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芹
人的信息素質(zhì),實質(zhì)上就是人與信息的關系問題。人生活在信息海洋之中,每時每刻,生活中、工作中、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人們都在接收信息、處理信息,也生成信息、輸出信息。特別在當前復雜的社會信息環(huán)境中,各種信息海量涌現(xiàn)、紛繁復雜、真假并存;信息技術手段先進便捷,獲取、儲存信息或生成、傳播信息都很容易。面對洶涌的信息潮流,很多人處于盲目被動、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之中。一般來說,現(xiàn)在多數(shù)人對待信息的態(tài)度或策略是不自覺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沒有意識到信息的作用既有對人們有利的一面,也有對人們有害的一面;人們獲取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也是隨意的、盲目的。如何應對各種信息對我們心理、行為、生活、工作的影響,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信息哲學問題。從當代信息社會的特征出發(fā),人們應該從六個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質(zhì)。
這是信息素質(zhì)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人的行為是從“需求”開始的,當明確了“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才會采取相應的行動。反過來說,也只有明確了自己的需求,一個人的行為才是自覺的而不是盲目的,才可能是有效的而不是無效的。一個人的信息需求包括質(zhì)和量兩個方面,“信息種類”是質(zhì)的方面,即需要什么信息?!靶畔⒊潭取笔橇康姆矫?,即需要多少信息。一個人如何分析、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這要根據(jù)自己的心理需要、思維需要、生活需要、工作需要來確定。信息是滿足人們這些需要的一種資源,“什么信息”和“什么需要”之間存在對應關系。
需要的就去追求、獲取,不需要的就不去追求、不去獲取,這是人的心理行為基本規(guī)律,也應該成為人們信息活動的基本原則。盲目地去追求、獲取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在信息需求問題上,很多人沒有清醒明確的自覺意識,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需要多少信息,并不清楚,常常存在“盲目獲取”或“來者不拒”的情況。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清醒明確的信息需求意識,就會被大量與自己無關或者有害的信息所沖擊,無法抗拒、無法排除,浪費了時間、消耗了注意力,也會浪費其他一些資源。
在人的活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中,物質(zhì)性的資源是可以儲存、可以節(jié)約的,不用就不會消耗,少用就可以節(jié)約,而時間和注意力是一種不可儲存、無法節(jié)約的無形資源,只能分配使用,用在這件事情上,就不可能用在其他事情上。時間和注意力還是一種“不可不使用”的資源,不用在這件事情上,就必然用在其他事情上,不可能把時間和注意力儲存起來,等待以后使用。人們常說有些人“無所事事”,實際上他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他做的是無意義的或無聊的事情,他也在消耗時間和注意力。人們對有形資源的消耗很在意,而對無形資源的消耗卻往往忽視,浪費了100元錢可能很心疼,而浪費了一天的時間和注意力,可能就根本不在意。
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需要投入其他一些資源,但對個人來說,主要就是消耗時間和注意力資源。一個人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感覺通道、心理空間、思維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被大量無關、無用信息(包含有害信息)沖擊感官、充塞頭腦、擾亂心理,必然忽視對有用、有益信息的獲取、儲存和加工處理,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有害影響。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人與信息之間產(chǎn)生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關系,人影響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受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要具有清晰明確的信息需求意識,自覺拒斥無關、無用或有害信息,積極獲取有關、有用、有益信息。特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充斥著大量無用、無聊的信息,躲也躲不開。既然躲不開,就要學會理性對待,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要在意,轉(zhuǎn)眼就過去了。這些信息會沖擊你的感官,但不要讓它們沖擊你的心理、擾亂你的思維。有些人對生活中的流言蜚語、是非長短很關注、很在意,殊不知,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擾亂了自己的心理和思維,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害無益。
