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明水在陽明后學中的地位論考

    2013-02-17 17:38:02鄧名瑛
    江西社會科學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明水學說陽明

    ■潘 攀 鄧名瑛

    陳明水(1494-1562),名九川,字惟浚,號明水,江西臨川人,是王陽明的第一代親炙弟子,也是江右王學較早的學者,有“撫州為姚江之學者,自九川始”①一說。明水多次親臨師門,親受師教,深得陽明學說要旨又不乏創(chuàng)見,并與同門廣為論學,在鄉(xiāng)積極講學,推動陽明學說的發(fā)展。因此,明水是陽明后學中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是陽明后學發(fā)展的重要參照,在陽明后學中占有重要一席。但是,陳明水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應有重視,至今研究者寥寥,不僅少有專門的研究專著或文章,有關(guān)宋明理學通論的著作對其也少有提及,使其幾乎淹沒于歷史塵煙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本文試從明水與陽明的交往、明水推動陽明學的發(fā)展等方面對陳明水進行重新審視,還原其在陽明后學中的應有地位。

    一、陳明水與陽明關(guān)系密切,全面把握了師說

    陽明雖然弟子甚眾,但是能真正完整透徹地領(lǐng)悟陽明學宗旨的人并不多,正如王龍溪所言:“一時及門之人,各以質(zhì)之所近領(lǐng)受承接,人人自以為有得。乃者儀刑既遠,微言日湮,吾黨又復離群而索居,未免各執(zhí)其方,以悟證學,不能圓融洞徹,歸于大同。”②陳明水也有同感:“陽明發(fā)明良知之學,而流傳未遠。諸賢各以意見攙和其間,精一之義,無由睹矣!”[1](第7冊,P531)以至于“猖狂者參之以情識,而一是皆良;超潔者蕩之以玄虛,而夷良于賊”[2](《證學雜解》,P325),流弊叢生。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第一,陽明的教學方法多變。陽明教授學生并不像當今學校教育這樣系統(tǒng)授課,而是在不同的時間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授以不同的內(nèi)容,同時,他本人的思想在“致良知”正式形成以前一直處于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之中,這就導致一般的學生難以從整體上把握住陽明思想。第二,學生的資質(zhì)不同,經(jīng)歷相異,這就使得他們即便在學習相同的內(nèi)容時也基于自身情況而有不同的理解,最終各執(zhí)一偏,誤解了陽明的本意。第三,有許多后學并未得到陽明的面授,而是由陽明的一些親傳弟子再授的,這些授者在講授時也往往根據(jù)己意對陽明思想作了具有個性化的解讀,可能偏離了陽明宗旨,這也必然使受者不能了解到真正的陽明思想。這些原因說明要真正全面透徹地理解陽明學說,必須與陽明有著較為深入的交流、探討,與陽明關(guān)系親疏如何,便成為其能否真正領(lǐng)會陽明學說精髓的重要因素。

    在諸多陽明后學中,得陽明親傳親授者并不多,而與陽明多次面對面論學的就更少。陳明水恰恰是為數(shù)不多的與陽明有著深入當面交流的學生之一。據(jù)考證,陳明水至少有五次親臨師門,得陽明耳提面命:

    第一次,1515年(正德十年,乙亥),“九川初見先生于龍江”[3](卷下《陳九川錄》,P245)。

    第二次,1519年(正德十四年,己卯),“再見先生于洪都”[3](卷下《陳九川錄》,P246)。

    第三次,1520年(正德十五年,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3](卷下《陳九川錄》,P253)。

    第四次,1521年(正德十六年,辛巳),正月,陽明居南昌,陳明水從侍?!耙蝗?,先生喟然發(fā)嘆。九川問曰:‘先生何嘆也?’”[4](卷三十四《年譜二》,P1412)

    第五次,1524年(嘉靖三年,甲申),“先生侍陽明于越”,是年,“復命道出浙東,又與東廓鄒君秘約復見陽明先師,竟所未聞?!盵5](卷首《禮部郎中陳明水先生墓碑》,P5)

    五次親臨陽明,陳明水在“格物”、“誠意”等重要范疇以及什么是良知、如何致良知等問題上與陽明進行了深入探討、切磋。在陽明的精心點撥下,明水對身、心、意、知、物的關(guān)系問題,工夫的動靜問題,良知與致良知的關(guān)系問題等等陽明學說的重要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破數(shù)年之疑”[3](卷下《陳九川錄》,P247),較為完整地理解了陽明學說,避免了將良知學引向歧途。

