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感悟力的培養(yǎng)是歷史教師應當承擔的責任。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從幾個方面出發(fā),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悟力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培養(yǎng) 學生 歷史感悟力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91-01
歷史作為一個民族興衰演變的記錄,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過去和未來。作為初中學生,不但要有數(shù)理化的知識,更應該有歷史的感悟力,能夠從歷史中感知事情發(fā)展演變的本質(zhì),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能夠堅定自己的信仰。有了歷史感悟力,就像是人有了靈魂。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悟力呢?
一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立足生活,體察歷史
歷史就是生活事件的串綴,學習歷史就要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分析和觀察重要的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對這些事件的感悟力,我們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寫一些小體會,經(jīng)過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就會形成細心體察歷史的習慣。例如,分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的成功發(fā)射,512汶川地震,兩會的召開,十七大等,通過培養(yǎng)學生寫歷史感悟,學生的歷史興趣明顯提高,歷史感知能力增強,歷史敏銳度增加。作為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感悟中去引導啟發(fā)學生,例如,一位學生在天宮一號成功發(fā)射的感悟中有這樣一段話:“老師,這有什么意義呢?我們?yōu)槭裁匆サ窃履兀吭铝辽鲜裁匆矝]有,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錢用來建設學校,要知道我們連學生宿舍也沒有呢?!边@樣的感悟可以使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上的許多東西,可以知道從學生的角度怎么認識這樣的歷史事件。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事件入手,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感悟能力才能不斷得到鍛煉。
二 教會學生對歷史質(zhì)疑反思
歷史的記載有太多人工斧鑿的痕跡,有許多歷史被人為地篡改了,不是變得過于美好高大,就是變得過于渺小猥瑣。作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對歷史大膽質(zhì)疑,盡量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不會反思的人生就是無意義的人生”。人類因為質(zhì)疑和反思而不斷進步。沒有質(zhì)疑的歷史是盲目的歷史,這樣的歷史也就失去了其真實性,歷史教學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懷疑是一切進步的原動力,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作為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大膽質(zhì)疑的教學環(huán)境,鼓勵學生針對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對于學生那些有悖常識的提問和與眾不同的思維,教師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對于學生提問中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鴉片戰(zhàn)爭對我國的影響有哪些,它使我國當時的社會體制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鴉片戰(zhàn)爭使我國從此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是一個封建社會,那么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帶著這個疑問,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也促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歷史,從而使學生的歷史感悟力得到開發(fā)。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呢?第一,要保護學生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在課堂上,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教師要在肯定的前提下去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有的學生在分析袁世凱時沒有像其他學生那樣說袁世凱是一個賣國賊,而是從袁世凱的性格特點入手,從他的軍事才能、政治野心等層面作了分析,把人物放入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中去考慮。有的學生對于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提出了質(zhì)疑:“為什么孫中山在眾望所歸的情況下還要把大總統(tǒng)的位置讓給袁世凱呢?”教師就要一點點剖開歷史讓學生感悟革命黨人為了國家的前途退步求全的政治胸襟。這樣,在教學中有質(zhì)疑,有解決才能有進步。
第二,教師要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對于學生來說,課本就是權威性的東西,什么都以課本上的為準,但我們要告訴學生,權威性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東西,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對歷史的認識可能也會變得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作為學生要用通法通則去分析歷史,在對歷史真相的探究中感悟歷史。例如,對毛澤東的評價,我們不能去神化毛澤東,要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他。對于一代梟雄曹操,不能讓學生僅憑《三國志》就把曹操定位成大奸大惡之人,要告訴學生歷史編纂者的漢室正統(tǒng)觀念使得曹操的形象被進行了丑化和歪曲,真實的曹操也同樣同情人民疾苦,對東漢末年戰(zhàn)亂四起的社會有著深深的憂慮,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進取精神,“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抱負這都是學生應該知道的。
三 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歷史事件,培養(yǎng)歷史感悟力
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是無數(shù)個小的歷史事件的堆積,只有把這些小的歷史事件分析透了,才能對大的歷史事件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嘗試啟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和多側面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敏銳感悟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走入歷史,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感受和體會。可以嘗試開展“假如我是xxx”的活動,讓學生以歷史事件的親身體驗者來感知人物和歷史。例如,對于二萬五千里長征,不能僅僅讓學生的感悟停留在對革命者戰(zhàn)勝艱難的精神敬仰上,還要讓學生從中體會革命者堅定的革命信仰,樂觀的革命精神,堅如磐石的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用心找尋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感悟力的方法和契機,只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感悟力,歷史教學才真正具有意義。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