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將魯迅輯校古籍的主要研究成果分為集部古籍、小說文獻、子史典籍、鄉(xiāng)邦文獻及魯迅與文獻學、古籍整理關(guān)系等五類,逐一加以述評。指出已有研究集中于考述具體文獻、宏觀總結(jié)魯迅輯校古籍的學術(shù)活動等兩方面,雖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有選題冷熱不均、缺乏申發(fā)其學術(shù)史意義的研究、研究深度與細密度仍有提高余地等問題,總體而言,輯校古籍研究仍是魯迅研究中較薄弱的領(lǐng)域之一。
[關(guān)鍵詞]魯迅 輯佚 ???古籍整理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新文化運動無可爭議的核心人物,對他的研究早在其生前就已展開,時至今日,研究成果已極為豐富,涵蓋了其生平、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等諸方面??梢哉f,魯迅研究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最為成熟和發(fā)達的專門領(lǐng)域。
由于魯迅在歷史上更多是以文學家、思想者的面目出現(xiàn),因此研究者也將絕大部分精力投注于對“文學家魯迅”、“思想者魯迅”的考察,“學者魯迅”的受關(guān)注程度明顯遜于前兩者,因此對于魯迅學術(shù)活動的研究較少,而對魯迅輯校古籍的研究尤顯稀少。與其他領(lǐng)域相比,這一領(lǐng)域研究起步晚,成果數(shù)量少。以下擬對已有研究分類擇要評述。
1 魯迅輯校集部古籍的研究現(xiàn)狀
魯迅曾多次??薄讹导?,加之他對“魏晉風度”的偏愛,是以魯迅輯校《嵇康集》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汪和《關(guān)于魯迅先生手稿<嵇康集考>》[1]、陳夢韶《關(guān)于魯迅遺著<嵇康集考>》[2]寫作于手稿發(fā)現(xiàn)之初,簡略介紹了手稿情況,考證出該稿系魯迅執(zhí)教廈門大學期間為《廈大國學》所作。徐文玉《<嵇康集考>發(fā)現(xiàn)記》披露了手稿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細節(jié) [3]。
趙英《魯迅校錄<嵇康集>》細致梳理了魯迅校書的時間脈絡(luò)[4]。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嵇康集>手稿》全面考察了各種魯迅校本手稿,結(jié)合《魯迅日記》等材料,考證魯迅校書史事,將其校書方法歸納為“研究所校之書的版本源流,慎重地選定校勘底本”,“據(jù)實際情況,確定??辈僮骶唧w方針”兩點[5]。
相比之下,魯迅?!渡蛳沦t文集》的受關(guān)注度明顯遜色。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沈下賢文集>》是僅有的重要成果——考述該書的各種魯迅校本,復原魯迅校書過程[6]。
2 魯迅輯校小說文獻的研究現(xiàn)狀
魯迅對小說文獻(尤其是古小說)系統(tǒng)性、開創(chuàng)性的整理研究,是他對小說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成果當推《古小說鉤沉》,該書本身又是輯佚著作,因此成為魯迅輯校古籍研究的最大熱點。
《古小說鉤沉》的重要研究者首推林辰?!豆判≌f鉤沉》是未完全之作,在篇目次第、輯錄年代、原始規(guī)劃等基本問題上均存在不明點,林辰先后撰寫了《關(guān)于<古小說鉤沉>的輯錄年代》、《<古小說鉤沉>所收各書及其作者考略》、《魯迅計劃中<古小說鉤沉>的原貌》、《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的成就及其特色》(均收入所著《魯迅述林》)[7],考證細密,廓清了諸多疑點,結(jié)論堅實可信。
其他較為活躍的研究者則有顧農(nóng)、趙英。顧農(nóng)針對《古小說鉤沉》的系列論文,較為系統(tǒng)地討論了該書的成書過程、編纂體例、成就不足等諸多問題[8-10]。趙英《未曾發(fā)表過的魯迅撰<說目>》披露了之前秘藏的魯迅手稿,更揭示出魯迅在《古小說鉤沉》上未為人知的工作[11]。此外,趙英《籍海探珍——魯迅整理祖國文化遺產(chǎn)擷華》是迄今僅有的探討魯迅與傳統(tǒng)典籍文化關(guān)系的專著,書中以相當篇幅考述了多種魯迅輯校之書,重在理清魯迅輯校各種古籍的時間脈絡(luò),對《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著墨尤多[12]。