    除此之外,陽明去世后,陳明水在1528年又與聶雙江??獭秱髁曚洝贰kp江在《重刻傳習錄序》中說:“間嘗與陳友惟濬重加校正,刪復纂要,總為六卷,刻之信閩,以廣先生之覺焉?!盵6](卷三,P2)另外,1535 年(嘉靖十四年),陳明水又“出越拜陽明先師墓,為經(jīng)理其家政”[5](卷首《禮部郎中陳明水先生墓碑》,P5)。這些經(jīng)歷,無疑有益于陳明水再次進一步認識、理解、領(lǐng)悟師說。

    正因為陳明水與陽明有著如此親密的關(guān)系,才比其他許多王門弟子更為深刻地領(lǐng)悟了師說,并得到時人的贊許,明代著名詩人、享有“嘉靖八才子之首”美譽的王慎中便如此贊道:“陽明先生倡道東南,江西之士從之獨多。最賢而能得其傳,亦不數(shù)人,臨川明水陳公其一也?!盵5](卷首《明水文集序》,P2)

    當然,對陽明學說執(zhí)其一偏者,在總體上促進了當時哲學的繁榮發(fā)展,但卻又墮入“猖狂”“玄虛”(劉宗周語)之弊,有違陽明真精神。陳明水恪守師說,雖有保守之嫌,卻有助于對流弊的糾偏,維護了正道。

    二、陳明水勤于問學,助推陽明“致良知”學說的最終形成

    正所謂教學相長,陳明水在領(lǐng)受師說的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陽明本人的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比如,陳明水在向陽明的問學過程中就推動了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形成。

    陽明以“致良知”概括其內(nèi)涵宏富的哲學思想,對“致良知”這一命題頗為看重,稱其為“千古圣學之秘”、“孔門正法眼藏”、“學問頭腦”等等,所以,“致良知”是陽明哲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然而,明確提出“致良知”三字,卻是在他晚年③。在此之前,陽明的思想主要針對宋儒“心理為二”、“知先行后”、“心外格物窮理”等問題而集中于對“心即理”、“知行合一”、“誠意之教”等命題的思考,雖然其中也對良知問題有一定的領(lǐng)悟,但還不深入,更沒直接拈出“致良知”三字。正如其弟子錢德洪記載:“先生嘗曰:‘吾良知二字,自龍場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盵4](卷四十一《序說·序跋》,P1747)陽明明確提出“致良知”命題,主要是正德十五年(1520年,陽明49歲)在江西和弟子討論之后的結(jié)果。陽明對此曾提過:“致知之說,向與惟濬及崇一諸友極論于江西,近日楊仕鳴來過,亦嘗一及,頗為詳悉?!盵4](卷五《文錄二》,P211)“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學之秘。向在虔時終日論此。”[4](卷五《文錄二》,P222)“惟濬”就是陳明水,“致知”就是“致良知”。陽明這兩段話指出了他在江西虔州(今贛州)的幾個月時間里,和陳明水等弟子集中討論了“致良知”學說,為最終完整地提出“致良知”之教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chǔ)。這說明,陳明水參與了或者說見證了陽明“致良知”學說最后形成的重要過程。

    當然,陽明“致良知”學說主要是他個人多年學問不輟、勤于思考及對人生周遭經(jīng)歷不斷反思積累而成的結(jié)果。與學生論此,表面上也主要是在解答學生提出的一系列疑問,然而,陽明也正是通過給學生們的解答使“致良知”思想得以呈現(xiàn)。師徒之間一問一答,相互磨蕩砥礪,刺激思想火花的迸發(fā)。正是在層層疑問當中,在不斷的解答中,“致良知”的豐富內(nèi)涵得以一一展示,而陳明水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學者。陳明水以提問的形式推動了陽明對本體問題的深入思考。

    正德十五年,陽明住在江西虔州,陳明水前往拜會問學,所問所答皆圍繞“良知”與“致良知”展開。正是在這一次與陳明水的論學中,陽明將良知與社會個體的關(guān)系問題、致良知的方式方法及致良知需要注意的問題都有較為透徹的說明。比如,關(guān)于良知與個體的關(guān)系問題及致良知的方法問題:

    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wěn)當快樂處?!?/p>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間有個訣竅?!?/p>

    曰:“請問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wěn)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闕?!盵3](卷下《陳九川錄》,P253)