這個問題與上述“信息需求”相聯(lián)系,是信息的“效用”問題。人們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怎樣獲取信息,都要考慮信息的效用問題,這是一個信息經(jīng)濟學問題。考慮“信息效用”有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信息滿足人們信息需要的程度,滿足程度高,信息效用就大,滿足程度低,信息效用就小。這是對信息效用的主觀評價。另一個角度是信息成本與信息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之間的比較關系。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時獲得一定的效果,成本和效果的比較即“效果/成本”,就是“效用”。這個比值大就是效用大,比值小就是效用小。效果大于成本是正效用,效果小于成本是負效用。從這個角度看,“效用”是一個比較性概念,也是一種客觀的尺度。這里的“成本”和“效果”是廣義的,包括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物質(zhì)成本和精神成本),有形效果和無形效果(物質(zhì)效果和精神效果)。同其他活動相比,人的信息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無形成本(時間和精力)。人們對可以計量的有形成本(物資、資金等)很重視,而往往對無法計量的無形成本(時間、精力等)不重視。
信息活動是人們的一項重要活動,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和處理信息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包括一定的物質(zhì)成本,更重要的是時間和注意力成本。人們獲取信息是有目的的,或者是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或者是滿足心理需要和思維活動的需要,這些都是人們從信息中得到的“效果”。在獲取、儲存、處理信息時,要考慮“成本”和“效果”之間的比較關系。如果人們用很大的成本去獲取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幫助不大或者無用,那是值不得的,這些信息的效用是很低的,甚至是負效用。特別是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獲取那些無關、無用、無聊的信息,就更是沒意義了。有一個人很自豪地對他的朋友說,他花費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在網(wǎng)絡上搜索,終于搞清楚了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的小女兒上小學的時間在哪年、哪月、哪日,那一天是誰送她去上學的。真不知是夸獎這個人的信息技巧高超、精神執(zhí)著呢,還是說他無聊。不知道他獲得這條信息,對他有什么意義。在人們所處的信息環(huán)境中,充斥著大量“信息垃圾”,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獲取這些信息垃圾,被這些信息所累,那真是很無聊的事情。有一個隱蔽的問題值得注意,當信息源很豐富、信息技術很先進的時候,人們獲取信息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付出多少物質(zhì)性資源,但卻把人們拖入大量消耗時間和注意力資源的陷阱中。
這是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問題,是在信息活動中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信息能力。明確了自己“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接著就要考慮“從哪里獲取信息、怎樣獲取信息”。有效獲取信息,就是要掌握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迅速獲取信息,就是要提高收集信息的時效性。收集信息要有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你所需要的信息不會自然呈現(xiàn)出來,不會主動跑到你面前,需要你去尋找、去搜集。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但不主動去搜集,而是等待信息,這是不可能及時得到自己所需要信息的。
“從哪里獲取信息”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源。對一般人來說,信息源有四類,即報刊資料和書籍、網(wǎng)絡信息、會議和文件、實際信息。你要解決一個問題,相關的信息可以從這四個方面獲得。其中要注意,會議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是一種群體思維活動,是一個傳播、處理、生成、輸出信息的過程?,F(xiàn)在人們對會議很厭煩,會議不能亂開濫開,但從獲取信息的角度來看,只要轉(zhuǎn)變心態(tài),愉快地參加會議,認真聽取會議內(nèi)容,是可以獲得很多信息的。文件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能給我們提供正式的、權威的信息。實際信息是存在于生活工作中的具體信息,這些信息沒有形成信息文本或進入信息載體,需要進行調(diào)查采訪才能獲得。在某個領域長期進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往往會培養(yǎng)出一種對相關“信息源”的直覺,能夠迅速有效地判斷信息源所在。