此外,陳龍通過對具體書籍的實際比勘和版本調(diào)查,考證了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所用典籍的版本問題[13]。朱成華等人以札記方式訂正了《古小說鉤沉》的錯漏及整理本的點校訛誤[14-18]。李柏、趙偉則對《古小說鉤沉》所收的具體書籍進行了校勘學方面的訂正辨疑[19-20]。
《唐宋傳奇集》是魯迅小說文獻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受關(guān)注度卻遠不及《古小說鉤沉》。顧農(nóng)《關(guān)于<唐宋傳奇集>手稿》考察了該書編纂過程、文獻成就等問題點,是最主要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21]。
除了針對具體文獻的個案研究,宏觀式的總括研究也是魯迅輯校小說文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維培《魯迅在古代小說文獻學上的貢獻》通過《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論述魯迅在構(gòu)建中國古代小說文獻學基礎(chǔ)的學術(shù)成就[22],葉樹聲《魯迅輯佚小說探微》則側(cè)重于總結(jié)魯迅輯錄小說文獻的方法[23]。
3 魯迅輯校子史典籍的研究現(xiàn)狀
在魯迅輯錄的史部古籍中,《謝承后漢書》較為重要且部帙較大。盧芳、湯穎儀《沒有被忘卻了的工作——以魯迅先生輯校的謝承<后漢書>為限》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對《謝承后漢書》的歷史淵源、魯迅輯佚的過程、方法和成就予以綜合考察[24]。
在子部典籍中,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輯本<范子計然>等五種》以魯迅手稿為研究依據(jù),論及《范子計然》、《魏朗子》、《任奕子》、《志林》、《廣林》等5種古籍的魯迅輯本,考述輯錄時間,論述魯迅輯本的價值成就[25]。
對于魯迅校本《嶺表錄異》,學界研究相對較多,其中以顧農(nóng)的系列論文最為重要,其研究風格與前列顧氏諸文相同,側(cè)重于史事梳理與價值述評[26-27]。李春桃《<嶺表錄異>及其校本》首先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清理了該書的基本情況,然后考述魯迅校書過程,并具體比較了魯迅校本與商壁、潘博校本的優(yōu)劣[28]。
此外,魯迅輯校的多種子史典籍(如《云谷雜記》、《虞預晉書》等),或尚未有研究,或僅流于一般介紹。
4 魯迅輯校鄉(xiāng)邦文獻的研究現(xiàn)狀
對于鄉(xiāng)邦文獻的持久關(guān)注與精心整理,是魯迅生命中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在魯迅輯校的鄉(xiāng)邦文獻中,以《會稽郡故書雜集》最為知名,因此相關(guān)研究大多以此書為題。林辰《<會稽郡故書雜集>是怎樣的一部書》對該書的性質(zhì)、纂集緣起做了提綱挈領(lǐng)的介紹[29]。趙英則利用各種魯迅手稿本,考索該書的編纂經(jīng)過[30]。李亮《魯迅與<會稽郡故書雜集>》細致論述了該書的編纂動機、收書范圍與原則、纂集過程、輯校成就等問題[31]。劉思源《關(guān)于<會稽郡故書雜集>》描述了該書編纂刊刻過程中的細節(jié)[32]。
在對魯迅輯校鄉(xiāng)邦文獻的研究中,綜論性研究占據(jù)了相當比重。李亮指出鄉(xiāng)邦文獻是魯迅學術(shù)的起點,魯迅輯校鄉(xiāng)邦文獻雖未脫出傳統(tǒng)學術(shù)的范圍,但其中蘊含著學術(shù)轉(zhuǎn)型的因素[33]。邱永山則闡述了魯迅研究鄉(xiāng)邦文獻的初衷、過程、學術(shù)方法與成就[34]。
5 魯迅與文獻學、古籍整理關(guān)系的研究現(xiàn)狀
就學術(shù)分野而言,輯佚??睂儆诠诺湮墨I學研究,因此觀照魯迅與文獻學、古籍整理的關(guān)系,也是魯迅輯校古籍研究的常見路徑。此類研究多系宏觀概論,根據(jù)內(nèi)容和研究重點,可分為以下幾類:①從宏觀角度闡發(fā)魯迅古籍整理的成就貢獻、學術(shù)價值。這類研究大多高度評價魯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涉足廣度與研究深度,或是學術(shù)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而贊揚魯迅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性保護繼承。