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祥仕 張靈潔
【摘要】 目的:觀察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液基細胞學(TCT)與組織學診斷符合情況以及相關激素受體表達的臨床意義。方法:將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間門診及住院患者進行的TCT檢測病例,經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患者216例,從診斷符合情況,病變的病理類型,激素受體表達情況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種方法檢測到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符合率較高,對應激素受體表達有顯著差異性。結論: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液基細胞學與組織學病理診斷,符合率達96.8%。惡性病變中鱗形細胞癌居多占96.4%。激素受體中Ki67、P16,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中,隨著惡性程度增高,陽性表達明顯增加,其預后相對較差,而CK17正好相反。
【關鍵詞】 宮頸癌及癌前病變; 液基細胞學; 組織學; 激素受體
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年齡以40~60歲居多[1],宮頸癌及癌前病變TCT檢查,是一種簡便、快速、安全、準確和創(chuàng)傷性極小的診斷技術,TCT技術在婦科檢查中已廣泛應用,它是一個有效篩查發(fā)現腫瘤細胞的常規(guī)方法[2],現將筆者所在醫(yī)院TCT檢查見異形細胞,后進行組織學活檢的216例患者作對比分析,以求得到認識上的提高,并作為患者預后及指導臨床治療的可靠指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間門診“兩癌篩查”及住院患者進行的TCT檢查病例2842例,經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患者216例,惡性病變28例,其中宮頸原位癌21例,浸潤癌7例,上皮內高度病變148例,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CIN2級)12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CIN3級)24例,上皮內低度病變(CIN1級)40例,年齡32~66歲,中位年齡43歲,216例患者均作CK17、Ki67、P16激素受體測定。
1.2 方法 用AGQ-20一次性塑料毛刷宮頸取樣器采集宮頸及陰道脫落細胞,放入ABY細胞專用保存液中,經常規(guī)處理制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免疫組化采用SP法染色,PH6.0檸檬酸緩沖液高壓修復,DAB顯色,試劑CK17、Ki67、P16均由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
1.3 結果判定 自1988年美國細胞協會提出TBS(The Beseheda System)細胞學分類診斷后,1991年和2001年又分別做了兩次修訂[3],提出宮頸上皮細胞異常是TBS對宮頸細胞等異常改變的一個總稱,包括鱗狀上皮和腺上皮異常,鱗狀上皮異常又分為:(1)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包括不能明確意義的(ASC-US)和傾向于上皮內高度病變(ASC-H)。(2)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CIN1級和HPV感染細胞學的改變。(3)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史(HSIL),相當于CIN2級,CIN3級,或鱗狀上皮中度,重度異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細胞學改變。(4)鱗狀細胞癌(SCC)。腺上皮異常包括非典型腺細胞(AGC)炎性所致和傾向于腫瘤,腺癌。免疫組化參照文獻[4],CK17表達以細胞質棕黃色為陽性,P16表達以細胞核棕黃色為主,Ki67陽性表達定位于細胞核,將陽性的細胞數量和強度分為4級,染色強度與背景無明顯差別為(-),陽性細胞數≤10%,染色強度大部分較弱為(±),陽性細胞數>50%,染色強度為中至強染色者為(+++),介于兩者之間為(++)。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Speaman等級資料的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TCT結果 2842例TCT檢查病例中,有病理組織學診斷對照216例正確率96.8%(209/216),TCT診斷惡性腫瘤,組織活檢對比正確率為100%(28/28),其中宮頸原位癌占75.0%(21/28),浸潤癌占25.0%(7/28),包括鱗形細胞癌96.4%(27/28)為子宮頸癌中最常見的類型,與文獻[5]報道一致,腺癌3.6%(1/28),上皮內高度病變68.5%(148/216),其中CIN2級83.8%(124/148),CIN3級16.2%(24/148),上皮內低度病變CIN1級18.5%(40/216),年齡32~66歲,中位年齡43歲,216例患者均作CK17、Ki67、P16激素受體測定。