    本段是陳明水向陽明請教有關(guān)工夫問題的對話,陽明先以“致知”二字簡略概括了達致本體的工夫要領(lǐng)。接著,以“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一句點明良知與個體的關(guān)系:良知不是懸空而存的外在于人心的某物,而是內(nèi)在于人心的天理,是人人具有的本體。因此,做工夫,不是向心外求天理,而是內(nèi)向于己心。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也明確將良知與本體畫上了等號。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期,王陽明并沒有將本體歸結(jié)為良知,而是以誠意為本體。然而,如果“強調(diào)‘意’的本體意義時,‘心之體’的地位便發(fā)生了動搖”[7](P60)。陳明水也看出了這一點,或者說,他在以“意”為本體做工夫時,遇到了難題,為此,他反饋給陽明:

    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誠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體驗,覺得意之誠偽,必先知覺乃可。以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工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只是物欲蔽了。須格去物欲,始能如顏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后問希顏,希顏曰:‘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糯ㄔ?‘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盵3](卷下《陳九川錄》,P246)

    本體決定工夫,有什么樣的本體就有什么樣的工夫,當陳明水按陽明所授的“以意為本”做格物工夫時,卻產(chǎn)生了“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的疑惑,請教他人也沒得到答案。除陳明水外,后來的劉宗周也指出其中的不足:“先生(陽明)解《大學》,于‘意’字原看不清楚,所以于四條目處未免架屋疊床至此。”[8](P108)劉宗周直言陽明對誠意問題未闡釋清楚,前后矛盾。陳明水的質(zhì)疑及劉宗周的批評在一定程度揭示了陽明在誠意學說上還有未圓滿之處。劉宗周是陽明死后才出現(xiàn)的人物,自然不能對陽明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而陳明水當面請教,不能不說他在一定程度促進了陽明對本體這一問題做更進一步的思考。也正是在不斷思考之后,陽明最后將本體歸結(jié)為良知。

    不難看出,正是在對陳明水等后學的釋疑中,陽明以“良知”取代“誠意”,突破了前期繼承孟子而來的舊解,明確確定了良知的本體地位,完成了他自以為傲的“致良知”學說?!爸铝贾彼枷氲男纬梢矘酥局柮魉枷氲淖罱K成熟,以至于他在晚年總結(jié)自己的學術(shù)生涯時,也集中于“致良知”上:“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4](卷二十六《續(xù)編一》,P1091)所以,陳明水對陽明“致良知”思想的最終形成確有助推之功。

    三、陳明水富有創(chuàng)見,豐富發(fā)展了陽明學說

    從總體上而言,陳明水謹守師門矩鍑未偏離王門宗旨,但不等于他墨守成規(guī),毫無創(chuàng)見。而陽明思想雖然博大精深,但在言詞上卻較為精煉簡潔,為后人的多向度發(fā)揮提供了可能,這也是造成王學末流偏離正道的原因之一。事實上,陳明水在繼承師說的基礎(chǔ)上,也不乏極有見地的新創(chuàng)見。以“獨”這個范疇為例,“獨”通常和“慎”一起構(gòu)成“慎獨”一詞表達人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慎獨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之《大學》、《中庸》,主要是指個體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要求和規(guī)范,其中的戒慎恐懼之“慎”,更多地是強調(diào)一種謹慎敬畏的修養(yǎng)態(tài)度,這為后世各大儒者所認同,而對“獨”字的解讀,后儒之間卻存有差異。

    漢代鄭玄與唐代孔穎達將“慎獨”之“獨”釋為“單獨”、“獨自”④,側(cè)重于對個體隔離于外界獨自一人時的存在狀態(tài)的描述,并未涉及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精神內(nèi)涵。南宋朱熹對《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作注時,釋“獨”為“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這里的“獨知”,指人的內(nèi)在思維活動,即個體從內(nèi)心進行省察反思,自覺意識到“幽暗”的內(nèi)心深處“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的即將萌發(fā)的違背天理的欲念,并當下作出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和抉擇,“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從而守護住純正之天理(道德本心)。因此,在朱熹的語境中,“獨”字更側(cè)重個體內(nèi)心道德判斷的獨立性。王陽明將“獨”、“知”二字合而為一,從而賦予其“良知”意,與朱熹單純作為意識領(lǐng)域的認知活動相比,良知意義上的獨知有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突破了形下領(lǐng)域的知覺活動這一局限,而上升為形上之道德本體。不過,陽明話語里的“慎獨”之“獨”可謂是“獨知”的簡稱,“獨”字本身仍偏重個體自身一己之意。

