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學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踐證明,導學式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參與能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率,對實現(xiàn)高中歷史課教學目標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導學式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92-01
一 導學式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
從素質(zhì)教育的角度看,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存在以下問題:
在教學模式上,往往不能結合高中歷史教育的特點,進行一種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師離不開“灌輸—考試”的基本模式,學生離不開“識記—應試”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評價上,往往重視結果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因而出現(xiàn)片面地以學生的書面試卷分數(shù)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對學生則缺乏實踐活動狀況的評價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高中歷史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受到影響。實施素質(zhì)教育,顯然需要歷史教師對既定的高中歷史課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diào)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
二 導學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ù)
第一,從教育學角度看,導學式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正確的學生觀的基礎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認知和智力開發(fā)方面來說,學生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發(fā)展的主體;從思想品德教育來說,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健康成長的主體。因此,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是高中歷史課教學改革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二,從心理學角度看,導學式教學模式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就會樂于開動腦筋對它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探索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辨,課堂氣氛會由此變得活躍,從而打破原有的“滿堂灌”的沉悶格局。
第三,從實踐角度看,中學高中歷史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將所學內(nèi)容在知行方面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導學式教學會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學、討論、啟發(fā)程序中,通過其自主學習、自由發(fā)表見解,不斷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導學式教學程序及其實施過程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對講授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造,是一種既不重教也不重學的“夾心族”。其教學流程圖式:自學教材→討論交流→啟發(fā)指導→練習總結。
1.自學教材
這是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內(nèi)容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學教材,完成作業(yè)目的是在這一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向學生闡明自學的意義和要求,引導學生編擬自學提綱,安排好課堂自學時間,調(diào)控好教學進度。通常自學教材安排在課前或課外,但這既占用了學生作息時間,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課內(nèi)提出幾個思考問題后,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預習,效果是較好的,在學生自學教材時,教師應巡回指導,了解學生中的情況,存在的難點、疑點,有利于講課中有針對性地更好地因材施教。
2.討論交流
這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正式啟動階段。旨在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相互探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及獨立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的能力。通過討論可以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通過討論可以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為培養(yǎng)能學習、會學習、有創(chuàng)見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課堂討論題目來源有二:一是在自學教材過程中,學生間對某個問題的認識發(fā)生分歧,或者對課本結論提出懷疑時,教師不作正面回答,將分歧點或疑點交給學生討論。二是教師在備課中,根據(jù)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討論題。
3.做好對學生討論的啟發(fā)指導
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要尊重學生。作為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個性、知識等現(xiàn)狀,把師生關系確定為平等的關系,共同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使他們能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shù)囊龑?,耐心地說服教育,使課堂討到和諧而有成效。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興趣,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討論進程加以調(diào)控,并不時地把討論氣氛引向和諧、激烈,避免討論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氣氛而停止。
4.第四階段,練習總結
通過練習、復習、小結、行為訓練等,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納入已有的體系中去,并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行動。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在每節(jié)課后布置一定量的書面作業(yè),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更達不到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歷史作業(yè)需要注意多樣化,既有口頭、書面,也要注重實踐活動。
第一,加強閱讀指導,開拓學生視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運用理論知識,聯(lián)系社會熱點,開展演講比賽,指導小論文寫作。
四 導學式教學模式運用的幾點說明
高中歷史課教學導學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有利于落實素質(zhì)教育的教學模式。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方面,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精心組織;另一方面,又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立崗.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