于遠程教育領域,而應該從“大學”建設的視域出發(fā),統(tǒng)籌確定開放大學的重點學科、重點專業(yè),真正在某些學科領域與某些學科專業(yè)內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不要面面俱到,但應該有規(guī)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去推動;3.在研究的方法上有突破,應該利用自身遠程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充分、有效、科學地整合與利用系統(tǒng)內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系統(tǒng)內專家學者的才能,培育自己的學科帶頭人與專家團隊。
(二)戰(zhàn)略轉型的復雜環(huán)境對開大科研提出新任務
隨著開放大學試點項目的正式啟動,電大向開放大學的戰(zhàn)略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特別是國家開放大學的正式掛牌成立,使得電大向開放大學的戰(zhàn)略轉型真正邁開了堅實的步伐。而在這種戰(zhàn)略轉型的復雜環(huán)境之下,過去電大發(fā)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何解決,新的開放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組織架構、學校定位等等又將如何確立,電大與開放大學如何并行發(fā)展并實現(xiàn)最終的戰(zhàn)略轉型,這種種問題的破解,都對開放大學的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任務,開放大學的科研能否順利地承擔起自己的任務與使命,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電大向開放大學戰(zhàn)略轉型這一艱巨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這種新任務與新使命,歸納起來就是:一是通過科學研究找到電大向開放大學戰(zhàn)略轉型的最佳途徑與方法;二是通過科學研究解決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與新困難;三是通過科學研究,完成開放大學建設的歷史使命。
(三)建設開放大學的實踐對開大科研提出新期待
建設開放大學的實踐隨著《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頒布實施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高潮。無論是國家層面上的國家開放大學建設,還是地方層面上的省級開放大學建設,甚至是更低一層級的區(qū)域性開放大學建設,由于發(fā)展基礎不同,歷史積淀不同,所處環(huán)境不同,因此,各自在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所碰到的困難,所需要的支持等等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與區(qū)別,到底國家開放大學如何建?省級開放大學如何建?區(qū)一級的開放大學又如何建?各自在實踐過程中如何操作,這些都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資參考,即便是已經掛牌成立的三所開放大學,他們的建設之路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各級電大實實在在開放大學建設的實踐對開放大學的科研提出了新的期待與新的希望,即:一是為建設各級開放大學探尋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二是“撥開”彌漫于各級各類人員頭腦中對于開放大學建設中的“重重迷霧”,為大家指明奮斗的方向;三是勾勒出各層級開放大學建設的框架與路線圖,需要破解的問題與障礙,從而達到科學、高效、合理建設開放大學的最終奮斗目標。
在電大基礎上建設開放大學是國家與教育管理部門對開放大學建設的定位與要求。因此開放大學的科研從它存在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種與電大科研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又基于問題導向的科研,那么,在開放大學科研發(fā)展的問題上,我們就一定要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勢,確立開放大學科研發(fā)展的新思路,這樣才能破解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加大教學學術等應用性研究,助力開放大學建設
開放大學的科研應該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科研主要以理論性、基礎性研究為主,也不同于過去電大的科研,學術性、應用性都不強,而應該以教學學術研究為主,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性與實用性。何謂教學學術?根據(jù)鐘志賢在《開放大學的教學學術:內涵、意義及方法》(2012,《中國遠程教育》)中的論述,他認為學術界目前比較廣泛認同的是舒爾曼的定義,即,教學學術是“教師以本學科的認識論為基礎,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將研究結果公開,與同行進行交流討論,接受同行評價并能夠讓同行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根據(jù)定義,可以看出,教學學術的本質是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研究,而問題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是破解問題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開放大學所要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很大一部分就是以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核心的教學學術研究,因為,建設開放大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個與教學相關的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也是一步步摸索、探求、論證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過程,因此,以問題研究作為導向,加大教學學術等應用性研究,對于開放大學的建設將起到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也必將加快開放大學建設的進程,提升開放大學建設的質量與水平。
(二)加大學科建設力度,因應真正的“大學”建設需求
過去在學界有一種說法,即“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而在于大師”。對于“大學”的建設一定要以科研作為支撐,否則“大學”的品質與水平就會大打折扣。過去的電大,雖然也是一所“大學”,但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離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相去甚遠。在硬件方面,沒有大樓,也沒有大院;在軟件方面,沒有大師甚至名師,更沒有作為大學特質的“特色學科、特色專業(yè)”,甚至沒有自己獨立完整的學科專業(yè)教學團隊,連本科的學位授予權也要受制于其他普通高校。如此狀況,何談大學建設。如今,隨著教育部批準國家開放大學及北京、上海開放大學的掛牌成立,開放大學建設進入了實實在在的運行軌道。因此,因應真正的“大學”建設需求,必須加大學科建設的力度,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不能夠貪大求全,期望一口吃成個胖子,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根據(jù)現(xiàn)有的師資隊伍力量與優(yōu)勢,一方面引進相關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在實踐的科研教學中培養(yǎng)現(xiàn)有的人才。選準一二個專業(yè)或者學科作為突破口,在學科研究的深度上下功夫,用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培育出自己的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學術專家,為推進國家開放大學的內涵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和人才支持。
(三)整合系統(tǒng)力量,尋求科研發(fā)展的突破口
系統(tǒng)是過去的電大也是現(xiàn)在的開放大學的優(yōu)勢所在。雖然以國家開放大學一家,或者任何一所地方開放大學一家的力量沒有很強大的師資隊伍,但是,整合全系統(tǒng)的力量,在許多學科與專業(yè)上的人才還是非??捎^的。據(jù)統(tǒng)計,僅一個財會專業(yè),全國電大系統(tǒng)就有幾十名教授。如果以國家開放大學來牽頭,或者說是以某個在某一學科方面有特色與優(yōu)勢的開放大學分部來牽頭,整合整個系統(tǒng)這一學科的人力資源,按照錯位發(fā)展的思路,組建這一學科的科研團隊,并進行這一學科的專業(yè)與學科建設,這樣經過幾年努力,整個開放大學就會在多個學科領域形成自己的學科與專業(yè)優(yōu)勢,而整個系統(tǒng)的科研水平與科研能力也會有大的改觀。這種基于系統(tǒng)的合作,既充分利用和發(fā)揮了現(xiàn)有系統(tǒng)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也能夠走出一條開放大學科研發(fā)展與學科發(fā)展的新路子,當然這里的關鍵是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合作共建機制與運行機制,通過系統(tǒng)的合力共同打造國開的科研團隊,建設國開的特色專業(yè)與特色學科。因此,整合系統(tǒng)力量,以團隊建設為抓手,是開放大學科研上水平、開放大學辦學質量整體上檔次的一個突破口與關鍵問題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冰.否定之否定視角中的開放大學[J].開放教育研究,2012,(2):54-59.
[2]鄒欣欣.開放大學背景下如何提升電大科研工作水平[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9-13 .
[3]趙宇紅.廣播電視大學科研管理的新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