趙英、徐小蠻、王純、李峰等人的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35-38]。②論述魯迅整理古籍的特點、方法。這類研究同樣主要以正面評價魯迅整理古籍的方法細密、考據(jù)嚴謹為主,較為重要的有孫昌熙、王士讓、韓中英的論文[39-41]。③闡發(fā)魯迅與版本學、目錄學的關(guān)系。主要闡述魯迅對版本學、目錄學的高度熟諳,考述輯校古籍時使用版本目錄學手段、方法的情況,代表性成果有顧農(nóng)《魯迅與版本目錄之學》,曹之的系列論文等[42-44]。④探討魯迅輯校古籍的內(nèi)在動因。此類研究相對較少,主要目的是建立輯校古籍與魯迅精神世界的關(guān)系,較具代表性的是許智銀、肖振宇的論文[45-46]。
6 對研究現(xiàn)狀的思考
如上所見,對魯迅輯校古籍的已有研究集中于以下兩方面:①對具體文獻的介紹與考證。研究者大量利用魯迅手稿等原始材料,考述輯校史事,闡述價值成就,評騭優(yōu)劣得失,其中大多以對魯迅輯校書籍的具體過程進行編年性梳理為研究重點。②對魯迅輯校古籍的學術(shù)活動予以宏觀總結(jié),這類研究多采取舉例論述和宏觀敘事相結(jié)合的論述形式。
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廓清了不少事實層面的疑點,在學理層面,也有一定深度的闡發(fā)。不過,輯校古籍占據(jù)了魯迅生命的相當部分,但卻是魯迅研究中最冷清的領(lǐng)域之一,兩者間存在很大落差,這必然不利于研究深度的推進。大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問題:
?研究選題“冷熱不均”,研究完整度存在欠缺。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學典籍熱而其他典籍冷,知名典籍熱而一般典籍冷。大量研究集中于《嵇康集》、《古小說鉤沉》,子史典籍與鄉(xiāng)邦文獻相對較“冷”,少人垂顧,但其中最為知名的《會稽郡故書雜集》又相對較受青睞。
?對魯迅輯校古籍的研究的基礎(chǔ)目標應是復原歷史現(xiàn)場,構(gòu)建完整的歷史敘述。如前述,已有研究普遍重視利用魯迅手稿,能以文獻學方法展開研究,尤其注重還原魯迅輯校古籍的歷時性脈絡(luò),考索同一古籍各種手稿的先后次序與相互關(guān)系。存在的問題則是:①尚有多種魯迅輯校古籍未被研究,或流于一般介紹。②在論述優(yōu)劣得失時(如選擇底本是否精當合理、比勘異文是否有遺漏,搜集佚文是否完備等),已有研究多采取舉例說明的方式,缺乏對輯校文本的徹底考察與對魯迅輯校過程的全面描述。
?在評估魯迅輯校古籍的成就價值時,已有研究大多單純從文獻整理的角度出發(fā),缺少對學術(shù)史意義的申發(fā)。事實上,“學者魯迅”應是小說史家、文獻學者和學術(shù)轉(zhuǎn)型人物的合像。通過對魯迅輯校古籍的情況進行研究,就微觀個案而言,可以為考察“小說史家魯迅”提供新視野,使對魯迅的小說史學加以通觀成為可能;大而言之,則可深入探討20世紀初中國學術(shù)面臨現(xiàn)代轉(zhuǎn)型時,輯佚??边@一傳統(tǒng)學術(shù)技能是如何被融入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特別是如何在構(gòu)建文學研究(特別是小說史)的史料基礎(chǔ)中發(fā)揮作用的。即便是以文獻學眼光評判魯迅輯校古籍,也應重視通過橫向比較(與同輩學者)、縱向比較(與前代學者),給出準確的學術(shù)定位。已有研究對此方面的論述尚顯單薄。
此外,透過輯校古籍這一看似潛心于故紙堆的學術(shù)行為,探討其與魯迅的文學觀、文學創(chuàng)作、知識結(jié)構(gòu)、閱讀選擇乃至其精神世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為考察“文學家魯迅”、“思想者魯迅”提供新角度和新空間。目前此類研究為數(shù)尚少,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大。
綜言之,先行研究雖已取得不少成就,但輯校古籍仍是魯迅研究的一大“價值洼地”,尚有大量問題點可供開掘或進一步研究,這有待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汪和.關(guān)于魯迅先生手稿《嵇康集考》[J].歷史研究,1954(2):104.
[2] 陳夢韶.關(guān)于魯迅遺著《嵇康集考》[J].歷史研究,1955(3):84.
[3] 徐文玉.《嵇康集考》發(fā)現(xiàn)記[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4):61-62.
