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根
近年來,18F-FDG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CT融合圖像(FDGPET/CT)得到有效地運用,而且其對腫瘤的良惡性及臨床分期等具有良好的意義[1]。本文探討食管癌患者FDGPET/CT顯像SUV(max)與腫瘤術(shù)后病理分級的相關(guān)性,現(xiàn)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食管鱗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治療前均行食管鏡活檢,均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為食管鱗癌,對患者行新輔助放化療聯(lián)合根治術(shù)治療,術(shù)后行病理學檢查以及免疫組化分析。納入標準:患者均為初診患者,未出現(xiàn)聲帶麻痹或遠處轉(zhuǎn)移,血尿常規(guī)正常,無嚴重肝、心、肺疾病,無化放療史,無手術(shù)禁忌癥。其中男性56例,女性20例,年齡43 ~73歲,平均年齡為(56.3 ±12.1)歲。
應用GE Discovery LS PET/CT掃描儀進行檢查,檢查前嚴格禁食8 h,并控制血糖在8 mmol/L以下。PET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為顱底到股骨中段。CT和PET圖像數(shù)據(jù)導入Xeleris工作站,獲得CT及PET的矢、冠、軸狀和三維立體圖像及融合圖像,病變興趣區(qū)(ROI)包括腫瘤截面積2/3以上,病變興趣區(qū)檢測需避免對腫瘤邊緣和壞死區(qū)進行判斷,根據(jù)ROI選擇,并由計算器產(chǎn)生最大標準攝取值。
圖像由1名影像醫(yī)師對患者的信息進行設(shè)盲,并由另外2名影像醫(yī)師進行閱片,并獨立對各患者的結(jié)果進行判斷,并采用 ROI法進行食管鱗癌的 SUV(max)判斷,當患者存在多個病灶時,選擇其最大或者攝取值最高的病灶作為代表取值。
參考2000年WHO分類標準判斷術(shù)后病理分化,分為高、中、低分化,對于結(jié)果不一致的患者由病理科醫(yī)生討論決定。
應用SPSS 15.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SUV(max)與腫瘤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線性分析,病理分化與 SUV(max)的關(guān)系采用單因素分析。
FDGPET/CT對原發(fā)病灶的敏感性、準確性、特異性均為100%,患者均表現(xiàn)出FDG高攝取能力,SUV與腫瘤部位、腫瘤T分期、病理分化的關(guān)系見表1。腫瘤T分期、病理分化與SUV顯著相關(guān)(γ=0.453,P<0.05)。
表1 SUV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因素的相關(guān)性
近年來雖然食管鱗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趨勢并不顯著,仍然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既往對食管癌預后評估多依賴于腫瘤TNM分期,但此分期難以評估每位患者預后,惡性腫瘤的侵襲性、細胞增殖活性以及血管生成跟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2]。準確反應腫瘤侵襲性、增殖活性以及血管生成對患者的治療方式選擇及預后評估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食管鱗癌影像學檢測主要通過超聲、消化道造影、CT以及食管內(nèi)窺鏡超聲檢測等。這些影像學檢測方法對食管癌分期、診斷、治療選擇、療效評估及預后評估均至關(guān)重要。隨著治療方式的不斷改進,臨床對影像學檢查要求也不斷的提高,臨床檢查已從解剖學定位、定量的發(fā)展到反映各種生理甚至生化信息中。18F-FDG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CT融合圖像(FDGPET/CT)是1種功能性的代謝顯像技術(shù),其能夠準確的反映病變組織功能代謝的情況,從而有利于腫瘤良惡性的鑒別及腫瘤分級、分期的評估。初步研究顯示FDGPET/CT對肺癌、淋巴瘤、乳腺癌的分期及診斷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影像學方法[3],但對食管鱗癌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外近期研究示FDGPET/CT對食管癌的分期及診斷優(yōu)于CT及消化道造影等,SUV值作為1種半定量的指標,其不僅能夠被用于腫瘤良惡性中的鑒別,初步研究還顯示SUV值能夠反映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由于惡性腫瘤分化程度與糖代謝水平密切相關(guān),SUV值本身就是反映腫瘤葡萄糖代謝的半定量指標,因此SUV值高度可能能夠一定程度的反映惡性腫瘤患者的病理分級,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多數(shù)學者研究認可[4]。本課題對SUV值與食管鱗癌患者病理相關(guān)性進行了研究,并進一步探討SUV值與食管鱗癌病理分級的相關(guān)性。
SUV值與食管癌相關(guān)性研究中,Hatt等[5]對T1~T3的患者采用FDGPET/CT顯像SUV(max)可早于CT發(fā)現(xiàn)惡性病變。張慧瑋等[6]對3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FDGPET/CT顯像SUV(max)進行掃描是灌溉,并對術(shù)后患者大體病理標本基本一致。我們發(fā)現(xiàn)T2~T4期SUV 均值分別為(11.43 ± 5.48)、(15.54 ± 5.43)、(23.21 ±4.93),而且其中 T2期與 T3、T4期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通過本臨床研究我們認為對食管癌患者采用FDGPET/CT顯像SUV(max)不僅能明確分期和判斷預后,同時可采用FDGPET/CT顯像SUV(max)進行食管癌治療方案的制定,并對放療靶區(qū)進行精確的勾畫參考價值。
[1]Tixier F,Le Rest CC,Hatt M,et al.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zed by textural features on baseline18F-FDG PET images predicts response to concomitant radiochem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J〕.J Nucl Med,2011,52(3):369.
[2]Wu N,Pang LW,Chen ZM,et al.Tumour length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J〕.Chin Med J(Engl),2012,125(24):4445.
[3]Kim DJ,Kim JH,Ryu YH,et al.Nodal staging of rectal cancer:high-resolution pelvic MRI versus18F-FDGPET/CT〔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1,35(5):531.
[4]鄭 曦,馬 宏,吳欽穗.P53蛋白和Ki-67蛋白在食管鱗癌癌前病變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40(3):243.
[5]Hatt M,Visvikis D,Pradier O,et al.Baseline18F-FDG PET image-derived parameters for therapy response prediction in oesophageal cancer〔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1,38(9):1595.
[6]張慧瑋,趙 軍,左傳濤,等.TrueX與OSEM重建方法對腫瘤病灶SUV測量的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2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