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內涵,從活動主體而言,應當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從內在結構而言,應當包括課程的邏輯結構、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本文提出的體育課程微觀“三重結構”的三維立體形式是進行教學設計的有力依據,它的內在核心是“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這一立體結構中,能充分體現三者互相連接、互為依存的“三重結構”思想,在微觀上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是絕對統(tǒng)一的。
【關鍵詞】體育課程 微觀三重結構 內涵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10-02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在新《課程標準》頒布以前,經歷了七次課程標準與大綱的改革。在這50多年里,雖然遇到過許多曲折和失誤,但課程改革始終在曲折中向前發(fā)展,并且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尤其是1979年揚州會議后,提出了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基本目標,自此之后的20年間,一直成為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建設和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視人的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成了指導體育課程實踐的主要依據,體育課的“三段式”微觀結構成為課堂設計的主要途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了“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任務。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體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課程標準和綱要。如在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體育健康課程標準》,2003年又頒布了《普通高中體育健康課程標準》,為體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奠定了基礎。
回顧過去強調“三段式”微觀結構的體育課程時期,人們往往片面強調生理結構,漠視了體育課程心理結構的存在,造成了片面對學生追求運動成績的提高和體質的發(fā)展,而忽略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發(fā)展。新課改實施以來,它強調了對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可又一定程度地忽視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鞓方逃⑶榫敖逃冉逃砟钜塍w育課程,一方面豐富了體育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有些教師由于過分強調“快樂”、“情景”(心理結構),忽視體育的生理結構地位,同樣給體育教育實踐帶來了消極影響。
如果脫離了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客觀實際而構建的體育課程的微觀結構,在實踐中是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研究體育課程微觀“三重結構”,對體育課程的設計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同時,對豐富和發(fā)展體育課程理論,促進我國課程理論建設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體育課程微觀結構
1.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含義
從體育課程縱向結構來看,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科書屬于體育課程的宏觀層次;教科書之外,包括學校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教師制定的具體實施計劃等則屬于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層次。因此,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含義就是指“由理念和目標向操作化轉移的層次”。這種在理論上的相對劃分,對行政部門而言,應該更多地著眼于對課程的宏觀管理與調控,而在微觀操作化層次上,則要把主動權更多地交給學校和教師,這是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所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過去那種統(tǒng)得過死的、僵化的課程管理模式,也才能推動體育課程改革和我國體育課程建設的步伐。
2.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參與主體
體育課程微觀結構的參與主體,應該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部分,三者共同完成體育課程的目標和任務,是微觀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學生以及他們的體育課程學習愿望與規(guī)劃撇在課程的外面,遵循著《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科書→學?!處煛ü噍敚W生的思路,那么,不管新《課標》怎么改,“學生主體”論多么強調,卻都是虛擬的,課程改革必然回歸到傳統(tǒng)的窠臼。所以在微觀操作層面上,學校要根據自身的體育資源,開列出可能開設出來的教學內容清單,學生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制訂實施方案,走“學?!鷮W生→教師”的模式是值得考慮的。
3.體育課程微觀“三重結構”
課程是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雙重結構”是指課程在微觀上必然存在著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存在著學生掌握課程內容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關系,即既具有邏輯結構,又具有心理結構,是所有課程的共性。
最早提出課程“雙重結構”理論的是美國學者泰勒。體育課程微觀“三重結構”演繹于“雙重結構”理論,是由我國體育課程論專家顧淵彥教授提出的。他認為,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學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藝性;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所以,學生學習過程始終是與生理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運動過程的生理變化導致的學習方式變化更要受到關注。因此,體育課程不像一般啟智類學科那樣只具有雙重結構,而應當包括“邏輯關系、心理關系和生理關系”在內的“三重結構”。即:(1)以學科邏輯結構為依據的形式結構;(2)以學生生理發(fā)展為依據的實質結構;(3)以學生心理發(fā)展為依據的實質結構。
體育課程“三重結構”的見解,是符合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質和課程特點的。由于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以及它的技藝性,決定了體育課程微觀邏輯結構中的知識技能體系,不會像一般啟智類學科那樣的“符號”型知識技能體系,而是與生理活動相聯(lián)系的運動技術技能知識體系;體育課程微觀心理結構,也不會像一般啟智類學科那樣以符號性邏輯思維為主的心理結構形態(tài),而是以運動技藝為特征的形象邏輯思維為主的心理結構形態(tài);體育課程的目標與結果也不會像啟智類學科那樣,最終獲得的是由“符號型”知識技能轉化而來的經驗,而是由身體練習過程而獲得的體育知識技能和三維健康。如果抽掉了體育課程的生理結構,不僅邏輯結構、心理結構失去了載體,體育課程也失去了特性和應有的功能。