    陳明水在繼承了王陽明慎獨這一工夫論思想的同時,也更進一步賦予“獨”字本身的良知意義,從而在前人基礎(chǔ)上對慎獨思想有了新的闡發(fā),在眾多的慎獨思想中有了與眾不同之處。陳明水慎獨思想的獨特之處,表現(xiàn)在他對“獨”字的獨到解釋:“無善無惡,與物無對,故謂之獨?!盵5](卷一《答羅念庵》,P33)“無善無惡”是指超越形下世界善惡相對的“至善”。陽明曾明確地指出:“至善是心之本體?!盵3](卷上《徐愛錄》,P5)“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是絕對純粹的善,謂之“至善”,而形下視域之善與惡相對,當超越這種相對之善與惡,也就無所謂善與惡,因此,“無善無惡”即是對良知本體的一種規(guī)定,揭示了良知本體的至上性?!芭c物無對”中的“無對”相對于“有對”而言,“有對”指相對立、有區(qū)別之意,“無對”指不與它物相對立,高高在上,獨一無二又遍在于萬物,說明“道”的絕對性與普遍性。陳明水以“無善無惡,與物無對”來界定“獨”,就是視“獨”為良知,同時,又有獨一無二的含義,實質(zhì)上在前人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突出了良知本體的至高無上性和絕對性。將“獨”解為良知,既使“獨”有了更深的內(nèi)涵,也使“慎獨”工夫有了更為明確的指向。陳明水在“獨”字上的創(chuàng)見,無疑是對陽明良知學說的重要補充。

    四、陳明水積極與朋友論學及收徒傳道,傳播、推廣了陽明學說

    陽明學說在中國儒學史上擁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這既因他本人的思想宏富博大,也得益于其弟子的傳播、推廣,陳明水在此方面也功不可沒。為宣傳推廣陽明的良知學說,陳明水可謂不遺余力,他“深悟良知奧旨,暇日與群諸生及鄉(xiāng)之耆英,相與講究性命,拳拳以成就人才為己任,嘗奮學之不克遷也”[5](附錄《臨川遷學報功祠記畧》,P175),“與海內(nèi)諸豪俊推衍良知格致之學,以善己淑人,而不自以為倦也”[5](附錄《曾佩祭明水文》,P172)。與朋友講道論學及收徒傳道授學是陳明水積極傳播陽明學說的集中體現(xiàn)。

    陳明水朋友甚眾,與師門中的許多人都有來往,或當面討論,或書信切磋,在學術(shù)問題上互動密切。單從《明水陳先生文集》收錄的情況來看,陳明水寫與他人的論學書信有83份,涉及50余人,包括王龍溪、聶雙江、羅念庵、鄒東廓、錢緒山等儒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僅存的這些書信中,可以看見陳明水與朋友們就陽明學說中的許多重要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探討,比如“良知寂感”問題,“工夫動靜”問題等等。通過討論辯駁,層層剖析,從不同角度對陽明學說的內(nèi)涵加以展示。

    以“良知寂感”問題為例,聶雙江和羅念庵認為良知是一虛寂之本體,將寂感二分。與此相應,得出“心有定體”的結(jié)論,從而提出致虛守寂、主靜的工夫主張。陳明水則堅持寂感一體、體用一源的觀點,認為“心無定體”,主張事上做工夫。在給羅念庵的書信中,陳明水便表達了自己的主張,并對羅念庵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說:“吾輩學問大要,在自識本心,庶工夫有下落,不致枉用精神、自生起滅耳?!蛐臒o定體,感無停機。凡可以致思著力者,俱謂之感,其所以出思發(fā)知者,不可得而指也。故欲于感前求寂,是謂畫蛇安足,欲于感中求寂,是謂騎驢覓驢。”[5](卷一《答羅近溪(實為羅念庵)先生》,P31)針對陳明水的批評,羅念庵回應道:“‘夫心無定體,感無停機。凡可以致思著力者,俱謂之感,其所以出思發(fā)知者,不可得而指也?!^心有感而無寂,是執(zhí)事之識本心也。不肖驗之于心,則謂心有定體,寂然不動是也;感無定機,時動時靜是也?!盵9](卷六《答陳明水·庚戌》,P201)羅念庵從時間的維度來說明感有動靜之分,這又與陳明水“感無停機”的觀點相悖,于是又去信辯駁,陳明水以做夢與水波為喻,駁斥羅念庵感寂二分的觀點同時論證了自己寂感不分的主張⑤,可謂言之鑿鑿。

