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燕紅,劉世鵬
(湖南科技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惲代英(1895-1931),祖籍江蘇,生于湖北武昌。惲代英于1918年畢業(yè)于武昌中華大學,畢業(yè)后,留校擔任中華大學附中主任。五四運動期間,他積極參加反帝斗爭。1920年與林育南等一起創(chuàng)辦了“利群書社”,1921年與林育南等24人成立了共存社,以積極切實的預備,企求階級斗爭,勞農政治的實現(xiàn)。1921年冬,他在四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以后,惲代英擔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宣傳秘書。不久,負責編輯團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1926年5月,到黃埔軍官學校擔任政治部主任教官。1930年,惲代英被捕,次年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惲代英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寫了許多著作,涉及政治、哲學、社會、教育等許多方面。惲代英的教育觀和教育理論對當代教育建設有重大的影響,他的教育理論包括:教育是改造社會的有力工具;培養(yǎng)國家的主人翁;改造兒童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反對文化侵略和正確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
惲代英認為,教育與改造社會有很大的關系。五四運動以后,各種思想流派和教育思想逐漸傳入中國,教育救國論也隨之出現(xiàn),但是,怎樣改造社會,改造成什么樣的社會?在當時有著很多的觀點。
首先,惲代英肯定了要改造社會必須要求大家的意見一致。他認定了“教育確實是改造社會的有力工具”。而問題的關鍵是,改造社會要認清社會需要,以改造社會的目的來辦教育,能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呢?教育的方針是由社會的實際狀況來決定的,他提出了“教育方針由今天什么是最急最要的事情來決定”。惲代英反對困守在傳統(tǒng)下不變的教育理論;反對無視社會的實際情況空談救國,空談改造社會。他認為改造社會的關鍵在于政治的變革、經濟的發(fā)展和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要使教育成為改造社會的工具,要使受教育者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就必須把改造教育和改造社會打成一片,學校與社會要有相同的思想,用自己培養(yǎng)的人來改造自己的社會。要使辦教育成為大規(guī)模的有計劃有目的的運動,才能使教育發(fā)揮改造社會的功能。
其次,他還認為環(huán)境可以給教育者帶來許多刺激,使學校教育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沒有好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就不會收到滿意的教育效果。在惲代英看來,教育要引起環(huán)境的改變,就要把力量影響到政治、經濟上來。同時,他指出,教育如果只是從道德、風俗、知識以及技能方面進行改良,將不能使中國翻身,這無疑是對中國宣判死刑。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強弱與道德并無直接關系。對于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惲代英在改造環(huán)境與教育問題上提出:最急需要的是好的革命家;要使國民覺悟,就必須革命;需要能夠掌握政治經濟局面的人才。基于此,他提出為幫助革命而從事教育的五個要點:一是情意的教育應當重于知識的教育;二是才能的教育應當重于理論的教育;三是社會科學的教育應當重于自然科學技術的教育;四是天才的教育應當重于普通的教育;五是成年人的教育應當重于兒童的教育。
惲代英在培養(yǎng)目標上的出發(fā)點是要從社會的需要出發(fā),從改造社會出發(fā)。1917年,他在《社會性之修養(yǎng)》一文中提出:“蓋人類之社會性,即形成社會最要之原素也?!毕胍牧忌鐣ㄔO社會事業(yè),“舍修養(yǎng)國人之社會性,更無由也”。到1921年,惲代英在《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一文中提出,要改造社會,就在于要使學生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首先,要使學生在這種“惡的社會”里站得住;其次,要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能改造這種“惡的社會”。1924年,惲代英在《民治政治》中提出“培養(yǎng)國家的主人翁”。他認為,是時代的變化決定著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民國時代,就是要大家知道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自己是中國的主人翁。
因此,我們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尊重自己,信仰自己”的主人翁意識。當然有了這個主人翁意識也不能忽略民眾的利益。國家是個多數(shù)人組成的團體,所以也要重視合群修養(yǎng)。
惲代英的教育思想是以改造整個社會為出發(fā)點的,對我們來說,教育是人生的訓練,要求身心各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進而有利于自己和同代以及后代人的發(fā)展。但是,教育不能以讀書作為標準來衡量,因此,教育的普及,要從嬰兒抓起?;谶@樣的教育目的,惲代英提出兒童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造。
首先是兒童教育。惲代英認為,從社會改良和社會改造來看,幼稚教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知識、技能、體育和美育都要在幼兒時期打下基礎,所以,兒童教育需要實現(xiàn)兒童公育。要設置兒童公育的機構,由專門的人來從事嬰兒、兒童的教育。不過在實施上,要先求一部分兒童公育的試驗成功,再推廣之。
其次是中等教育。惲代英指出,中等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一般中等國民應有的品格、知識、能力的教育”。1923年12月,他對中等教育更為確切地提出為“養(yǎng)成健全的公民教育”[1]。對于教育方法,他反對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育,主張自學輔導主義。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上課是教師太勞,學生太逸,學生多依賴教師,他認為這種教育方法不能實現(xiàn)教育的改造。對于自學輔導主義,他認為應該使人自己知道好學,使人自己知道善于求學;在教學的主體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改造教科書,轉為便于學生自學的編寫標準來編寫;要使學生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要因材施教;在學生養(yǎng)成自學自治能力的基礎上,中學的最后階段,分組學習、個人自學與集體討論結合。對于教育內容,惲代英主張廢除八股。他主張“讓中學生多些時間精力去學習讀書、寫字、算賬的必要技術,自然科學的常識以及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的大概”。他認為應該設置一些課程來培養(yǎng)健全公民應有的品格、知識和能力。
最后是高等教育。為了辦好中等教育,惲代英還提出改革高等師范教育改革的意見,高等師范的課程“應該以教育為主體,不應該以分科的學科為主體”,而教育“應該以中學教育為主體”。并且要使師范生知道教育是不斷改進中的事業(yè),沒有至美之說,也沒有至善至美的方法,提醒學生時時刻刻都要有研究試驗的精神。
20世紀20年代,我國掀起了反對教會辦學,收回教育權的斗爭。惲代英積極開展斗爭,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來揭露帝國主義通過教會以及教會教育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罪惡行徑,激勵人們起來斗爭。與此同時,他從理論上系統(tǒng)地闡述了反對文化侵略,反對教會對國民進行同化。
1926年6月,惲代英發(fā)表文章《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文中他指出,文化侵略是“帝國主義者的一種軟化馴服弱小民族的文化政策”。帝國主義為了達到經濟侵略的目的,光用武力壓迫和橫行霸道,不能使弱小民族忘記反抗仇恨的心理,只有文化侵略可以軟化馴服弱小民族。于是,一些教士、留學生甚至教育界的一部分人為他們歌功頌德,居然也使一些中國人不以受侵略為恥,反而以為其是文明先進的友邦。有此成效,帝國主義各國必定擴大其文化侵略。對此,我們在反對文化侵略的同時,要正確對待宗教,正確對待教士、教徒、教會學校和留學生。
西學的不斷傳入,引發(fā)了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爭論。惲代英認為,要反對文化侵略,但不是反對歐美的文化;要打破崇拜歐美的迷信,但不是盲目贊美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要謀求自己未完成的解放事業(yè),必須力求經濟文化的進步,而不是局限于傳統(tǒng)文化。
除此之外,惲代英在對待各種學術、文化流派上,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是建立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的。
惲代英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他的教育思想是高屋建瓴,始終把教育當作改造社會的工具,從時代的特征和時代的需要來論教育,將社會的實際和教育的實際統(tǒng)一起來,作為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惲代英的教育思想對發(fā)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惲代英.惲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