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多年前,法國雕刻家巴托爾迪(Bartholdi)決定塑造一尊象征自由的雕像送給美國政府,以慶祝其獨立100周年。他在一次婚宴上邂逅了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想讓其成為他的模特。姑娘允諾后,他便開始了漫長的創(chuàng)作,愛情在此過程中萌芽,二人結(jié)為夫妻。
一百多年后,有位英國女子對出自巴托爾迪之手的自由女神像一見鐘情。
27歲的阿曼達·惠特克(Amanda Whittaker)是英國利茲市的一名售貨員,幾年前,她在網(wǎng)上看到朋友的一張照片,瞬間被照片的背景——自由女神像深深吸引。阿曼達被她“令人沉醉”的氣質(zhì)傾倒,并稱自己“徹頭徹尾地愛上了她”。
墜入愛河的她一發(fā)不可收拾,為愛人取了“莉比(Libby)”的昵稱,曾至少4次獨自一人橫跨大西洋,前往紐約貝德羅島看望異地戀人。她愛撫這尊雕像,甚至將頭探出窗口親吻心上人的頭發(fā)。
為了結(jié)束隔海相望的異地戀情、與心愛的“莉比”朝夕共處,阿曼達用上百尊大大小小的自由女神像模型填滿房間,并將大幅美國國旗掛在家中。模型中最顯眼的是一尊6英尺(約1.83米)高的復制品。
在打扮上,她也期待與心上人保持一致。有時,阿曼達身著繪有自由女神像圖案的T恤,頭戴仿制的桂冠,一只手搭在愛人的肩上,另一只手則高高舉起仿制火炬,以相同的姿勢與戀人緊密地
Eh+d9oqsyk1H0oHL9YiBEA==站在一起。
導致阿曼達對自由女神像產(chǎn)生瘋狂迷戀的原因是“戀物癖”。戀物癖是性偏差的形式之一,患有戀物癖的人必須透過不尋常的人、物品、儀式或情境才能達到充分的性滿足。
“人們大概會為我對這尊雕像芳心大動而感到震驚,但我和他們不一樣。”盡管因為與主流觀念相悖,大部分戀物癖者都覺得自己仿若被社會丟棄而深感無助,但阿曼達卻對自己的怪癖感到自豪。青年時代,她曾一度癡迷于一套架子鼓。在“莉比”這一新寵出現(xiàn)前,她已對不少物品傾吐過愛意。
所有的戀物癖者都有自己不同尋常的“戀人”。2007年,美國退伍女兵埃麗卡與巴黎埃菲爾鐵塔步入婚姻殿堂,并把自己的姓改成了埃菲爾。而她的舊情人名單,則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柏林墻和美軍F-15戰(zhàn)斗機。
一家戀物網(wǎng)站聲稱,并非所有戀物癖者都會喜愛公共空間內(nèi)的事物,但總有一些人會這樣,這些人面臨的困境就像處于異地戀中的戀人,除非他們有充足的與自己喜愛的事物接觸的時間,比如在該事物周圍工作,否則,距離一定會對感情的發(fā)展造成阻礙。因此,許多戀物癖者企圖利用模型來克服這些問題,然而模型畢竟無法取代原物,它們僅僅是人與事物關(guān)系的一種延伸。這就像正常人將戀人的照片或信件等物件隨身攜帶一樣,只要條件允許,他總是渴望能夠與自己所愛的“那一個”在一起。
阿曼達當然想過要與“莉比”結(jié)婚,但她最終放棄,因為“有太多人愛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