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朝霞,李海星,侯彩霞,任華良
(太原理工大學 學生處,山西 太原 030024)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獲得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上大學對年輕人而言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和改變,他們對嶄新的大學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但進入大學校園后外在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使新生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是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2];太原理工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測報告也表明,大一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的心理問題是適應能力問題,因此應重點做好新生的新環(huán)境適應工作。
新生環(huán)境適應工作中團體輔導對于改善大學生適應能力有重要意義[3]。團體輔導是運用團體的情境,設計出活動、課程、內(nèi)容,用來預防個體在發(fā)展階段中,因碰到各類問題所引發(fā)的一般性困擾[4]。本研究擬采取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方式對新生進行心理干預,探索其對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
研究對象:選取太原理工大學大一新生班級兩個,專業(yè)相同,輔導員老師也相同,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實驗班有27人,男生17人,女生10人,對照班有25人,男生17人,女生8人。在新生入學第一個學期對實驗班進行為期2個月共8個單元的團體輔導,每周進行一次,每次1.5~2小時,對照班則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活動。
研究工具:采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該量表是方曉義等人在國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編制的。它由7個分量表構成,分別為人際關系、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與自我適應和滿意度,共有60個項目,5個選項,采用自陳作答方式。大學生適應量表總分由各題得分相加而得,各適應分量表的分數(shù)由屬于該分量表的項目的得分相加而得,分數(shù)越高,說明適應現(xiàn)狀越好。量表總的α值(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9,重測信度為0.996,量表具有很好的構想效度、區(qū)分效度和實證效度[5]。
實驗程序:(1)選定實驗對象。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團體輔導前《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測量工作。(2)制定團體輔導方案。方案以大學新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基礎,輔導主題為小組建立、自我認識、自我接納、人際提升、問題解決、情緒探索、生涯規(guī)劃、成長分享。(3)進行實驗,開學后第7~14周對實驗班開展團體輔導。(4)進行團體輔導后對實驗班、對照班按照《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內(nèi)容進行測量及實驗班自我評估工作。(5)數(shù)據(jù)分析。將問卷結果建立數(shù)據(jù)庫后運用SPSS1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實驗班、對照班前測和后測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評估班級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和作用。
班級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適應能力的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班級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適應能力得分比較(M±SD)
注:t1值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前測比較,t2值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比較,t3值為實驗班前后測比較,t4值為對照班前后測比較;*P<0.05,**P<0.01。
由表1可見,實驗班和對照班適應能力的前測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實驗班后測總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均高于對照班后測得分。尤其是適應能力總均分和校園生活適應均分顯著高于對照班;實驗班適應能力總均分、人際關系、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及滿意度因子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得分。具體討論如下。
1.實驗班與對照班前后測比較
從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測比較來看,二者在干預前基本一致,存在同質(zhì)性;從二者的后測比較來看,實驗班在總體適應能力上,尤其是更獨立地去適應外在環(huán)境的能力顯著好于對照班;從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后測比較來看,實驗班擇業(yè)適應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后測分數(shù)比前測均有所提高,而對照班擇業(yè)適應能力分數(shù)變化不大、學習適應能力分數(shù)下降,說明班級團體輔導有利于新生在擇業(yè)適應和學習適應能力方面的提高。
2.實驗班前后測比較
從實驗效果來看,班級團體輔導在實驗班實驗前后適應能力的提高上效果最明顯。其中人際關系因子后測得分非常顯著地高于前測得分,說明班級團體輔導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極大地提高了成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它為成員營造了一個互動的團體環(huán)境,使他們對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多了解,也促進了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適應能力總均分、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及滿意度因子后測得分均顯著高于前測,說明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也起到以下作用:一方面使新生能更好地定位自身的角色,能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更獨立地去適應外在環(huán)境;另一方面喚醒了他們的生涯興趣和合理分配時間的意識,有利于新生樹立長遠的理想和目標、更高效地學習和生活;此外,團體活動還舒緩了新生在平時緊張學習和生活中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通過新生在以上幾方面適應能力上的提高,增進了他們對大學生活整體的滿意度和適應能力。
實驗班學習適應、自我適應后測得分均高于前測得分,雖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與對照班學習適應能力分數(shù)下降相比較,實驗班的分數(shù)反而有所上升,說明團體輔導活動對成員的學習適應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因為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相對寬松,新生對大學老師的授課方式還沒有適應,如果學生本身自制力差,時間抓得不緊或注意力過多分散,都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動力,就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提高學習適應能力,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6];而自我適應涉及自我及人格的完善,或許需要學者更深度的心理探索工作。自我適應能力經(jīng)過輔導后是否能有顯著提高,包括對整個實驗的長期效果進行追蹤,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完善。
實驗班學生自我評估情況見表1。
>
由表2可知,實驗班新生認為,班級團體輔導的最大作用在于獲得心理成長和更多地了解了他人;其次是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豐富了生活;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際溝通,還有生涯意識的開啟:對將來的職業(yè)有了更多思考。實驗班自評情況結合輔導員老師的評價可知,新生的學習非常緊張,但適時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使大家感覺很放松、很快樂,他們也更愿意參與班級和學院的活動。實驗班同學是這樣描述參與活動的感受:“全班同學的心也不知不覺間拉進了許多”、“使我們的集體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團體活動見證了我們大一剛來的所有心理成長”、“團體活動讓我丟掉了包袱,放松了心靈,直面問題并勇于解決”、“我們學會了奉獻,學會了分享;收獲了友誼,收獲了自信;更加了解人生的意義,對未來有了更好的規(guī)劃”。
本次研究表明:實驗班在心理干預后,總的適應能力要好于對照班,有利于新生在擇業(yè)適應和學習適應能力方面的提高;新生各項適應能力分數(shù)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人際溝通方面,說明班級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新生適應能力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此外,班級團體輔導也使新生獲得了心理成長與發(fā)展、促進了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有利于生涯意識的建立、班級凝聚力的加強,值得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海星,劉 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0(1):31.
[2] 楊艷玲.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03.
[3] 張新奎,王 衛(wèi).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生適應能力的作用研究[J].學理論,2010(31):271-272.
[4] 黃惠惠.團體輔導工作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6.
[5] 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6-97.
[6] 鐘向陽,韓云金,張 莉.班級團體輔導對高校新生的影響力研究[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