2.2 免疫組化結果 CK17在宮頸不成熟鱗狀上皮化生中(IM)陽性表達率近乎100%,明顯高于LSIL和HSIL(10%和15%),顯示CK17在宮頸IM和CIN病變中的陽性表達差異極顯著(P<0.01),Ki67在正常宮頸鱗狀上皮基底細胞核中為弱陽性(±),在宮頸IM和CIN病變中,從IM到CIN病變各級別中,其陽性表達率逐漸增強且差異極顯著(P<0.01),P16在少量IM中可見弱陽性(±),而在CIN病變各級別中陽性表達明顯增加,呈胞核/胞質全層強陽性(+++),顯示P16在宮頸IM和CIN中陽性表達差異極顯著,(P<0.01)。
3 討論
3.1 TCT特點 采用膜式離心制片技術,應用梯度分層的細胞保存液,可有效地分離黏液與血液,錐式離心保存杯,能有效地采集全部細胞標本,特種封膜支架可均勻地篩鋪有效細胞,涂片細胞多,異型性明顯,成群的細胞大小懸殊,成魚鱗狀排列,核仁明顯,清晰,便于識別。
3.2 TCT的臨床應用 TCT是檢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一種重要的診斷方法,筆者所在科開展TCT多年,體會TCT是診斷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簡便、快速、安全,準確率較高,損傷性極小的診斷技術與傳統(tǒng)的巴氏涂片檢查相比,明顯提高了滿意度及宮頸異常細胞的檢出率,病理醫(yī)師經與常規(guī)病理切片進行對照,觀察更有利于提高TCT的診斷水平。
3.3 CK17,Ki67,P16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關系 (1)CK17在胞質中表達明顯,伴隨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的分化成熟度增加,CK17陽性著色呈現遞減趨勢,如宮頸鱗狀上皮細胞分化成熟后,CK17陽性僅限于基底層細胞,而在CIN中,CK17表達于間變細胞下的基底層細胞,大部分間變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由此說明,宮頸鱗狀上皮細胞分化越成熟,CK17陽性表達率越高,患者預后越好。(2)Ki67在正常宮頸鱗狀上皮基底細胞核中呈陰性(-)或弱陽性(±)表達,而在CIN病變中隨著級別增高,其陽性表達率逐漸增強,在宮頸癌中Ki67呈高度強陽性表達,提示患者惡性越明顯,預后較差,P16以胞核棕黃色為(±),P16在不成熟鱗狀上皮化生和其他非腫瘤性宮頸上皮中均為陰性,而在CIN病變中隨著級別增加,陽性表達明顯增加,呈胞核/胞質全層陽性,也提示患者宮頸上皮細胞分化不成熟明顯,惡性越明顯,其預后較差。(3)宮頸鱗狀上皮CK17陽性率越高,患者癌變率越低,而Ki67,P16陽性率越高,其癌變率越高,故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應常規(guī)檢測CK17、Ki67,P16這對病理診斷分級,預測預后,指導臨床治療及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和實用價值,值得普遍推廣。
3.4 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 目前宮頸癌通用的治療方法是根據患者對保留子宮的愿望,分別采用冷刀宮頸錐切術或全子宮切除術[6],對于不滿意陰道鏡檢查和病灶位于子宮頸管部位較深的患者,采用冷刀錐切術是杜絕漏診的最好辦法[7],對宮頸錐切患者具有診斷和治療宮頸上皮內病變的雙重作用,可以早期發(fā)現微小浸潤癌,并準確了解其深度及寬度。有學者認為宮頸冷刀錐切保留了切除標本的組織評價價值,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遺漏浸潤癌,對手術的徹底性有準確的評估[8-9]。
參考文獻
[1] 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97.
[2] 丁華野,周曉軍.使用液基細胞制片機的體會[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1,18(6):431.
[3] 黃受方.新版《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tǒng)》讀后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5,12(3):161-163.
[4] 丁華野,周曉軍.CK17和P16在宮頸鱗狀上皮不成熟化生和宮頸上皮內瘤變中的表達及意義[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9,16(3):174-176.
[5] 田楊順.婦科腫瘤臨床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1.
[6] 卜淑娜.宮頸上皮內瘤變43例手術前后病理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2,34(10):939.
[7] 李晴,李衛(wèi)紅.子宮頸錐形切除術病理結果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3):687.
[8] 孟慶偉,毛瑩.冷刀錐切切緣陰性的重度上皮內病變患者的預后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1):457.
[9] 賴煒玲,李瑞芳,楊改珍.98例宮頸癌的細胞學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7):72-73.
(收稿日期:2012-12-22)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