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休閑活動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而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也陸續(xù)進入各個高校,尤其在體育專業(yè)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師生的歡迎。文章在分析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意義的基礎上,探討了課程
的設置與實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校體育專業(y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設置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3(c)-0000-00
千百年來,人類不斷加大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力度,雖然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卻也使自然環(huán)境受到破壞,并使人們的生活逐漸遠離自然。然而,人類遠離大自然的現(xiàn)代生活,使現(xiàn)代人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況,回歸大自然成為人們生理與心理上的迫切需求。因而,自助旅游、戶外運動等健身休閑活動成為一種時尚,在這種背景下野外生存生活訓練進入了大學校園。在此,文章針對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的設置與實踐,作如下論述。
1 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意義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是一種時尚的體育運動,人們在山區(qū)、孤島、荒漠等遠離居民點的野外環(huán)境中,進行保存生命并維持身體健康的訓練,是一種依靠個人的努力與集體的團結合作而不完全依賴外界供給的野外運動活動。
目前,我國大學生在身心健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適應能力較差的問題,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較差,存在畏難心理;第二,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善與人交往的問題,習慣于自我封閉,經(jīng)常感到孤獨,并且缺乏集體榮譽感;第三,大學生普遍存在經(jīng)歷的磨難少的問題,受到一點挫折便可能一蹶不振;第四,大學生普遍缺乏環(huán)保意識,雖然近年來環(huán)保問題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然而大學生中有意無意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仍然時有發(fā)生;第五,大學生普遍存在身體處于亞健康的問題,雖然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身體素質要高于大學生的平均水平,然而同樣存在著身體素質較弱、毅力差等問題。
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能夠有效改善上述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身體健康水平,鍛煉大學生學會生活、學習和生存以及適應環(huán)境、挑戰(zhàn)自我的能力,磨練他們的意志,使學生學會團結協(xié)作,養(yǎng)成堅韌的思想品質,從而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與素質,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從而促進體育專業(yè)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2 課程的設置與實踐
2.1 課程的設置
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需要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的總目標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依靠學生個體與團隊的努力,實現(xiàn)生存生活的目標,從而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意志,使學生的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并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課程的分目標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適應社會等多方面的子目標:運動參與目標是通過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意識;運動技能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關于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個人的生存生活能力;身體健康目標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毅力、耐力、意志力等品質;適應社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合作、應變、競爭等意識和能力。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涉及體育學、生物學、教育學、醫(y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課堂內容設置需要涵蓋理論知識、實踐練習兩個方面。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先要讓學生學習野外生存技巧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校園內外的山林、湖泊等資源進行實踐練習,在經(jīng)過模擬訓練后可以根據(jù)教學條件適當組織學生進行真實的野外綜合訓練。
在理論學習方面,需要涵蓋基本裝備使用、戶外醫(yī)學知識、安全紀律教育、生活用具的制作、環(huán)境保護教育等內容,本文僅簡述一二:預測天氣,學生需要掌握近山模糊、魚躍出水面、冬天雷鳴等將有雨的預測技巧,掌握遠山可見、朝陽燦爛等天氣將晴朗的預測技巧,以及春天吹南風需小心雪崩等天氣預測技巧;繪制地圖,在野外生存需要繪制線路圖,學生應掌握確定方向的技巧,并能夠在行進中記錄、繪制,將目標物詳細標注在線路圖上;生理防范,學生需要掌握中暑、凍瘡、老繭與水皰、疲勞與酸痛、熱昏厥等的預防與護理,例如為預防熱昏厥應保持適當?shù)男菹⒐?jié)奏,多補充鹽水等等;求救方法,學生需要掌握放煙法、光信號等野外求救方法,例如白天使用鏡子反光求救;露營,學生應掌握露營的方法,帳篷應朝向南面或東南,盡量避免選擇山頂、溪旁、棱脊,帳篷內不應有易燃品,搭帳篷的地面應平整、堅實,等等。
