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開立 周少鵬
廣東汕頭市潮陽區(qū)大峰醫(yī)院神經外科 汕頭 515141
自發(fā)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種原因所致腦底部或腦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進入顱內或椎管內蛛網膜下腔所引起的綜合征[1]。為神經外科急危重癥,若處置不當,極易造成病人死亡,有文獻報道在65 歲以下卒中病人中,總病死率為25%[2]。我科2011-01—12采用持續(xù)腰椎蛛網膜下腔引流治療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30 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01—12我院收治30例SAH 患者為實驗組,選擇2010-01—12收治的SAH 患者28例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 或腰穿確診,并排除其他系統(tǒng)明顯器質性病變,無腦疝形成,無昏迷、意識障礙,依從性良好,積極配合治療,按時隨診。實驗組男16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44.1±14.9)歲。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45.7±13.4)歲。2組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臥床、止血、脫水降顱壓、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應用;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鎮(zhèn)靜減輕腦代謝;保持排便通暢;預防感染并治療并發(fā)癥。
1.2.1 實驗組:行持續(xù)腰椎蛛網膜下腔引流,患者取左側臥位,屈膝弓背,選擇L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用17G 硬膜外穿刺針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后,置入帶有側孔的單腔16G中心靜脈導管,于腰大池內留置導管2~3cm,縫合皮膚結扎固定導管以免脫落,敷貼包扎固定,導管外接腦室外引流器,高度為外耳道平面上10~15cm,放開引流器,緩慢引流腦脊液,若顱壓高,腦脊液引流過快,應脫水降顱壓,并放高腦室外引流器。次日開始尿激酶1萬U 稀釋于生理鹽水,1次/12h緩慢注入后夾閉引流管,待1~2h后放開引流。每日常規(guī)留取腦脊液標本行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連續(xù)3次實驗室檢查正常后拔管,穿刺點妥善消毒包扎,及時換藥,以免腦脊液漏及感染。根據(jù)病情、病史長短、出血量和腦脊液檢查等適當調整尿激酶用量和給藥頻率。
1.2.2 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間斷腰椎穿刺術放腦脊液,患者取左側臥位,選擇L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每日穿刺1次,放出腦脊液10~30mL。次日開始每日尿激酶1 萬U 稀釋于生理鹽水中注入。注意護理穿刺點。每日常規(guī)留取腦脊液標本行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連續(xù)3次實驗室檢查正常后停止穿刺放腦脊液。
1.3 觀察指標和方法 分別對2組患者的腦脊液生化及常規(guī)恢復至正常時間(d)、癥狀改善時間(d)、治愈和死亡例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
觀察組腦脊液生化及常規(guī)正常時間、癥狀改善時間、治愈例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觀察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SAH 是腦部出血性卒中的常見臨床類型,發(fā)病原因很多,據(jù)統(tǒng)計51%為顱內動脈瘤,15%為動脈硬化,6%為動靜脈畸形,有近20%的患者病因不明[3]。發(fā)病前常有勞累、飲酒、情緒激動、便秘等明顯誘因,出現(xiàn)突發(fā)性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等[4]。依據(jù)癥狀和頭顱CT、腦脊液檢查容易診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層醫(yī)療服務質量也得到加強,病人就診增多,檢出率相應增加。
SAH 后期腦室系統(tǒng)粘連以及蛛網膜顆粒堵塞容易造成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蛛網膜顆粒吸收腦脊液的作用消失或減弱,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腦積水[5]。蛛網膜下腔積血后血細胞破壞,釋放5-羥色氨、兒茶酚氨等血管活性物質,該類物質能使腦血管痙攣,血供減弱或停止,腦組織缺血缺氧,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出現(xiàn)殘疾,嚴重時危及生命[6]。
SAH 的治療以通暢腦脊液循環(huán),清除積血,減輕粘連,保護腦組織,改善代謝為原則[7]。清除蛛網膜下腔的積血靠自身吸收太過保守,效果差。經顱鉆孔腦室外引流操作復雜,要求較高,且入路會造成腦組織損傷,不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同時也由于腦脊液外漏、感染的幾率大,影響臨床應用。反復腰椎穿刺放腦脊液,操作繁瑣,每次都會帶來損傷和痛苦,且引流量太少,療效也較差[8]。我科采用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腰蛛網膜下腔持續(xù)引流,僅穿刺一次,損傷小,患者容易接受。該導管管徑相對較粗,引流可靠,不易堵塞折斷,易于護理。該引流裝置可隨時觀察、檢測腦脊液的壓力、顏色、性狀,易于留取標本,方便蛛網膜下腔給藥,引流速度及量易于控制,方便實用。通過本次研究也驗證了蛛網膜下腔內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行持續(xù)腰椎蛛網膜下腔引流可靠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王忠誠.神經外科手術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72.
[2]黃楹.神經危重癥監(jiān)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5-214.
[3]謝朝艷.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58 例臨床分析[J].江西醫(yī)藥,2008,43(5):437.
[4]盧光明,陳君坤.CT 診斷與鑒別[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75.
[5]張慶和.以眩暈為主要表現(xiàn)的蛛網膜下腔出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13(2):120.
[6]李國平,黃思慶,惠旭,等.289 例持續(xù)腰大池腦脊液引流在神經外科應用的臨床總結[J].華西醫(yī)學,2000,15(1):53-54.
[7]申玉蘭,井維春.腦脊液置換法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35 例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4,44(8):27.
[8]龔霽,晏斌.腦脊液置換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0,6(1):127-128.