“怎樣獲取信息”是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問題,包括收集并閱讀有關報刊資料,網(wǎng)絡搜索,參加有關會議,閱讀有關文件,進行實際調(diào)查采訪。做研究工作,除了報刊信息、網(wǎng)絡信息、會議信息、文件信息之外,要特別重視實際調(diào)查,獲取實際信息。因為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實際上是別人記錄、儲存、加工處理過的信息,而不是原始信息,這些信息往往包含著別人的觀點和思想。自然科學研究中,進行觀察和實驗,就是要獲取原始信息。研究社會問題,從調(diào)查中得到的原始信息,具有重要的價值。只有獲得原始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處理,才能產(chǎn)生原創(chuàng)性的觀點和思想。在科學研究中,要產(chǎn)生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有兩點特別重要,就是“新信息”和“新方法”。人們更多注意的是“新方法”,其實“新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你掌握了別人沒有掌握的獨特“新信息”,即獨特的原始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才可能產(chǎn)生原創(chuàng)性成果。可以說,原始性信息是產(chǎn)生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基礎。當然,如果“原始性信息”加上“原創(chuàng)性方法”,那就更好了,這是原創(chuàng)性的最高境界。
這是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鑒別篩選的問題。在我們所獲取的信息中,可能包含一些虛假的、片面的、不準確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剔除,對我們分析研究問題是不利的。因此,在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并不是馬上就能利用這些信息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此之前,必須對所收集信息的可靠性進行分析判斷。信息的可靠性問題,包含信息是否真實、是否全面、是否準確這三個方面。在所收集的信息中,真實性可疑的信息,要經(jīng)過復查,剔除虛假信息,保留真實信息;片面的信息,要進一步補充完善,使其全面;不準確的信息,要經(jīng)過核實,使其準確。
信息來自信息源,是由信息源產(chǎn)生并發(fā)送出來的,信息源的特征決定信息的特征。在評價信息時,人們習慣于只對信息本身進行評價,而忽視了對信息源的評價。信息源本身存在一個是否可靠的問題,信息源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信息的可靠性。評價信息源,就是要對提供信息的機構、人、刊物、渠道等的可靠性進行分析判斷。從正式、權威的機構得到的信息,比從非正式、非權威機構得到的信息要可靠。從權威、專業(yè)的學術刊物獲得的信息,比從一般、非專業(yè)的刊物獲得的信息,可靠性是不同的。從專家那里得到的信息,比從非專家那里得到的信息,要可靠得多。比如,一位醫(yī)療經(jīng)驗豐富的老醫(yī)生告訴你的醫(yī)療知識,你會很相信,而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告訴你的醫(yī)療知識,你就很懷疑了。反之,著名文學評論家告訴你的文學評論知識很可靠,而老醫(yī)生告訴你的文學評論知識就不是很可靠了。
人的身份、地位影響信息的可靠性,你到一個單位調(diào)查,一般工作人員告訴你的情況,與這個單位的領導告訴你的情況,可靠性是有差別的。成熟程度不同的人提供的信息,可靠性是不一樣的。你問一個中學生相關的信息,同問一個研究生相關的信息,可靠性是不同的。人格特征也影響信息的可靠性,一貫誠實正直的人告訴你的信息,總是比那些一貫狡猾欺詐的人告訴你的信息,要真實可信。在生活中,那些平時喜歡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的人,人們對他們所傳播的信息總是懷疑的。所以,對信息進行評價,既要對信息內(nèi)容本身進行評價,也要對相關信息源進行評價。
對于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說,即使經(jīng)過分析評價,獲得了真實、全面、準確的信息,這些信息還只是“原材料”。原材料只有經(jīng)過加工處理,才能形成產(chǎn)品。信息只有經(jīng)過加工處理,才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和價值。就像生產(chǎn)產(chǎn)品要有一定的技術工藝手段一樣,加工處理信息也要有理論依據(jù)和方法,這就是經(jīng)過長期學習、實踐,所形成的知識背景和評價系統(tǒng),包括理論知識、科學方法、實踐經(jīng)驗、價值標準以及所掌握的各種事實和情況,等等。把所獲得的信息與這些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經(jīng)過分析思考,才能夠產(chǎn)生對生活和工作有價值的結(jié)論。一條信息,孤立地看,它就只是一條消息,傳達了某種事實和情況,僅此而已。但如果把它與我們所掌握的其他事實和情況聯(lián)系起來,應用我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分析,就可以得出一系列的新結(jié)論。
善于分析信息的人,從“一句話”中就可以得出很多內(nèi)容。當年日本人從《人民日報》的一則簡短消息、一張照片中,經(jīng)過分析,就知道中國在開發(fā)大型油田、油田(大慶油田)位置在哪里,并作出相應的決策。1976年,墨西哥愛基比火山大爆發(fā),報紙上簡要刊登了這一消息。美國有關部門對這個消息進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對第二年美國糧食生產(chǎn)計劃進行調(diào)整,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這些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中,都聯(lián)系了很多其他事實和情況,應用了各種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在生活工作中,對各種消息要“在意”,不是僅僅在意消息本身的內(nèi)容,而是在意從消息中分析、推理得出的結(jié)論。