在實踐練習方面,需要涵蓋各種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訓練,結合實際環(huán)境安排實踐練習,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的山林等資源。在身體素質訓練方面需要通過長跑、游泳和攀爬云梯以及工具制作、自救互救等練習進行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的訓練,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輕與重、一般與速度的力量練習,逐漸增加耐力訓練的時間、強度,等等。在運動練習中,需要循序漸進,以免訓練強度過大造成學生身體的損傷。在心理素質訓練方面,需要注重學生意志力、團結協(xié)作精神等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戰(zhàn)勝艱難困苦、超越自我的信心與勇氣。在實踐練習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例如利用現(xiàn)有的單雙杠進行攀爬云梯的練習,利用樹枝、模板等進行穿越沼澤的練習。
2.2 課程的實踐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實踐,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安全教育為基本原則,將野外活動常識、生活技能、活動技能、安全意識等作為實踐的重點,綜合考慮學校內外的資源條件,在做好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的前提下,組織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
課程的實踐離不開野外裝備的配備與教學環(huán)境的支撐,野外裝備包括背包、指南針、風雨衣等野外生活、活動裝備,教學環(huán)境需要盡量貼近真實的野外環(huán)境,并確保教學的安全性。
課程的實踐離不開合理的評價體系,目前多數(shù)高校將評價內容分為基本理論
、基本技術、平時表現(xiàn)和實踐能力,終結性的評價的比重較大而過程性、綜合性的比例較小,對學生進步幅度、情緒體驗等內容的重視不夠,并且缺少對學生的肯定和學生的自評。
目前,雖然我國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課程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學生、教師、體育教育、社會效應,然而多數(shù)學校還存在課程體系有待完善、師資建設與教學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野外實踐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需要有針對性的逐一改善和加強。
3 對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設置與實踐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yè)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普遍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從師資培養(yǎng)、課程設置、教學環(huán)境營造、安全教育四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3.1 師資培養(yǎng)
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多數(shù)體育教師對這門課程不夠了解,目前還缺乏專業(yè)機構進行師資的培訓,導致師資培養(yǎng)與教學需要不匹配。因此,高校體育需要積極、主動的為體育教師提供自學、進修的條件,支持教師學習教學所需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師資隊伍。
3.2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需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綜合考慮教學資金、可利用資源等因素,根據(jù)自身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既有自然資源,并考慮學生的具體需要來設置課程。根據(jù)學生體能測試、心理測試的成績對學生分級,并尊重學生的意愿進行分班,對不同的班級采取有側重性的教學。
3.3 教學環(huán)境營造
高校需要加大經(jīng)費投入,為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提供必要的教學環(huán)境,以免因教學環(huán)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甚至是安全。高校的各級領導和體育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對于體育專業(yè)教學的積極意義,為該門課程提供盡量高水平的教學基地、教學裝備和師資培訓支持。
3.4 安全教育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由于在復雜、陌生的環(huán)境中開展,存在很多可能威脅師生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在課程設置與實踐中需要以安全為第一準則,無論是理論知識教學還是實踐練習,都需要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前提下進行。不僅要簽署安全協(xié)議,還要購買人身意外險,教師要做好課前勘察與應急用品的配備、野外通訊設備的檢查等各種安全事故預防、應急措施。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專業(yè)中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為保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提高課程實踐的實效性,還需要做好師資培養(yǎng)、課程設置、教學環(huán)境營造、安全教育等工作,才能真正發(fā)揮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對體育教育及體育生健康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賓金生.基于生命教育視角下野外生存運動與大學生情商培養(yǎng)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2] 王桂忠,邱世亮.野外生存教育課程的野外實訓設計與實施[J].體育學刊,2010,(01).
[3] 姜麗.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2).
[4] 馮亞,季瀏,汪曉贊,陸樂.國內外學校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
[5] 姚小敏,余玲.普通高校學生開展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