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蓉 茆建國 朱 蔚 鄭 媛 趙庭珠 魏 哲
(解放軍第五醫(yī)院,銀川750004)
控哮涂膜劑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30例
郭燕蓉 茆建國 朱 蔚 鄭 媛 趙庭珠 魏 哲
(解放軍第五醫(yī)院,銀川750004)
目的 觀察控哮涂膜劑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將60例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及追訪1個月。以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鼻癢噴嚏鼻塞流涕及體征積分、哮喘控制水平分級情況、治療前后肺功能為臨床觀察指標,與本院傳統(tǒng)敷貼制劑進行比較,并對治療后安全性分析進行評價。結(jié)果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控哮涂膜劑穴位敷貼組對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中醫(yī)證候改善的總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敷貼對照組。結(jié)論 控哮涂膜劑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臨床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敷貼制劑。
控哮涂膜劑;穴位貼敷;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
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指同時發(fā)生的臨床或亞臨床的上呼吸道過敏和下呼吸道的過敏性癥狀,兩者往往同時并存[1]。過敏性鼻炎不僅可引發(fā)支氣管哮喘,也常使哮喘難以控制和管理。我們使用控哮涂膜劑穴位敷貼取得了良好療效。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選自2008年三伏天在我院行“冬病夏治”的患者共60例,符合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3]《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4])。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平均年齡(35.28±1.6),對照組30例平均年齡(33.75±1.8)。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統(tǒng)計顯示,兩組間在性別、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傳統(tǒng)貼膏)外用藥物(白芥子12g,甘遂6g,細辛6g,延胡索10g等)調(diào)配研粉后裝瓶密閉備用,使用時用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
1.2.2 治療組(控哮涂膜劑)外用藥物(穿山龍、白芥子、麻黃、細辛、甘遂等提取物、卡伯姆等制成)。
兩組主穴及治療方法相同如下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輔穴:脾俞(初伏、末伏貼)、腎俞(中伏貼)。
方法:患者取坐位,以上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5分硬幣大小藥膏,用5×5cm膠布固定于上述穴位,于每年三伏的初、中、末伏各貼1次藥,每次帖敷2~6h,3年為1個療程,期間禁食生冷、刺激、油膩食物及海鮮等發(fā)物。1個療程評定療效。
1.3 療效的評定
1.3.1 中醫(yī)療效的評定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5])
1.3.1.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控制: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zhuǎn),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3.1.2 中醫(yī)單項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及癥狀積分觀察患者咳嗽、咯痰、喘息、胸悶憋氣、氣短乏力、自汗畏風、畏寒肢冷、鼻癢、噴嚏、鼻塞、流涕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兩組對以尼莫地平法標準積分改善率判定療效:顯效:積分改善率≥51%;有效:積分改善率在50%~21%;無效:積分改善率≤20%。
1.3.2 西醫(yī)療效的評定
1.3.2.1 西醫(yī)療效總評價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3]及全球哮喘防治創(chuàng)議2006年版提出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級[6]
過敏性鼻炎采用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計分方法,癥狀計分:噴嚏(1次連續(xù)個數(shù));3~9個(1分);10~14個(2分);≥15個(3分);流清涕(每天擤鼻次數(shù)):4次(1分);5~9次(2分);≥10次(3分);鼻堵:偶有(1分);介于兩者之間(2分);幾乎全天用口呼吸(3分);鼻癢:間斷發(fā)作(1分);鼻癢有蟻行感能忍受(2分);鼻癢蟻行感難忍受(3分)。體征計分:下鼻甲與鼻底、鼻中隔緊靠,見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樣變,息肉形成(3分);下鼻甲與鼻中隔或與鼻底緊靠.下鼻甲與鼻底或與鼻中隔之間尚有小縫隙(2分);下鼻甲輕度腫脹、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見(1分)。
哮喘病情分為控制0分,部分控制4分,未控制6分。
以尼莫地平法標準積分改善率判定療效: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積分改善率≥51%;有效:積分改善率在50%~21%;無效:積分改善率≤20%。
1.3.2.2 治療1療程前后肺功能測定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及1療程后測定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呼氣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
