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謀取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等特征。文章對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查分析,并著重于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志愿服務,幫助更多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增長才干、鍛煉能力,營造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氛圍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 服務動機
1 概述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志愿服務已成為大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一種直接途徑。如何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志愿服務,幫助更多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增長才干、鍛煉能力,營造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氛圍,是現階段值得研究的問題。
本次關于“新興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志愿服務基本情況”的調研,共抽取南京市金陵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20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96份,其中男生115人,女生81人;2011級57人,2010級76人,2009級63人。調查對象分布在三個年級。
課題研究的作用和意義:
本課題以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志愿者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其參與動機和參與效果進行深入調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和探索,全面探討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志愿者的參與動機,更好地發(fā)揮志愿者的作用。
1.1 理論意義
聚焦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內的志愿服務項目——教育活動,豐富了活動內容;聚焦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對這一特殊成人群體的參與原因、參與后的變化等狀況的描述,揭示具體的參與動機,關注其思想變化和精神訴求;分析研究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志愿者的參與動機,建立動機與效果的相關性,試圖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理論推動作用。
1.2 實踐意義
揭示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真正原因,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提高其積極性;揭示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后的個人效果,肯定其價值,宣傳其效果,加深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動員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
2 志愿服務的基本情況
2.1 新興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對志愿服務者活動的關注狀況
通過圖1,我們可以看出57%的受訪大學生偶爾關注志愿服務活動,23%的受訪大學生則經常關注志愿服務活動,僅有3%受訪大學生表示從不關注。另,在表2中,可以看出74.5%的受訪者都有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這說明大多數當代大學生愿意參加到志愿服務當中去。
2.2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途徑
我們了解到大學生可能會從多個渠道了解到志愿服務,從表3中顯示出有50%的受訪者是通過學校組織的,學校組織作為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說明在大學校園里,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另外也有一部分學生會自己主動了解志愿服務活動,有意識去了解,這也說明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在不斷增強。
2.3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個人動機差異
從表4中我們可以得出,受訪的大學生中有37%認為志愿服務活動可以促使個人服務意識的增強,其次有3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可以累積自己的經驗,但是同時也有小部分的大學生覺得純粹是覺得好玩以及是為了獲得補貼。
2.4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收獲
從圖5中我們可以得出,有23.5%的受訪者覺得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能夠使得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好;分別有20%覺得自己能夠更加樂于助人、奉獻自己的愛心和覺得自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但也有21.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沒什么變化和收獲。
2.5 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自豪感
從圖6,我們明顯看出,絕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當一名志愿者是值得自豪的,我們很高興地了解到當代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活動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志愿服務意識并不薄弱。
2.6 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活動對日后的影響
從表7中可以看出,有70%的人認為,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后有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并且會更加的樂于助人;有27%的人認為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后,不覺得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情;另外極少數人則認為自己在志愿者活動后是與志愿服務沒有什么關系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大部分人在志愿服務后都獲得了志愿服務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 現今新興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志愿服務基本情況的總結
3.1 分析
根據調查可以得知,80%的學生會關注志愿服務,74.5%的學生都參加過志愿服務,大多數大學生愿意參加到志愿服務當中去,而且對于志愿服務活動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有較強的服務意識,以成為一名志愿者為豪。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參加次數不滿5次的人數占57.1%,說明一半以上的同學不能堅持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xù)性不強。
3.2 結論
首先,作為宣傳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構,高校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同學們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不夠強烈,志愿服務文化氛圍不夠濃郁。
其次,大多數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活動意義重大,在參加志愿服務后都獲得了相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認為自己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變得更加樂于助人、樂于奉獻,同時,提高了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增強了個人服務意識、積累了經驗。這說明不管是主動參加還是被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客觀上,活動都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促進大學生的成長。
4 調研結果啟示
為使更多大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繼承和發(fā)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幾點改進:
第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大學生志愿者陣營。通過志愿服務講座、志愿活動宣傳組織、總結表彰等形式,發(fā)現、選拔、培養(yǎng)一批志愿服務活動骨干力量,以此為抓手,不斷增強廣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積極認識,廣泛征集有志愿服務意愿的學生,拓展他們參加志愿服務的途徑。
第二,高校充分發(fā)揮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作用,努力轉變自上而下的活動組織模式,通過營造志愿服務文化氛圍、提供志愿服務活動的相關平臺和保障制度、鼓勵學生自覺成立志愿服務團隊,培養(yǎng)自下而上的活動需求,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志愿服務團隊深入探索活動長效機制和青年志愿者管理辦法,為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發(fā)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三,積極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學生個人素質、能力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加入志愿服務團隊;建設志愿服務團隊的有效管理、考核模式,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開展;加強志愿服務活動的總結、交流和表彰工作,通過宣揚優(yōu)秀典型、先進事跡交流會、頒發(fā)志愿服務證書等活動,進一步幫助志愿者明確認識活動意義和個人收獲。
參考文獻:
[1]陳文冬.大學生志愿者行動的現狀及參與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南京市四所高校的調查[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4.
[2]李三陽.湖南省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5.
[3]王超.志愿服務動力機制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