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珩
經(jīng)典再現(xiàn)
——中文版音樂劇《貓》亮相北京
王 珩
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掀起的舞臺熱潮還未散去,在國際音樂劇舞臺已風靡32年、在全球26個國家300多個城市持續(xù)演出至今、創(chuàng)造了20億美元票房紀錄的世界經(jīng)典音樂劇《貓》,又首次以中文版形式在武漢、廣州、上海進行了巡演,該劇于2012年12月21日至2013年1月20日亮相北京世紀劇院。該劇不僅全部由中國演員以中文演出,臺上還有中國元素道具,臺詞中甚至還加入了北京方言“拜拜了您吶”,讓觀眾忍俊不禁。
為了中文版《貓》更能讓觀眾接受,主創(chuàng)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運用中國傳統(tǒng)武術、雜技等,布景、唱詞也是煞費苦心。主創(chuàng)介紹:“英文版中的果凍、布丁,我們就換成了烤鴨、小籠包,美酒換成了茅臺。我們希望中國觀眾能產(chǎn)生共鳴,現(xiàn)在看效果很好?!?/p>
一大亮點是《貓》劇的布景,它們有的是從澳大利亞運來的,有的是從英國運來的,有的布景道具已經(jīng)有20多年的歷史。在舞臺正中,有一個巨大的烤箱,這里是貓出沒的一個出口。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汽車的后蓋,上面有一個北京的車牌。“京NN9166”成為北京的標志。另外,還有一些中國風格的布景道具,有一張繪有月宮玉兔娘娘的工筆畫像,有中國舞獅的服裝,更有一本新華字典,已經(jīng)翻到有關貓的詞條那一頁。讓人不禁感慨,中文版《貓》不僅只有演員和語言是中國的,細節(jié)之處也有中國元素。
互動可是《貓》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各種貓兒會在觀眾不經(jīng)意間躥出來,就連表演的舞臺也會一直延伸到觀眾席前面。劇院樓座也會安上五光十色的燈泡,有一半以上的貓兒出場都會從觀眾席走道路過,甚至有觀眾驚呼,“根本不知道這些貓兒是從哪里跑出來的”。
在《貓》劇現(xiàn)場,觀眾會覺得自己才是不小心闖入貓兒世界的“入侵者”。中場休息時,貓兒們會不停地“鬧場”,讓觀眾們和貓兒們玩成一片,仿佛觀眾也變身成為了貓。
《貓》劇中150分鐘幾乎不停的快節(jié)奏舞蹈,8度舞臺上完成32個揮鞭轉,所有演員整場都要保持著貓樣的體態(tài)。音樂劇《貓》中的歌舞在世界音樂劇舞臺上可稱得上是難度最高的。在最初選拔演員的時候可以說非常的嚴格,從報名的1000多人中層層篩選出現(xiàn)在的35名。他們有的來自中國知名的藝術院校,有的來自全國各大專業(yè)團體,以及海外的藝術學校。他們每個人都能唱能跳能演,實力十分均衡。編舞瓊-安·羅賓遜介紹,他們經(jīng)過了三個月的魔鬼式訓練,演員們磨破了56雙舞蹈鞋、32對護膝,膝蓋和手掌上結出硬繭。在世界經(jīng)典音樂劇《貓》中文版幕后的這些數(shù)字,不僅讓北京觀眾對于“經(jīng)典”多了一層理解,也對這部劇的品質充滿期待。
演出百余場中文版《貓》,并不是引進這部經(jīng)典音樂劇的終極目標。在音樂劇還不為大眾所熟悉的中國,讓觀眾了解、接受并喜歡上音樂劇,是《貓》所肩負的更大使命。亞洲聯(lián)創(chuàng)以“化整為零”的模式,嘗試快消費時代所能應用的多種互動途徑,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讓這部音樂劇融入到城市消費文化之中,也讓“音樂劇”這個名詞,作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一種生活方式,走進了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