由此可見,在體育課程微觀結構中,邏輯結構、心理結構、生理結構缺一不可。其中,邏輯結構它體現的是體育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體現的是課程內容的可接受性,課程目標、任務的特殊性。
二 體育課程微觀“三重結構”形式探討
雙重結構理論是從課程的微觀上揭示:課程都有邏輯結構和心理結構。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織著融合在一起。如果忽視了課程的邏輯結構,只是片面地強調心理結構,就會造成課程內容的貧乏;如果只是強調邏輯結構,忽視心理結構,又不適宜一般兒童學習。半個多世紀以來,雙重結構理論,對指導人們進行課程設計、制訂教育實施方案、指導教學活動,起著十分有益的作用。顧淵彥教授根據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質,在心理結構層面上,分離出生理結構這一課程微觀結構要素,形成為“三重結構”思想。即:在體育課程微觀上都具有邏輯結構、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三個結構要素。“三重結構”是課程最基礎的結構層次。在體育課程中,課程的邏輯結構、生理結構、心理結構,彼此也是協(xié)調地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三個要素(或稱三個維度)發(fā)生厚此薄彼現象,則會對教學效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重結構”在教學上的應用,必須考慮它可能存在的結構形式。
1.塔型形式
體育課程“三重結構”形式之一為塔型形式,見圖1。這一結構形式特點是:把某個要素放在塔基,一個要素在中間(中介),一個要素放在塔尖,三重結構呈塔狀形式。如果把邏輯結構放在塔基,心理結構放在中間(中介),生理結構放在塔尖,則會形成過去的“三段式”結構。如果把邏輯結構放在塔基,把生理結構作為中介,放在塔的中間,把心理結構作為最高層次,放在塔尖,則會形成片面強調“快樂體育”的狀況。這種形式對教學效果不會理想,所以,塔型形式并非是“三重結構”的理想結構形式。
2.等邊三角型形式
等邊三角型形式,見圖2。它把“三重結構”中的三個要素看得比較均衡,邏輯結構、生理結構、心理結構各占一條邊,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這種形式比較符合“三重結構”的內涵,因為,邏輯結構、生理結構、心理結構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誰是基礎、誰是塔尖問題。但它是平面圖形,隨時可能發(fā)生因某一要素的偏廢而導致圖形變形。同時, 表示課程指導思想的三角形中心部分不明確,可以代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也可以代表片面強調增強體質時的“課課練”,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它也不是一種理想的結構形式。
3.星型形式探討
課程標準頒布以后,形成了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它可能產生兩種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星型形式。它的原點是三維健康觀為基礎的“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但是這種形式三個維度成放射性排列,互不影響,反映不出三個維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重結構”基本建構思想,所以是不完美的。
4.三維立體形式探討
三維立體結構形式意味著三個維度各占一個平面,它的內在核心是“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在這一立體結構中,能充分體現三者互相連接、互為依存的“三重結構”思想,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三重結構”形式。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能不完全成為正方立體形式,但是在整體上不會影響“三重結構”的整體功能。因此,這一結構形式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結構形式,并力求達到正方立體水平。
三 微觀“三重結構”對體育課程建設的價值功能
“三重結構”模式,不論你有意識地去理解或者無視它的存在,在教學實踐或課程設計中始終是存在的,人們在不自覺地應用當中,由于把握不好三者的關系,容易發(fā)生結構上的偏差。當我們強調生理結構時,必然會影響邏輯結構和心理結構的功能。如果強調生理結構時,它會削弱課程的邏輯結構和心理結構的作用,使這一形式變形。因此,提出“三重結構”思想的功能主要在于,使人們從自發(fā)應用提高到自覺應用,從慣性思維提高到理性思維,對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三重結構”思想客觀地存在于體育課程微觀結構之中,完整地理解“三重結構”內涵,可以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減少盲目性,提高自覺性。
“三重結構”思想是進行教學設計的有力依據。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的設計,必須考慮邏輯結構、生理結構、心理結構的和諧與均衡,使之盡可能地達到正方三維立體形式的要求。
運用“三重結構”思想指導教學實踐。在課的組織和教法中,用“三重結構”思想不斷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使教學活動達到比較完美的水平。
“三重結構”思想豐富了體育課程理論研究的內容,優(yōu)化了傳統(tǒng)的雙重結構理論。
運用“三重結構”思想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師角色意識,從傳統(tǒng)的競技運動教育觀轉變?yōu)槿S健康觀;由傳統(tǒng)的教學“統(tǒng)帥”,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互動的參與者和學習伙伴。
五 結束語
“三重結構”思想對教師們在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中,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相應的價值功能,愿大家拓展思路,加強觀摩與多元化交流,為貫徹《課程標準》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季瀏、胡增華.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邵玉玲、史曙生、顧淵彥.體育課程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3]泰勒.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曲宗湖、顧淵彥.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5]曲宗湖、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6]曲宗湖、顧淵彥.體育課程的約束力和靈活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7]顧淵彥.體育課堂中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J].體育教學,2006(4)
[8]顧淵彥.體育教學的基本結構與單元構建[J].中國學校體育,2006(12)
[9]顧淵彥.體育實踐類課程學科性質所引發(fā)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6(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