這是一個人的信息素質(zhì)能力中最重要的方面。人們獲取信息,總是追求某種效用,就是要達到某種目的。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廣泛目的,為了豐富知識、積累經(jīng)驗、提高能力,這就是一般的學習活動,所獲取的信息主要是理論性、知識性的信息。另一種是特定目的,就是要解決生活工作中的某個具體問題。作為個人,有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作為團體的一員,有團體要求自己解決的具體問題。比如某人要找工作,就要獲取所處環(huán)境中的就業(yè)信息。某人要治療一種嚴重的疾病,就要獲取有關的醫(yī)療信息。解決工作中的一個難題,就要了解相關的具體情況。研究一個課題,就要收集與課題相關的信息。
如何利用信息解決具體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具體辦法。從一般方法來說,按照邏輯順序,有以下幾點基本要求。第一,明確問題,特別要明確所要達到的特定目的是什么,問題不明確、目的不具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第二,明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信息,就是要明確具體的“信息需求”,這一點不明確,就不知道去收集什么信息。第三,知道從哪里、通過什么渠道獲得這些信息。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有這種狀態(tài),“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東西,但卻不知道從哪里獲得這種東西”,在信息問題上也常常有這種狀態(tài)。第四,對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剔除虛假、片面、不準確的信息,獲得真實、全面、準確的信息。第五,把所收集的信息與具體問題聯(lián)系起來,與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及掌握的其他事實情況聯(lián)系起來,應用科學的信息處理方法和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深入分析推理。
這里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信息技術的社會影響問題;一個是信息倫理問題。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應用,必然產(chǎn)生一系列的社會影響,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后果。信息技術也像其他技術一樣,是一把“雙刃劍”,它所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和后果是雙重的。有人把信息技術比喻為社會活動的“催化劑”,但這種“催化劑”既會催化出好的后果,也會催化出壞的后果。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只看到前者,而忽視后者。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包含著信息活動,信息技術滲透在人們的所有活動中。當代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人們收集、儲存、傳遞、處理、生產(chǎn)信息的效率,從而極大提高了人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各種活動的效率,促進社會迅速發(fā)展進步,但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不良信息的傳播、大量垃圾信息的產(chǎn)生、個人隱私權受侵犯、信息安全受威脅,等等,這些影響對人類正常有效的活動是有害的。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信息活動不是隨意、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人們在收集、傳遞、處理、生成信息過程中,都涉及到一些法律和道德問題,人的信息行為要受相關的法律和道德約束,不能危害社會、傷害別人。比如,不能制造、傳播對社會有害的信息;不能獲取涉及秘密的信息;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從事違法活動,等等。如果說,前面論述的五個方面是關于信息素質(zhì)能力的技術和方法層面的問題,那么第六方面則涉及到信息素質(zhì)的哲學層面的問題,即信息倫理問題。我們除了要提高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之外,還要具備信息哲學素養(yǎng),對信息活動涉及到的法律、倫理、哲學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并規(guī)范自己的信息行為。
[1]界屋太一.知識價值革命[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2]馮國瑞.信息科學與認識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王文舉.信息學概論[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5.
[4]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5]胡心智,等.信息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6]羅時進.信息學概論[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7]趙泉.信息管理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8]胡克瑾.信息資源管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9]張基溫.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知識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