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鋼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目的:對足球隊員在訓練中的最大攝氧量及其無氧功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8名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經功率車測試及數據分析等方法,采用最大攝氧量及無氧功指標對足球運動員進行綜合的評價分析。結論:利用最大攝氧量及無氧功綜合分析足球運動員的機體耐力,發(fā)現(xiàn)最大攝氧量及通氣無氧閾的相關指標對評價足球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貢獻率較大,且優(yōu)勢明顯。
關鍵詞 最大攝氧量 無氧功 足球運動員
足球運動是一項具有高強度、長時間特點的運動,這就決定了足球運動員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無氧代謝的水平,更要重視提高有氧耐力的水平。最大攝氧量是反映機體在極限負荷運動時心肺共能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評定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重要依據,受測試時運動方式,受試者機體狀態(tài)和主觀努力程度等因素影響 [1],無氧閾理論中的無氧功,目前已成為了組成運動生理學體系的重要基礎部分,被廣泛用于實踐指導體育的運動[2]。當無氧功結合最大攝氧量來反映運動員的耐力能力能取長補短,有效準確地反應運動員訓練的強度,是綜合評價運動員運動的重要指標。但目前對于這兩項指標和有氧耐力相關程度的研究還較少,難以準確體現(xiàn)它們之間與運動員的關系,現(xiàn)對足球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及無氧功進行初探,以探討出其之間相關因素,指導體育的實踐。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江蘇省某成年足球隊的28名男子足球隊運動員,其中前鋒、前衛(wèi)、后衛(wèi)各8名,門將4名,年齡25.5±3.6歲;身高182±6.1厘米;體重77±7.9千克;所有隊員均為二級運動員,無任何身體疾病及身體不適等。
(二)研究方法
1.功率自行車測量法
使用韓國inbody3.0體成分儀、瑞典生產的monark834E無氧功測試功率車及美國AEI的MAX-Ⅱ運動心肺測試系統(tǒng),德國的ergoline功率車對各指標進行測試。
2.最大攝氧量及無氧功的測試
準備活動:要求所有運動員在測試前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先慢跑做5分鐘柔韌熱身運動,進入實驗室后,再靜坐10分鐘,測試體成分,分批在功率車上進行熱身活動。正式試驗:無氧功采用wingate測試軟件,按照體重的7.5%加負荷,測試時間30秒;最大攝氧量測試每分鐘遞增負荷法,起始功率100W,每分鐘遞增負荷20W,直至運動員力竭為止。
(三)統(tǒng)計學數據
采用SPA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進行比較評價足球運動員的有氧、無氧的能力。
二、結果
由上表可見,所選的足球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相對均值在50 ml/kg·min以上,且其無氧功均值也在900W以上(因呼吸商RER均在1.1以上,只作為判斷力竭依據)綜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結合最大攝氧量及通氣無氧閾的相關指標對評價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貢獻率較大,且優(yōu)勢明顯。比以單純用乳酸閾來評價訓練強度能獲得更全面的評價指導作用。
三、討論
無氧閾是指在遞增運動負荷過程中,人體運動達到某一強度后,機體內出現(xiàn)氧需要量大于氧供給量,細胞進入無氧氧化過程,體內的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謝為主向無氧代謝轉換的臨界點[1]。通氣無氧閾是用通氣及氣體的交換量改變來表示。而最大攝氧量的上限是在遞增的運動實驗中,受試者運動至極限,出現(xiàn)力竭,心肺功能達到最大輸出表現(xiàn)時,每分鐘內所能攝取的氧氣量。
人體內直接供能的物質是ATP,在人體運動時,大大消耗其體內能量,故ATP也被大量消耗。但由于體內的ATP儲量不多,不能及時給運動機體提供ATP,成為了運動員在體育運動中的供能關鍵的問題。對于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其運動的方式和特點都不同,所以運動時體內供能的方式和比例也各有特點[3]。對于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各供能代謝系統(tǒng)的參與比例及方式不一樣。如本文研究的足球類運動,屬于運動時間持續(xù)較長,每場比賽場均時間至少為90分鐘,且比賽過程中是屬于對抗的項目,需要要求全身協(xié)調性用力,很多時候還需運動員有爆發(fā)力,比如起動或者是帶球過人的時侯,這就要求了運動員需具有高有氧代謝供能及無氧代謝供能。
當運動員經過長期的針對性體育訓練后,運動員身體內的代謝特點會與進行的運動項目的特點所相適應。隨著持續(xù)運動運的動強度逐漸遞增,經有氧代謝的途徑供能已不能完全地滿足機體的能量需要,為急需維持適當的運動強度,無氧代謝功能就隨著運動加強而增多,導致缺氧無法酵解的乳酸就越來越多,導致最后堆積在體內[4]。當體內堆積的乳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表示體內供能的方式已由有氧供能為主轉換為無氧的代謝供能為主,此時乳酸的無氧閾就代表了體內最大的有氧代謝能力及運動的強度。
目前有氧耐力經典的評價指標為VO2max,評價了運動與遺傳、年齡、高原環(huán)境等方面的相關因素,是評價運動員從初級到較高級水平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氧耐力靈敏的指標,當運動員的有氧耐力達到高的水平時,如對于具有優(yōu)秀耐力的運動員之間,最大攝氧量就難以準確地反映出個體有氧耐力間的差異[5]。而對于無氧閾理論中的無氧功,目前已成為了組成運動生理學體系的重要基礎部分,被廣泛用于實踐指導體育的運動[2]。但因無氧閾的應用較少考慮到個體間的差異、性別的差異,運動員的營養(yǎng)狀況、訓練的水平及情緒狀況和環(huán)境差異等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故在應用中會出現(xiàn)一定誤導及不準確性[6],對評價運動員間的有氧耐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對于指導運動員的體育訓練產生不利。而無氧閾結合最大攝氧量來反映運動員的耐力能力將能取長補短,有效準確地反應運動員訓練的強度,是綜合評價運動員運動的重要指標。因此相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足球運動員來說,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無氧供能能力,還必須要具有良好的有氧供能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比賽中發(fā)揮出最好水平。
參考文獻:
[1]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 徐光明,華巖.無氧閾研究進展和未來發(fā)展趨勢[J].體育世界·學術.2008(1):26-27.
[3] Noakes T.D,Pehonen JE&Rusko; HK.Evidence that acentral governor regulates exercise perform ance during acute hypoxiaand hyperoxia[J].J Exp Biol,2001.204:3225-3234.
[4] Hagberg JM,Moore GE&Ferrell; RE.Specific geneticmarkersof endurance performance and VO2max[J].Exerc Sport Sci Rev.2001.29:15-19.
[5] 席翼,張得保,王國軍,等.跑節(jié)省化評價有氧耐力及其訓練效果實驗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27(1):15-19.
[6] 陳小平.我國耐力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訓練強度失衡的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