1.3.3 安全性評價標準根據(jù)敷貼治療后皮膚出現(xiàn)的情況:無反應;皮膚輕度反應(包括潮紅、灼熱、發(fā)癢、刺痛等輕度表現(xiàn))、皮膚小水泡、皮膚大水泡、皮膚過敏(局部皮膚發(fā)癢、灼熱、刺痛,起紅斑、丘疹,甚至糜爛、滲出、潰瘍)。
1
.3.4統(tǒng)計學處理主要采取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
2.1 臨床療效觀察結(jié)果
2.1.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見見表1。
表1 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n(%)]
2.1.2 2組治療前后單項證候療效分析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2.1.3 2組治療前后哮喘控制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哮喘控制水平分級情況(n,%)
2.1.4 2組治療前后鼻癢噴嚏鼻塞流涕及體征積分比較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鼻癢噴嚏鼻塞流涕及體征積分比較(n,%)
2.1.5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肺功能情況(n,%)
2.2 2組治療前后安全性分析見表6。
表6 治療前后安全性分析(n)
中醫(yī)敷貼治療支氣管哮喘及鼻炎療法具有效果顯著、操作簡便和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特點[7-8]。其機理是利用天然藥物刺激穴位,促使藥物經(jīng)穴位由表入里,循經(jīng)絡內(nèi)達臟腑。它既有中醫(yī)中藥外治法特色,又符合現(xiàn)代藥理學皮膚給藥的趨勢。肺為陰臟,背屬陽,故取背部俞穴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肺俞有祛風宣肺通竅之功,心俞、膈俞疏通經(jīng)脈,調(diào)暢氣機;脾俞、腎俞健脾補腎,益氣升陽,共奏調(diào)和營衛(wèi),疏通經(jīng)脈,調(diào)暢氣機,振奮諸陽之效果。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之時,此時人體腠理疏松,經(jīng)絡疏通,氣血流暢,此時行“冬病夏治”貼敷療法,可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對過敏物質(zhì)的免疫耐受性,減輕變態(tài)反應,改善患者肺功能,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控哮涂劑來源于《中國驗方大全》、《寧夏中藥材標準》[9],結(jié)合我院肺病專科穴位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哮喘效果,進行改進而制成的涂膜劑,原驗方制劑穩(wěn)定性差,存放時間短,藥材用量大,使用不便;控哮涂劑是在原處方基礎上,進行工藝改進加工而成。涂劑中穿山龍為薯蕷科植物的干燥根莖,為寧夏地道藥材。用現(xiàn)代提取分離純化方法得到的穿山龍薯蕷總皂甙為主要成分制成的控哮涂膜制劑,(穿山龍薯蕷皂甙對氨水噴霧引咳法試驗,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有明顯的止咳作用;酚紅試驗法,小鼠使用總皂甙、水不溶性皂甙均有顯著的祛痰、平喘作用[10];另外麻黃開宣肺氣,發(fā)汗解表;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jié);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控哮涂抹膜劑對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患者穴位貼敷治療效果明顯,該改良劑型臨床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制劑,副作用小,使用安全、便捷。提供了一條中藥涂膜劑防治哮喘的非激素治療途徑。
[1]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Allergic diseases resour cecenter.Rhinitis and asthma:“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Posted:October 2004.(http://www.worldallergy.org/public/allergic_diseases_center/caras/).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4.
[3]中華耳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5]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4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1-66.
[6]Paul O,Byrne.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DB/OL][J].Hamilton:GINA Executive Committee,2006,[2007-7-11].
[7]郭燕蓉,茆建國.控哮涂膜與傳統(tǒng)三伏貼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0,8(3):189.
[8]郭燕蓉,茆建國.中藥配合三伏天控哮涂劑穴位敷貼治療變應性鼻炎12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3(8):51.
[9]曲馬伊,蘇曉梅.環(huán)麻滴鼻凝膠劑的制備及質(zhì)量控制[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6,22(5):312.
[1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寧夏中藥材標準[S].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73:12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7.028
1672-2779(2013)-07-0044-03
韓世輝
201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