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霏 (安徽省宣城中心醫(yī)院,安徽 宣城 242000)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用于解除髖關節(jié)疼痛,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恢復患者關節(ji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將我院收治的22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體會進行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住院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齡47~89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5例,股骨頸骨折17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14例,半髖置換8例。
22例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術后疼痛得到明顯減輕,能獨自下地行走。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護理工作者需要多與患者和家屬進行術前交流,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對手術的原理和安全性進行詳細的講解。
3.1.2 術前準備:因該類手術患者基本為高齡患者,各系統(tǒng)臟器功能衰退,對手術耐受力與年齡增大成反比,尤其伴有各種內科疾病者更增加手術風險性。因此,術前應全面檢查,對患者全身情況和手術耐受力做出正確評估,積極處理合并癥,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情況,力爭早期手術。
3.2 術后觀察及護理:注意生命體征的觀察。給予患者床邊心電監(jiān)護,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保證機體組織的有效灌注。將患者的術側肢體外展15°~30°中立位,將患者兩大腿之間放置一梯形軟墊,使上下肢呈分開狀態(tài),避免肢體出現(xiàn)內旋、內收動作[1]。切口引流保持負壓有效,注意觀察引流量、顏色、性質變化,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或血凝塊阻塞,經(jīng)常擠壓引流管。觀察患者肢體遠端的血運情況,若存在肢體遠端青紫或浮腫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處理,避免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
4.1 預防壓瘡:患者因長期臥床,身體可能在某些部位由于長時間受壓而導致皮膚壞死引起壓瘡。因此,應定期對患者進行翻身或采用“濕潤療法”,有研究證實,濕潤能促進創(chuàng)面上皮細胞形成,加速肉芽組織的生長和創(chuàng)面愈合[2],有條件者可使用氣墊床。
4.2 感染:由于換髖的患者一般都是中老年,且術后需臥床休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一般都需要留置尿管及血漿引流管,因此,易發(fā)生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對于此類患者,應嚴密觀察切口處有無紅、腫、熱、痛。給予患者拍背,告知多飲水,指導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有效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如有留置尿管和負壓引流管,指導患者多飲水,保持尿管及血漿引流管的通暢,引流裝置應低于床面20~30 cm,防止尿液和血漿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藥物。
4.3 預防假體脫位:假體脫位與手術入路、術中假體的放置,體位護理不當、早期功能鍛煉不得當或不正確的翻身有關。術后給予患者穿“丁”字鞋或皮膚牽引,雙大腿放置一軟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颊甙肱P位時屈髖應<90°。為患者翻身或搬動患側時,應將患側髖關節(jié)整個托起,避免患者內收、外旋、過度屈髖,以防脫位。
4.4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手術完畢回到病房后,立即在其患肢下墊一軟枕,將患肢抬高,直到患者可以下地活動為止[3];密切觀察肢體腫脹及疼痛情況;指導患者術后要盡早開始踝關節(jié)的運動,并且不使用止血藥;遵醫(yī)囑給予患者使用抗凝藥物。
5.1 康復指導內容
5.1.1 術后當天:麻醉過后即可做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jié)的運動,指導患者家屬被動按摩患肢,由足尖至大腿1次/2 h,10 ~15 min/次。
5.1.2 術后第1天,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踝關節(jié)背伸、趾屈運動每1次/2 h 1組,10~15 min/次。
5.1.3 術后第2~3天:髖外展并增加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屈伸訓練??梢蚤_始直腿抬高鍛煉,一開始患者或許不能完成上述動作,可在患肢足跟下墊一軟枕,評估患者情況保護下站立訓練,下地,將患肢腿移到床下,防止患側髖關節(jié)外旋。將助行器放在患肢旁,向床邊移動身體,健側腿順勢下床,將身體轉正,扶助行器站立。開始患者站立訓練應在助行器保護下短時站立,患肢部分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2次/d,5~10 min/次。
5.1.4 術后第4天:繼續(xù)并加強以上練習,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把患肢體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起,坐起時雙手后撐,膝關節(jié)屈曲不超過80°,坐位時練習包括伸髖、屈髖、屈髖位內外旋練習,坐位時練習時間不宜過長,3~4次/d,15~20 min/次,坐位是髖關節(jié)最容易出現(xiàn)脫位和半脫位的體位,因此,術后早期患者以躺、站或行走為主。保護下站立,患肢伸直練習腳趾、腳后跟的抬高離地鍛煉,2~3次/d,15~20 min/次。
5.1.5 術后第5~7天:使用助行器,在保護幫助下進行步行練習,練習前先將重心穩(wěn)定、先邁出患側腿,再將健側腿跟上,如此循環(huán),并逐漸延長步行練習距離。體位轉移練習如上下床、椅子上的起坐練習等。
5.1.6 術后2周內:以恢復正常髖關節(jié)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以上康復訓練。
5.2 出院后康復練習:出院后繼續(xù)以上功能鍛煉,鍛煉時根據(jù)患者情況以患者耐受疼痛為原則。術后6周內要給患者講明康復的重要性,使其堅持康復訓練,避免導致髖部過度前屈、內收、內旋或外旋的不良運動,做到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患側;不要坐沙發(fā)或矮椅;坐位時,不要前傾;不要彎腰屈髖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在患者開始下床完全負重訓練時,叮囑陪護謹防患者跌跤,以免引起假體周圍骨折或關節(jié)脫位;注意避免早期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避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鞋底不要過滑以防跌倒,預防關節(jié)脫位、假體松動,定期復查?;颊咄耆祻秃罂蛇M行適當體育活動,如散步,騎車、跳舞,并保持適當體質量。
全髖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康復的重要性正逐漸被大家重視。術前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術后注意事項、功能鍛煉的方法、并發(fā)癥的危害程度。功能鍛煉可增加肌力,有利于關節(jié)穩(wěn)定。早期功能鍛煉可促進關節(jié)內及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肌肉力量,預防關節(jié)囊粘連和萎縮,如果鍛煉不當,關節(jié)的功能往往恢復不滿意。因此,應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加強主動鍛煉,配合被動訓練,可降低術后的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盡快滿足患者參與日?;顒蛹安糠稚鐣顒拥男枰?。
[1]武香麗.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4):142.
[2]陳 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171例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療,2011,18(32):132.
[3]陳 睿,許燕杏,林巧如,等.康復訓練程序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2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