    當然,之所以在心體等問題上有了不同的觀點,是由于各人基于不同的視角所致。至于二者孰是孰非,則不能妄加論斷。然而,若要以陽明思想為標準來判定,陳明水的觀點與陽明更為契合。陽明說:“未發(fā)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后內(nèi)外而渾然一體者也。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寂然感通也?!盵3](卷中《答陸原靜書二》,P180)陽明以良知收攝寂感,賦予寂感統(tǒng)一于一體的特性,陳明水的“寂感一體”正合此意。

    同門友朋之間辯論,陳明水“駁辨尤嚴”[10](卷八《答歐陽南野太史·二》,P240)。正是通過這些辯論,陳明水對師說進行了更深入的闡釋,使陽明學說的精深內(nèi)涵得以更為完整的展示。同時,也促使對方對自己的觀點做更進一步的論證,從而拓展了陽明學的發(fā)展向度??偟膩碚f,無論他們的觀點怎么樣,陳明水通過和友朋們的學術(shù)論辯從整體上提升了陽明學說的影響力。

    除了論學,陳明水還積極講學,“倡道東南,經(jīng)范人師”[5](附錄《李萬實祭明水文》,P172)。拜其為師者,人數(shù)甚眾:“拜門為弟子者,后先千百人”,“以格致之學淑天下”[5](附錄《七學生數(shù)百人合奠明師文》,P174)。陳明水經(jīng)?!爸v學垂教,欽聽環(huán)席”[5](附錄《游日章祭明水文》,P171),“經(jīng)學明道、德育教人”[5](附錄《刻明水陳先生文集后序》,P170)。通過講學授業(yè),陳明水使陽明學說得以傳播、推廣,因此,聶雙江稱贊道:“東南士人類知陽明先師之學,先生大有力焉?!盵5](序《禮部郎中陳明水先生墓碑》,P6)

    綜上,與同時代的學者相比,陳明水的思想雖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然而,陳明水作為江右王學的第一代門人,在陽明學說的發(fā)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正如時人所言:“其于良知之學,不以老壯窮通易其守,遭險而不失,負謗而不回,商榷闡明、展轉(zhuǎn)訂正之功獨多?!盵5](附錄《陳明水先生本傳》,P178)推動了陽明學說的發(fā)展,在中國儒學發(fā)展史上寫下了深重的一筆,在陽明后學中理應享有應有的地位。

    注釋:

    ①《四庫全書總目》所錄《明水文集》提要。

    ②《龍溪先生會語》卷一《沖元會紀》,明萬歷四年查鐸刻本。

    ③據(jù)錢德洪所撰年譜,陽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在他50歲時,然而,據(jù)陳來考證,是在49歲。

    ④鄭玄注“慎獨”為“慎其閑居之所為”,孔穎達將“慎獨”疏解為:“故君子慎其獨者,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其獨居言,言雖獨居,能謹慎守道也?!?《禮記正義》)

    ⑤詳細內(nèi)容參考《明水陳先生文集》卷一,《答羅念庵》。

    [1](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2冊)[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3](明)王陽明.傳習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明)陳九川.明水陳先生文集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七十二)[M].濟南:齊魯書社,1997.

    [6](明)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七十二)[M].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7]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8](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4冊)[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

    [9](明)羅洪先.羅洪先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0](明)聶豹.聶豹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明水學說陽明
    關(guān)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科學(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明水(甘新界)至哈密段公路高速預檢稱重系統(tǒng)設(shè)計
    高中生物錯題集建立的實踐研究
    定心冰糖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杲杲冬日陽明暖好時光
    羅陽明:大瑤山里的年輕博士
    金色年華(2016年7期)2016-02-28 01:39:02
    墻頭記
    四川文學(2015年5期)2015-12-16 12:24:23
    馬克思無產(chǎn)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湖口县| 内丘县| 海晏县| 利津县| 武安市| 墨竹工卡县| 乐东| 绥化市| 香格里拉县| 莱阳市| 临洮县| 怀远县| 万盛区| 拜城县| 榆树市| 临武县| 阳东县| 潼关县| 望奎县| 临颍县| 布拖县| 巴楚县| 遂川县| 紫阳县| 赤城县| 台安县| 宁波市| 灌南县| 杨浦区| 通化市| 浮山县| 家居| 温宿县| 教育| 玛曲县| 囊谦县| 宜良县| 唐河县| 锦州市| 明星|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