[4] 趙英.魯迅校錄《嵇康集》[J].魯迅研究月刊,1990(7):48-51.
[5] 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嵇康集》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4(8):27-32.
[6] 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沈下賢文集》[J].魯迅研究月刊,1994(2):59-64.
[7] 林辰.魯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8] 顧農(nóng).《古小說鉤沉》的成就與遺留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84(3):125-130.
[9] 顧農(nóng).《古小說鉤沉》的成書過程[J].東北師大學報,1985(1):58-60.
[10] 顧農(nóng).關(guān)于《古小說鉤沉》[J].魯迅研究月刊,1990(12):34-39;1991(1):27-32.
[11] 趙英.未曾發(fā)表過的魯迅撰《說目》[J].魯迅研究月刊,1991(3):58-59.
[12] 趙英.籍海探珍——魯迅整理祖國文化遺產(chǎn)擷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13] 陳龍.也談古小說鉤沉的用書版本——以《辯正論》為中心的考察[J].文學遺產(chǎn),2011(2):140-143.
[14] 朱成華.魯迅《古小說鉤沉?甄異傳》輯佚一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7):94-95.
[15] 朱成華.《古小說鉤沉?列異傳》校勘商兌二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8):70-71.
[16] 朱成華.《古小說鉤沉》札記二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9):74-75.
[17] 陳龍.《古小說鉤沉》校勘一則[J].魯迅研究月刊,2009(2):74-75.
[18] 謝政偉.《古小說鉤沉》點校補正[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1(1):135-138.
[19] 李柏.魯迅所輯《郭子》??庇沎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6):45-47.
[20] 趙偉.魯迅輯佚《俗說》辨疑[J].魯迅研究月刊,2010(4):77-79.
[21] 顧農(nóng).關(guān)于《唐宋傳奇集》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3(4):30-35.
[22] 周維培.魯迅在古代小說文獻學上的貢獻[J].學術(shù)界,1990(4):59-63.
[23] 葉樹聲.魯迅輯佚小說探微[J].津圖學刊,1994(4):66-68.
[24] 盧芳,湯穎儀.沒有被忘卻了的工作——以魯迅先生輯校的《謝承后漢書》為限[J].魯迅研究月刊,2007(9):69-73.
[25] 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輯本《范子計然》等五種[J].文獻,2000(4):254-263,253.
[26] 顧農(nóng).魯迅校本《嶺表錄異》的成就及其遺留問題[J].揚州師院學報,1981(3):27-33.
[27] 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嶺表錄異》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5(7):45-47.
[28] 李春桃.《嶺表錄異》及其校本[J].社會科學家,2004(3):158-160.
[29] 林辰.魯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60-64.
[30] 趙英.從《會稽郡故書雜集》手稿看魯迅的治學精神[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6(2):60-61.
[31] 李亮.魯迅與《會稽郡故書雜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6(1):61-72.
[32] 劉思源.關(guān)于《會稽郡故書雜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0(1):85-86,81.
[33] 李亮.論魯迅與鄉(xiāng)邦文獻[D].青島:青島大學,2006.
[34] 邱永山.魯迅與鄉(xiāng)邦文獻及鄉(xiāng)賢故書[J].魯迅研究月刊,1995(10):43-49.
[35] 趙英.魯迅在整理祖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非凡貢獻[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7(4):2-9.
[36] 徐小蠻.魯迅輯校古籍手稿及其研究價值[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7(8):4-10.
[37] 王純.魯迅先生對文獻學的貢獻[J].圖書情報工作.2001(3):92-94.
[38] 李峰.魯迅的文獻學成就[J].史學史研究,2004(4):42-47.
[39] 孫昌熙.魯迅整理研究我國古籍的科學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2):14-17.
[40] 王士讓.魯迅古籍整理研究概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4):47-51.
[41] 韓中英.魯迅古典文獻研究初探[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
[42] 顧農(nóng).魯迅與版本目錄之學[J].貴州大學學報,1987(1):53-59.
[43] 曹之.魯迅與古籍版本學[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5(1):17-22.
[44] 曹之.魯迅與目錄[J].圖書情報論壇,1994(2):67-71.
[45] 許智銀.論魯迅整理古籍的動因及方法[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1(4):115-118.
[46] 肖振宇.苦悶的精神標記——魯迅輯校古籍、抄古碑原因新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3):73-76.
[作者簡介] 石 祥,男,1979年生,講師,博士,博士后,發(fā)表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